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轻松读史之大唐(183):事实是,混吃等死是这类人最好的结局

 思明居士 2019-04-12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83)

贞观十五年(641年),薛延陀入侵失败。主力兵团被唐军消灭,剩下人在返回途中又遭遇雪灾、大量伤亡,与唐朝争霸的雄心,从此基本破灭。照李世民自己话说,‘北虏久服,边鄙无虞。’唐朝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国际环境。

轻松读史之大唐(183):事实是,混吃等死是这类人最好的结局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贞观十六年八月,闲下来的李世民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当今国家何事最急?”现在国家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古代社会发展缓慢,各种革新发明很少,皇上大臣搞来搞去就那么几件事。外患暂时没了,重点就要关注内忧。

谏议大夫褚遂良曰:“今四方无虞,唯太子、诸王宜有定分最急。”上曰:“此言是也。”

别人答的什么不知道,只知道褚遂良答得最好,得到李世民肯定。但他这个回答,其实是有点问题的。

他的意思:太子和其他皇子之间,最好有个确定的名份。难道,太子的名份还不够确定?

太子就是接班人、未来的皇上。李世民一上台,就立八岁的长子李承乾为太子,这么些年精心培养,利用各种机会叫他参与管理国家大事,据说干得也不错。哪里冒出个名份不确定的问题?

问题出在李世民身上。

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其中长孙皇后所生有三个:长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五子晋王李治。古人的规矩是立嫡不立长,未来皇帝主要从这三个人里面选。

轻松读史之大唐(183):事实是,混吃等死是这类人最好的结局

这情况和李世民当年差不多。李渊窦皇后四个儿子,第三子早亡,剩下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结果李世民以老二的身份抢班夺位成功。褚遂良提出这种问题,正因为现在又出现了同样的苗头。

李世民起事,因为打天下有战功,形势所然。几个儿子发生类似问题,他自己要负很大责任。

父母对儿女的宠爱出自天性,爱谁不爱谁也很难讲。指定必须由老大接班,这规矩本身就蕴含着冲突。最开始形成这种制度是在西周,主要的考虑是‘任之以天,争乃不生’——谁运气好先出生谁就接班,这是老天爷安排好的,大家谁也不用争。但皇位乃天下之大位,靠这么一种没道理的道理,又岂能息争!

不但有资格的要争,没资格的百官为了仕途富贵,也势必各自拥护有资格的人选(一般是皇子)来争。不然当初长孙无忌他们,一个劲捣鼓李世民政变干什么呢?

所以争是必然,指望不争是不现实的。李世民的问题,在于他没有很好地控制。

竞争主要在李承乾和李泰之间展开。

关于他俩争斗的起因说法很多,比较集中的一是说李承乾自身有问题,二是说李泰能力强。

李承乾的问题,一方面身体有残疾。他大概得过小儿麻痹症之类的病,腿脚不灵活。‘承乾先患足,行甚艰难。’另一方面,是说他有很多劣迹。奢侈贪玩啊、不听老师教导啊、包养男宠啊等等。李泰能力强主要是文章写得好,另外组织人编写了一套全国地理百科全书(《括地志》)。

其实,这些都是表面文章。身体不好就不能接班吗?历史上残疾的、中风的,甚至弱智的都有人接了班,何况小小的腿脚不便。李世民自己都说:“太子虽然脚有毛病,又不是不能走路。”又说:“我儿脚病没什么关系,只怕他疏贤良、亲小人。”脚病会有点影响,但不能构成决定性影响。至于后面几条,基本属于贵族子弟的通病。大家公认的明君汉文帝,就有个叫邓通的男宠。文帝以节俭闻名、连个露台都舍不得修,但对邓通很大方,甚至送了他一个印钞厂(‘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

历史是人写的,具体说是皇上安排人写的。李治后来当了皇帝,能写李承乾的好吗?所以这些基本属于附会——为结论凑证据。事实是:直到最后李世民也没有要废太子的迹象。相反,在褚遂良提出上面问题之后,他立刻安排最有威望的魏征任太子太师:‘方今群臣,忠直无逾魏征。我遣傅太子,用绝天下之疑。’比较坚定地维护了太子的地位。

那李泰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就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原因:年龄。

李泰本年(贞观十六年)二十三岁,比李承乾只小一岁。一般来说小孩子不懂得争,兄弟姐妹年龄差距大也不容易争。象他俩这样只差一岁,双双羽翼丰满、各有一班人马,能不争吗?李泰组织编撰《括地志》,邀取名声是一方面,借机招引人才、壮大自身实力才是主要目的。

另外,李世民对李泰的放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太宗以泰好士爱文学,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这简直是李世民当年那一套的翻版!

李世民当时是秦王,在府中开馆、招引十八学士,名义上讨论学习古书经典,实际天天研究怎么斗倒太子。组织小集团搞政治斗争,李世民是过来人。李泰这么干意味着什么,他会不懂?

既然懂,为什么又允许他这么干呢?猜过去,无非两方面原因:一感情,二理智。

俗话说儿子是自己的好。李泰有点才华,在李世民眼里就是个宝。从感情上讲,总希望他多有一点出息;作为父母,总想多为他提供一点发展的空间。这不能干、那不能干,就叫他混吃等死,恐怕不是一个正常父亲的思维。尽管对历史上大多数皇子来说,这其实是一种最好的结局。

从理智角度,李世民希望对太子有一个制约。

太子既是皇上最亲近的人,又是他最危险的敌人。任何一个明白的皇帝,要么不立太子(象清朝雍正之后)。如果立了,一定要看牢太子。看住他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鼓励竞争。两派人马竞争,互相都盯着对方,什么风吹草动立刻报到皇上跟前。这比自己费劲盯着,效率高多了。有了联通,移动才会降价。这就叫有竞争的地方,消费者才会得利。而李世民,就想做那个消费者。

可是这种竞争,结果都往往都是很惨烈的。

本篇修订版,可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分钟神思漫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