分享

2017年08月28日今晚报《日知录》天生具有还是后天习得?

 我执斋 2019-04-12
鲁广洋
孙学江刻
  在心理学界,人们常常提起一则有关S先生(为了保护隐私,用字母代替)的趣事。S先生天生看不见东西,直到他52岁时,角膜移植术帮助他恢复了视力。但是出现了奇怪的一幕。当S先生从医院的窗户向外望时,他十分好奇地盯着下边地面上移动着的一些小东西,情不自禁地趴到窗边,用手去够这些小东西。幸亏工作人员及时阻止了他的行为。他当时住在四楼,下面移动着的是汽车。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来,尽管S先生当时能够看见东西,但是他还不具有知觉深度的能力。就是说,他不具有对物体远近距离的感知能力,所以才伸手去抓楼下的汽车,他以为汽车就在眼前。

  心理学家对这种视觉的感知能力非常感兴趣,并由此引发了一个重要问题:这种能力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的?

  实验才是发现真相的最好方法。所以心理学家设计了一个巧妙的装置,这就是著名的“视崖”。

  一张1.2米高的长方形桌子,一半是实木,一半挖空,然后在整个桌面放上一块透明结实的玻璃。这样被试(心理学实验中的测试对象)既可以体验到悬崖的效果,也不会掉下去受伤。这项研究的被试是36名年龄在6个月至14个月之间的婴儿。这些婴儿的母亲也参加了实验。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先让母亲在挖空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然后再在实木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实验结果如何呢?

  有9名婴儿拒绝移动,研究者也无法解释这个现象。当另外27名婴儿的母亲在实木一侧呼唤时,所有孩子都爬向了母亲。然而当母亲从挖空的一侧呼唤孩子时,大部分婴儿拒绝穿过“视崖”,他们远离母亲爬向实木的一侧,有些因为不能到母亲那儿而大哭起来。很显然,婴儿已经意识到“视崖”深度的存在。一些婴儿用手拍打玻璃,虽然这种触觉使他们确信玻璃的坚固,但还是拒绝爬过去。于是研究者认为,知觉深度能力是天生的。

  但这也引起了后人的质疑。因为,实验中的婴儿至少有了6个月的生活经验,不能排除他们通过不断试错,已经习得知觉深度。但是6个月以下的婴儿又不具备自主运动的能力。问题并非难以解决。在后来的研究中,把2个月至5个月的婴儿放在桌子挖空一侧的玻璃上,这时发现,所有的婴儿都表现出心率变慢。心率变慢代表感兴趣,而不是恐惧,这和上个实验结论明显相反。

  这种深度知觉能力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的问题,一直处于争论之中,真相可能是一种折中的情况,即先天和后天交互作用导致。正如很多研究者指出的,深度知觉能力可能在婴儿一出生就已经具备了,但是害怕跌落和避免危险,是婴儿到了能够爬行的年龄并遇到危险后,通过经验习得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