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邻关节理论是功能性训练专家 MichaelBoyle 和FMS 发起人Gray Cook所提出的一个发现。 相邻关节理论是什么意思? 简单来说,这是一套人体关节活动规律。 由下到上观察,身体是由一层又一层的关节堆砌而成,有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腰椎、胸椎、肩胛骨、肩关节、颈椎等,每一个关节都是功能独立的活动单位。 人体的关节具有“灵活性”和“稳定性”两个功能属性。 灵活性,是关节在最大活动幅度内自由活动的能力。 稳定性,是关节对抗活动,保持稳定的能力。 他们发现这个规律: 每一个关节天生就有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或者使命,关节要不灵活,要不保持稳定。 如果一个关节没有完成它的使命,就会影响到它的邻居,即上下相邻关节的功能活动,这就是相邻关节之间的关系。 举例子,踝关节天生负责灵活性,而膝关节的任务是负责稳定性。所以,踝关节需要做很多灵活的动作,当踝关节损伤之后,容易变得僵硬,因而就丧失了本来的灵活定。 在人体走路的过程中,踝关节的任务是负责灵活,但是因为损伤后变僵硬了,因此本来负责稳定的膝关节,就需要变得更灵活来代偿踝关节的工作,久而久之,膝关节就变得松散,从而容易出现问题,产生疼痛。 再举个例子,胸椎是负责灵活性,下颈椎是负责稳定性。我们很多人都有长时间的伏案工作的经历,这种情况下胸椎多是后弯并出现驼背样,这样胸椎的灵活性就丧失了。 可怜的下颈椎,就会为了代偿胸椎的灵活,而放弃本来稳定的功能,时间一久也就出现了劳损疼痛。 通过上面两个例子,有没有发现什么? 真正有问题的关节往往不会有疼痛,而出现疼痛的往往是相邻的关节。比如,踝的问题,易引起膝盖痛,胸椎的问题,会导致颈椎痛。 关节与关节之间是多么有趣的关系,值得我们好好重新思考关节疼痛的处理思路。 一个关节有问题,先不要着急去处理这个有疼痛的关节,要明白它并不是疼痛的凶手。尝试去找找和它相邻的上关节或下位关节。 不少医师处理颈椎痛时,都爱一个标准的处理方案:俯卧位,在颈椎两旁扎上2排针,然后通电30分钟。 这方法固然会碰上有些人有效,要不他们也不会天天想这么扎。 但是明白了相邻关节理论,我们就知道胸椎的僵硬,会导致颈椎的疼痛,如果只是针刺处理颈椎永远都是反反复复好不了的。 而且,这样的扎法也不是最快的处理方法。 利用相邻关节理论,如果先扳一下胸椎,胸椎松动了,颈椎的不适往往能减轻,但不是完全能解决,因为肩胛骨、肩关节也算是颈椎的相邻关节,它们的功能缺失,也对颈椎产生明显影响。 所以,当颈椎不舒服,把胸椎、肩胛骨、肩关节都处理一遍,往往还没有碰颈椎,颈椎的不适就能减轻相当一部分。 这时,大家脑子里应该会有2个问题。 第一, 我怎么知道哪一个相邻的关节和疼痛关节有密切关系? 一般,相邻关节活动度的缺失,可以通过活动度的检查和关节缝压痛来判断。 如果不熟悉,做不到,也有办法,就是把相关相邻的关节都松动一遍就可以。例如,颈椎的问题,永远记得胸椎、肩胛骨、肩关节都要处理一遍。膝关节的问题,就要考虑髋关节和踝关节,甚至骶髂关节腰椎。 第二个问题,怎样处理关节? 我觉得用关节复位的方法最快,当然关节松动的方法也可以。具体细节不好说,这里只是讲一个理念,具体做法参考各种关节复位方法或松动术。 除了复位和松动,还要考虑关节的中立位。例如,现在很多人是一个圆肩驼背的体态,这种体态下,肩胛骨都是外翻的,肱骨头是过度内旋的,这些关节就不在正常的中立位上,我们处理时就需要考虑到这些,通过复位或者训练的方法恢复正常的位置。 总之,一句话,哪个关节疼痛,就不处理这个关节,而去找相邻的其他关节,这是处理关节痛最快的秘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