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刻印刻什么?学问而已。”朱复戡篆刻印蜕、印石欣赏

 lj0279 2019-04-15

朱复戡1900922日—1989113日)

原名義方,字百行,號靜龕。40歲後更名起,號復戡。祖籍浙江鄞縣梅墟,生於上海。師從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總理張美翊。十七歲參加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成為早期會員。與吳昌碩、沈曾植、馮君木、羅振玉、鄭孝胥、康有為等過從甚密,獲益良多。留法歸國後任上海美專教授。

咀英所藏ㆍ32岁

▲张氏鲁庵所得ㆍ32岁

▲汪(统)

刻印刻什么?学问而已。这是朱复戡先生的一句口头禅,看似随便一说,但细究起来却极有深意。在这句简单的话语中包含了朱复戡的基本印学观念,这也与他一生着力于艺术修养,重修养、轻技法的做法相一致。他一生精研篆艺,弘扬印学,虽其门下弟子仅区区十数人,然受其篆艺影响的印人却无计其数。现在看来,足见张大千之熔合百家,卓然开一代宗风者,惟朱君一人而已的评价实为不虚。

▲循礼无邪26岁

▲汪统信玺

▲朱氏之玺

▲归安俞原ㆍ23岁

▲伯行长年、黄门走狗

▲沥水潜龙

十世纪初的书印大家,皆深受传统文化熏陶,他们大多一专多能,既是艺术家,又是学问家。朱复戡先生亦是如此。他博古多识,擅考古,精鉴别,于青铜古玉尤为专擅,所拟青铜器物,古气盎然,做绝尘俗。朱复戡自10岁起捉刀刻印,至86岁封刀,创作时间达70余年,创作时间之长,艺术生命之旺盛,在整个篆刻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他的篆刻虽未拜在吴昌硕门下,但却因有机会时时相从,得缶翁亲炙,故其早年所拟吴氏之作尤为酷肖。但远见卓识的吴昌硕却对朱复裁说:以你的才智,不要再学我,要取法乎上力追秦汉,走自己的路。可自己的路又该如何走呢?聪慧博学的朱复戡开始了新的探索。而印从书出即成了他篆刻艺术出新的第一个基点,也是他终生坚持的艺术观点。

▲素心留得对高人ㆍ34岁

▲忒翁汪统

▲疁城汪氏

▲平阳汪氏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般

朱复戡先生的书法修养极为全面,真、草、隶、箓无不涉猎,尤以金文与草书最为出色,他金文喜作商末周初之体,气勢雄劲,凝重浑穆,每以增点填实及加重捺刀之法调节字之重心;或将笔画改正为斜,变直成曲,易方为圆;而挪移偏旁,变正为反,易左右为上下,亦常用之。非于彝铭烂熟胸中,不易为也。而作草之巧于虚实、浓淡、收放,妙于长短相间,屈曲缭绕,大合大开,虽至耄耋之年,仍气吞斗牛,阳刚之气,摄人心魄。(马国权《近代印人传》)促使其篆刻艺术创新的另一个基点是朱复戡在金石学上的修养,他于钟鼎彝盘、古玺封泥、权量诏版无不竭尽心力,特别是在青铜器的研究上更是领超群伦的大手笔。

▲老骥

▲汪氏印信大利

▲伯行长寿、伯行金石

▲春晖堂藏ㆍ51岁

▲汪统私印

▲王常平印、小隐仍居市门深不在山

▲潜龙吟

▲马千里玺

▲忒翁

▲蔚如女史

▲忒翁

早期(1024岁)是朱复戡师法赵之谦、吴昌硕,奠定篆刻创作基础时期,在这一时期,他学吴昌硕功力既深,面目酷肖。商务印书馆编辑汇集朱复戡早期作品的《静戡印集》于1925年出版。编订作品时,朱复戡将印稿送交吴昌硕审阅,吴昌硕恳切地对我(朱复戡)说:你可以把仿我的多剔去几方,以后应多刻周秦古玺、石鼓铜诏、铁权瓦量以打好根基。你有这样根基,更应该取法乎上。吴昌硬的这番话对朱复戡触动很大,从此开始逐渐放弃在当时很吃香,并使其成名的吴派风貌,寻求自己的艺术道路。

▲伯行长寿、朱方印信

▲平阳汪氏

▲(忒翁)

▲心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汪统信玺

▲唯慨为宝

▲伯行长乐、伯行万岁

中期(2551岁)是朱复戡逐渐摆脱吴昌硕面目,力追秦汉,形成自己面目的时期。朱复戡接受吴昌硕的告诫,于周秦古玺、石鼓铜诏等下力尤多,他把《说文》九千三百五十三字记得滚瓜烂熟,又把石鼓、诏版朝夕摹写,有此基础再上溯三代金文。反映在篆刻上,他以多种手法仿秦汉,独辟蹊径,风貌渐具。1946年张大千在为朱复戡作艺术介绍时,即称:篆刻能超越时流直入周秦、两汉、晋唐,熔合百家,卓然开一代宗风者,惟朱君一人而已。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即1949年至1951年为醪城汪统所刻印章集成的《复戡印集》。在这部作品集中,无论拟秦模汉,还是规模古玺,无不出神入化,超迈前贤,可谓大手笔。对于他这一时期的篆刻成就,马公愚在《复戡印集》序中作如是赞誉:虽师古不泥,自辟蹊径,其神至之作,厕诸万印楼中几令人莫辨。惜不能起悲翁、苦铁而共观之。并称其为拟玺印之千年一人。1978年,沙孟海在致朱复戡的一封信中又旧事重提,以该印集称其当今书刻,尤以治古玺者,应推老兄第一,并非面誉。可见其治古玺之精,实为一时无双。

▲汪统

▲嘉定汪统章

▲崔子范印、宋英之印

▲汪(肖形龙)

▲陈金言

▲陈金言玺

▲潜龙

▲潜龙藏石

▲汪统ㆍ51岁

▲东海韵湘、伯行金石书画记

晚期(5890岁),大致又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58岁离开上海到山东的期间,后一阶段为80岁后常居沪至去世。在这一时期的前一阶段,朱复戡经历了人生最艰苦的时期十年动乱,他困在泰山一隅,住在一处四处漏风、下有阴沟的大门过道里,一居十年,饱受饥寒之苦。在这一阶段,他大量以秦篆人印,并在形式上与秦印拉开距离;追求平中寓险,布局错落,字形正相生,笔画长短穿插,率意天真的效果,并很快形成与其古筆印并驾齐驱的形式之一。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诏版文字人印。他早年受吴昌硕教海,曾对秦诏版下过很大功夫,在行内有诏版专家之称。他曾巧妙地将毛主席语录中的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篆为一方诏版印,其诏版功夫由此可见一斑,诏版专家之称实非虚誉。1972年,刘海粟在致朱复戡的一封信中赞其艺术:游神于三代,冥心于造化。”1980年后,已逾80多岁高龄的朱复戡先生重返上海。在此之后,他就基本不再动刀,而是以笔代刀,篆写印章来继续完善与他终生相伴的篆刻艺术。他篆写的印章,精益求精,苍莽雄健,极具金石气息。这些篆印作品,即使一字之偏旁部首甚至一个点画,皆追根求源,以三代钟鼎、兵器和秦权等形制纳入篆印;以商周铭文、图纹参用秦汉刻石化为边款;以英文古篆化,旁围云纹中西结合成印;以青铜纹饰设计印纽;以精确之考证改动古玺印;以严谨踏实的态度自改印作。造诣之深,令人叹服。(《朱复戡篆印墨迹》后记)这与他一贯坚持的篆刻以章法为本、刀法为辅的观点相吻合,是其艺术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的具体表现,是其艺术执著追求尽善尽美的具体表达。

▲潜龙

▲疁城汪统潜龙ㆍ51岁

▲肖形印(合家欢)ㆍ50岁

▲膝前孙许自称翁

▲摩挲自得ㆍ51岁

▲正行修身、戴韬白

▲梅墟草堂ㆍ23岁

▲潜龙

▲汪、统

▲忒翁长寿ㆍ51岁

▲忒翁

▲宋英之玺、马国权玺

朱复戡的边款艺术与他的篆刻一样,同样是独出机杼,精美绝伦。他早年师法赵之谦时即对边款艺术情有独钟。1919年,他即编刻石鼓文全文作边款,精密细致,酷肖逼真。其款识文字图画并茂,美不胜收。文字真、草、隶、篆无所不及,甲骨、金文、诏版、碑额、大草并胜;长跋纵刀如笔,墨迹淋漓,刀锋所至,笔意尽现,全然幅微缩之书法佳品。图案人物、佛像、山水、龙风、龟鹤兼存,青铜、古玉、汉画、晋砖俱法,信手拈来,游刃有余,是其诗、书、画、印四艺融会贯通的集中体现。

▲云从龙ㆍ51岁

▲潜龙

▲桃花潭水深千尺

▲汪统之玺ㆍ51岁

▲山原

▲映华楼、周颖南家珍藏

▲龚方震

▲万类霜天竞自由ㆍ75岁

本文节选自 王庆忠《朱复戡的篆刻艺术》

朱复戡《静戡印集》上下全集 【1925年商务印书馆印行】

【1937年】 朱复戡篆刻作品《静龛印稿》

朱复戡篆刻(一)

朱复戡篆刻(二)

朱复戡篆刻(三)

朱复戡篆刻(四)

朱复戡篆刻(五)

朱复戡篆印-毛主席诗词

朱复戡篆刻-刘海粟常用印

朱复戡篆刻-贺天健常用印

朱复戡篆刻-任书博常用印

朱复戡先生篆刻作品中的朋友圈

【 篆刻与篆印 】 朱复戡篆刻选录

【 篆刻边款艺术 】 朱复戡篆刻边款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