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亦是必经之路,亦是曲折之路 亦是迷途之路,亦是成长之路 亦是羊肠小道,亦是康庄大道 然教学之路,需借他山之石。 —黄老师 对于一名新老师来说,教学能力的高低关乎着职业生涯的发展与规划。而我呢,感觉到自己的教学能力方面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虽然教学经验是需要时间积累而成的,但教学方式方法却可以通过学习而习得的。在从教的1.5年中遇到了叶老(体育特级)是我的荣幸。虽然见面交谈的机会只有4-5次,却仍然保持着联系。在叶老的身上我学得了老一辈对于教学的认真和负责,对于孩子们的喜爱和关心,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我正在学习的),对于课堂的把握(我正在努力的)。以“汗水”和“欢笑”衡量体育教学效果,用教师课后第一感觉谈教学设计……让我掌握一门乐器—葫芦丝……让我多读几本书……让我……我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 我正在努力着……可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开始了阅读、开始了记录、开始了学习乐器(现在处于中断中……,下周继续)、开始了观摩课堂实录教学视频(每周一次)、开始了反思……这有可能促使我能够快速成长吧! 本期的内容就谈谈我从教学视频中的所见所感。 课例一:红包撞见课堂 “虽说三五元的数额红包不大,但象牙塔里的传道授业解惑,与不乏铜臭味的微信红包,社会各界乍看在眼里,画风多少有点不搭。”这句话来源于网络,却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当初观看了这个课例的教学视频时,总感觉怪怪的,但又说不出为什么?于是我就和老师们在群里面交流起来了,大多数老师都认为此行为不妥。 江苏淮安的老师说:“不妥当,要注意价值观的引领”。 山东聊城的老师说:”为了一节课,“不择手段”,用自己的功利心培养未来的“小功利心们”。 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花式跳绳-多人固定多摇跳,其中一环节:四人成正方形站立(如图),相互首尾拿绳并统一节奏摇绳,而将红包放置摇绳四人的正中央,让孩子们通过跳进绳去拿红包然后顺利出绳者则获得红包。 分析其红包出现的目的:1)激发孩子们的参与兴趣,提升练习的积极性;2)鼓励不敢跳绳练习的孩子,勇于尝试;3)……(我实在想不出来了,太为难了) 最终从整个教学氛围来看,红包的出现似乎只为了博观看老师的眼球和一笑,孩子们在各个环节(尤其是2人摇绳和三人摇绳练习中)的参与度都比较高,也并没有出现有孩子不敢或胆怯的情况。那么此环节设计的目的何在? 回归于教学设计,我尝试着寻找答案,可能是所谓的激励法吧! 课例二:课堂有效互动:你幸福吗? 当观看课例二《远撑前滚翻》的教学视频的时候,让我居然联想到的是“你幸福吗?”这一句话。缘起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前期,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特别调查节目所提问的问题都是“你幸福吗?”。一时间,“幸福”一词成为媒体热词,其中有无厘头的一则对话“你幸(姓)福(胡)吗?” 我姓曾。 那么在《远撑前滚翻》教学过程中也有这种类似的无厘头对话,如听懂了吗?听懂了;理解了吗?理解了;明白了吗?明白了;开不开心?开学;能不能做到?能…… 分析其原因:1)在教研观摩课的现场,几乎都是来自区域内各学校的老师和领导,孩子们会傻的说no吗?显然机会是很小的;2)在其他学生都能够听懂、理解、明白和做到的前提下会有人承认自己不如别人吗?显然也不会。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都知道孩子们的必然回答的答案,何必多此一举呢?只是为了互动而互动吗?能否智慧一点,带着思考进行提问呢?如在某一动作技能或知识点方面还存在着哪些不清楚的呢?能否请你帮我们做一下示范呢?(用行为来检验理解和明白的程度) 当然我自身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只希望通过观摩别人的教学,能够照射自己的课堂和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