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有线电厂,曾经的辉煌历历在目 吉安有片老生活区在拆迁正进行棚户区改造,那里断壁残垣、破烂不堪,一些零散的钉子户大多是头发花白的老人,偶尔好天气就看见他们坐在身后缺砖少瓦的家门前晒着太阳,目光呆滞,名副其实的贫民窟。 然而在我的脑海里有一些画面永远挥之不去,这些印象清晰的刻画着属于它的时代、它的欣欣向荣。我离开这里已经整整十五个年头,去过许多地方也遇见很多人,经历过灯红酒绿也见识了尔虞我诈,但在这个地方充满着我的童年欢笑,回忆起来永远干净清澈,这里叫有线电厂。 有线电厂在1964年由南京国营第734厂内迁而来,直接隶属中央电子工业部,所以它有个响当当的名号——国营第834厂,里面的职工很大一部分是南京上海和江浙一带的人,所以大家一说话都是满口的吴侬软语。我家里往上两人都是这里的职工,七大姑八大姨什么的全在这里工作。 在那个时代就职于八三四厂等于有了铁饭碗,什么都不用愁。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有房分,孩子念书有子弟学校,每人每月还有几十块的工资,在那个吃碗清汤才两分钱时代,可以说是非常丰厚的了。 有线电厂分生活区和生产区,中间隔着那时最宽敞的马路也就是现在的大桥西路。孩子们都是在生活区生活上学,爸爸妈妈们都在生产区上班,小朋友们一般都没去过那边,我在周末休息的时候被大人们带进去过几次,巨大的厂房,黑漆漆大得吓人的烟囱,红砖砌的锅炉房,反正什么都是巨大的,当时的我感觉那么大的地方我永远都走不完。 爸妈结婚的时候厂里给分的房子是筒子楼,就像被切开并拉成直条的福建客家土楼,房子的两头有楼梯上下,每层中间有通道从这头到那头,通道的两边就是一个个排列的单间,每隔几间就有一个厨房一个厕所,我已经忘了每层有多少户人家,只记得从这头进去能看见很远很远有一个方形的口子亮着光那里就是出口,要走很久才能走到…… 后来我上幼儿园了,厂里所有的适龄小朋友都在厂里的幼儿园。大一些上小学了,又在厂里的子弟小学,每天早上七点整起床,叫醒我的不是闹钟也不是梦想,而是遍布生活区的广播。 那时每天七点整广播就开始放起流行歌曲来,大多数人都是这个点起床,上班的上学的都一样,大家浩浩荡荡的出门,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都是走路。等到中午一放学,厂里的广播就又响起来,下班的音乐好像是学生时代运动会放的那个旋律,然后所有上班的人又从马路那边浩浩荡荡的走过来回家吃饭。 大概我没有学习天分吧,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我从没因成绩让爸妈骄傲过,从没从学校带回过一张奖状,也是够惭愧的。 ![]() ┇曾经的有线电厂子弟小学,那时候还不用上六年级 当然也有不在厂里生活的职工,他们有的住在比较远的地方,所以厂里还有车队和厂车,每天早上从厂里出发接人过来上班上学,中午十二点整准时在厂门口等待送他们回家,下午又是这样,现在想一想那时候的福利还真是好。 下午放学后食堂又会做出一些点心放在生活区的门口卖,有面包圈纸杯蛋糕这些点心,家长下班的时候都会买些回家给孩子吃。我们厂里还有自己的电视台和频道,每天晚上每家每户都能看到厂里自己的频道。 ![]() 下班放学包括周末厂里的娱乐活动就比较多了,生活区里的电影院很大,有新片我们厂里就会放,就像我们现在去电影院看电影一样,而且好像还不要钱,爸爸妈妈有电影票发,电影院在俱乐部一楼,二楼是阅览室三楼是卡拉OK和舞厅,那时候还没有KTV。 平时可以去羽毛球馆打打羽毛球,去篮球场打打篮球,总之不会有无聊的时候。每到过年厂里的福利也是很多的,苹果橙子什么的都是一箱一箱往家里搬,厂里还会在俱乐部举行活动,猜灯谜或者套圈,入场券每个单位职工都有,一张票好像是领五个圈,我都套了很多很漂亮的小瓷器回家,摆在玻璃柜里很好看。 ![]() ![]() 在我的印象里我好像很少离开我们的厂区,这里就像一个与世隔绝的社会,里面什么都有,买东西有好多商店,生病了有医院,根本不需要再出去,出了生活区就是叫上街了。 那个时代的人也都是很淳朴的,因为在这个圈子里,大家都是企业职工,没有高低贵贱,车间里上班的人年龄相仿所以孩子也都差不多大,很多小学同学的家长都是爸妈的同事,老师也是很负责任的,总是在我没有写作业的时候准时通知家长来学校,在比实际情况夸大好几倍的严厉批评我之后还不忘跟家长假惺惺的补上一句,回家千万不要打孩子! ![]() ![]() 我们家还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平房,平房也是一整排,但是和筒子楼不同的是平房就已经换成了套间,我有了自己的房间,一般这种居住环境下的邻里关系都是很好的,我家在房子门前用水泥板搭了一个小桌子,每天下午只要是不差的天气都是炒好菜放在石板上吃,其实大家都是这样,所有邻居吃饭都是露天,家家户户吃饭相邻不过十米,所以经常端着饭碗到处串门,发现谁家有好吃的就夹来尝一尝。 ![]() 在我上到初中的时候,因为国家政策问题,国营企业改制,很多人躲不过离开企业的命运,我家也不例外,有线电厂最终也慢慢的没落了,于是爸爸妈妈在外面买了房,我们最后搬离了这个地方。 ![]() 其实,十多年生活的点滴记忆太多了,实在无从下笔也根本写不完,在写这些内容的时候有几次差点要哭下来了,一个原因是当今社会再也找不到这样一块与世无争的净土,另一个原因是想起我从出生到如今的二十八岁,父母也陪伴了我整整二十八年,生命中的每一件事情都都他们的参与,我也不知道他们还能陪伴我多久,很多话我不想再写下去,但是这些记忆会陪伴我的一生。 我没有渠道可以找到太多当年有线电厂繁荣时期的影像资料,也可能这些仅属于我的记忆还远不及它最鼎盛的时期,但是我希望通过这些东西能唤起一代人的记忆,因为这是一种情怀,是没有在大院里生活过的人不会懂的一种情怀。 -End- 作 者 | 孟 潇 |
|
来自: 走出丛林yupeng > 《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