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为古代良渚玉器感叹的同时,不禁会有这样一个疑问?玉器的制作不是越到后期,工艺和产品都越精细和成熟吗。为什么良渚玉器确实反其道而行呢? 在2017年至2018年,为了配合良渚古城外围遗址调查,以及国家文物局十三五重大专项课题“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从崧泽到良渚”的开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博物馆对德清中初鸣这一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调查、勘探和试掘。 从中初鸣发现的这些玉料的开料痕迹看,都比较浅。 良渚人开料,最主要两种方式,一种是用绳子沾上解玉砂,吭哧吭哧来回拉线切割;还有一种,就是片切割,也叫锯切割。比如柱状体的玉琮,尤其玉璧、玉钺,100%是线切割。而中初鸣的良渚人,接的单子都是片切割深度比较浅的。 让人疑惑的还有,这些玉料也离以前“柔润淡雅”的标准差远了,大部分都是很普通的蛇纹石。 良渚人的玉器,是身份的象征,所用玉料也有好差之分。最好的就是我们熟悉的用来做琮王、钺王,俗称鸡骨白的透闪石软玉。 第二名,是阳起石软玉,颜色偏绿,因为含铁量高。最后才是中初鸣遗址发现的玉料,经检测原料大部分为蛇纹石,还有少量叶腊石。 难道身处良渚晚期的中初鸣良渚人,只能用低端玉料做玉器了? 比如反山遗址,哪怕是王的12号墓,也有手一捏就要变成粉的玉器,年代偏晚的14号、23号墓,有很多拿在手上都觉得轻飘飘的玉器,当时没有系统检测,现在怀疑就是蛇纹石。 高等级的墓葬里也出这些差的玉料,证明当时并不是你想要定制好的玉,一定都能拿到,工匠也会用蛇纹石去替代。 另外,在良渚文化中,几乎所有的玉器都有神像的影子,但中初鸣遗址的良渚玉器,并不符合传统良渚玉器眼很圆润,弧线很美的制作工艺,大多都是线条有点呆板。这可能有多重因素,原材料的制约估计是一个大方面。 未解之谜很多,但在中初鸣遗址发现的这批良渚玉器,也许揭示了后期良渚人为什么没能再创辉煌的的一个原因。同时估计这也是后期的良渚玉器为什么收藏价值暴跌的原因之一了 |
|
来自: guwanyishu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