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误读千年话孔子(下)

 信步于有涯之生 2019-04-15

误读千年话孔子(下)

 

4.透过《诗经》看孔子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诗集之一。从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这个时期创作的中国诗歌数量有三千余首,孔子从中挑选了305首编成了这个诗集。

 

《诗经》是儒家的重要典籍,历来都认为《诗经》体现了儒家的治国之道,颂扬的是“礼治”。可是,我认为这个《诗经》却反映了孔子内心某些在当时来说是不可告人的秘密,什么秘密呢?咱们慢慢道来。

 

从孔子整理的《诗经》当中,我发现了很多问题:

    

孔子没有把已知最早的、又是歌颂尧的歌《康衢谣》收录到《诗经》当中,孔子也没有把另一首比较早的也是思想非常健康的《击壤歌》收录到《诗经》当中。大家不是都说孔子最主张复古吗?!为什么这些他就不收录了呢?

    

《诗经》有“风”、“雅”、“颂”三部分,尤其是最重要的祭祀乐歌“颂”这部分,又分为三个部分,《周颂》、《鲁颂》、《商颂》。

 

周为国号,你弄个《周颂》是理所应当的,篇幅是不少,内容泛泛,思想境界很是一般般。分为“清廟之什”十篇,“臣工之什”十篇,“閔予小子之什”十一篇。篇幅数与“国风”、“小雅”、“大雅”中的诗歌体例数类同,既没有九篇的,也没有五篇的。“九”和“五”那可不是一般的数字啊!无所谓,反正按孔子的说法周礼的正统是在鲁的,那我们就研究研究《鲁颂》。

 

孔子毫不掩饰地宣称周礼的正统在鲁,而且还弄了个《鲁颂》,孔子的这个做法恐怕是有点目的不纯。鲁国毕竟只是诸侯,怎可与代表国号的周相提并论、分庭抗礼?!即便它的首任国君是周公旦。大家想一想,孔子是不是想说周公及其后人不忠心呢?要不然孔子为什么说周礼的正统不在周王那里反而在鲁国这里呢?如果是这么回事,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周礼的正统转到鲁国的呢?不会是从第一任周公那个时候吧?所以,孔子的这个论断至少有着极大的挑拨离间的嫌疑。

 

而且,如果稍微仔细推敲一下《鲁颂》的内容,我们会进一步发现一些疑问。体现周礼正统的《鲁颂》仅有不伦不类的四篇,篇幅数与“国风”中的“曹风”之流相同。第一篇“ 颂扬了鲁僖公重视养马。第二篇“”是描述鲁国君臣宴饮的。第三篇“泮水”还是颂扬鲁僖公的。第四篇“閟宫”又颂扬了鲁僖公及其先祖一番,内容很是夸大其词;而且这篇“閟宫”是整个《诗经》中最长的一首诗。历史上,鲁昭公就比鲁僖公能干得多(可参详“曹刿论战”),正是他破格启用了名不见经传的曹刿才创造了一个名垂千古的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也没见有专门颂扬鲁昭公的诗啊,更没有专门颂扬鲁的首任国君周公旦的诗。《颂》本应该是天子祭祀时赞颂神或颂扬祖先的乐歌,偏偏只有这个《鲁颂》是赞美活着的鲁僖公的。鲁僖公只不过是靠见风使舵,摇摆于诸侯之间,又玩儿了个舍车保帅,投机取巧,混了个战胜国的地位,又无耻地侵吞了原来盟友的土地。就鲁僖公这么样的一个人竟然被接二连三地颂扬,而且还成了《诗经》中最长的一首诗的赞美的主要对象,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有这么“赞美”别人的吗?!大拍活着的当权者的马屁,难道这就是孔子所颂扬的正统的周礼的精髓吗?看来孔子不只是会“笔削春秋”的嘛!

 

孔子最莫名其妙的是弄了个《商颂》,竟然有“五”首诗,比所谓最体现正统周礼的《鲁颂》还多一首,而且只多一首。孔子是一个易学宗师,“五”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他一定是清清楚楚的(大家自己查找资料,免得认为我误导诸位),整个《诗经》里,只有《商颂》有“五”首诗,我不相信孔子就那么非常碰巧地给《商颂》安排了“五”首诗的指标名额。

 

我们再来仔细研究一下《商颂》的内容。第一篇“那”是商的后裔祭祖的诗篇。第二篇“烈祖”是上一篇的姊妹篇。第三篇“玄鸟”是祭祀商王武丁的,着重颂扬他在中兴商室大业中的丰功伟绩。第四篇“长发”史诗般地叙述了商的起源和历史。第五篇“殷武”又是商的后裔祭祀先王的篇章,文中“天命”一类的词反复出现,重点颂扬的应该还是商王武丁。我个人的观点是,《商颂》无论在用词的艺术、叙述的内容还是思想意境上,它所体现出的水平都是整个《诗经》中最高的,这也正应该是孔子的激情所在。

 

我们还可以全面对比一下《商颂》和《鲁颂》,看看它们之间的差别到底有多大。和《商颂》比起来,《鲁颂》简直是太低级幼稚了。

 

《商颂》反映了孔子念念不忘商的先祖及其光辉的历史,而且着重颂扬商王武丁,这更露骨地反映了孔子内心复兴商室的真实愿望。孔子还把这个《商颂》放到了整个《诗经》的最后,那可是最重要的、压轴的位置,什么意思,昭然若揭。

 

我觉得孔子编纂的《诗经》如果是三百六十五篇或许更恰当,也更能够体现兼通六艺的孔子宗师身份的水准,可不知那六十篇怎么就缺失了。其实,孔子要是再弄个《夏颂》什么的也许会更有意思一些。可是,他是没有一点兴致去弄个什么《夏颂》的,就连令他三月不知肉味的《韶》都勾不起他的兴致了。

 

每当想到祖先的事迹和荣光,孔子都会热血沸腾……在孔子的心目中,商汤没有杀夏桀王,而且身为黄帝后裔,继承大统属于禅让。而武王没有从活着的纣王那里继承王位,那就是弑君篡逆,名不正,言不顺。不是还有伯夷、叔齐等反对武王伐纣么?这就更加证明了周的不合法性,也就是不合于礼!

 

也许,如果周王室能够主动“克己复礼”地还大统于商的后裔,那才是最符合孔子的心愿的吧?!

 

5.孔子自相矛盾的背后

 

“有教无类”是为孔子所首创且一贯奉行的,此举打破了贵族对于教育的垄断,也广为后世人们所称颂。可是,此举与他一直宣传复古的原则是矛盾的。

 

教育不分阶层,谁都可以来学习,来接受教育。这对于普及文化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化水平有着无比的贡献。要不怎么叫“大成至圣先师”呢?!“有教无类”从根本上要求广泛地开展私人办学,也就是民办教育,本质上要求面向大众,要求思想自由、开放,与之对立的就是由贵族垄断的、教育对象仅仅是贵族的官办教育。原始目的的不同导致了二者根本上的差异。

 

可是,你知道当初孔子实行“有教无类”的初衷是什么吗?我今天就再以“小人之心”来揣测一下当时的“圣人之心”吧。

 

众所周知,孔子周游列国,多次碰壁。对于这样一个名闻天下的圣人,各路诸侯不仅不予以重用,反倒多对他敬而远之,避之唯恐不及,甚至有的还多次予以加害,其中最积极的就是和孔子有着血缘关系的本家——宋国。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并没有把自己“复国兴商”的真实内心想法说出来啊。是的,孔子自己并没有说出内心的想法,可是这不等于别人都不能怀疑或者猜测出他的真实内心想法。可笑后世竟然会有人揶揄孔子说“适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并以此来讥讽儒家,更可笑儒门子弟对此竟然无言以对,可见后世的人们对孔子的偏见有多么大、误解有多么深。

 

孔子影响巨大,威望很高,有着不可想象的潜势力。诸侯自家内部为了权利骨肉相残还忙不过来呢,谁还愿意多出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呢?!事实证明,以后也确实发生了田齐代替姜齐这样的事情,更有王莽篡汉的事情发生。在这个问题上,这些整天围绕着权力互相倾轧、钩心斗角的贵族们的绝大多数人还真都见解一致,很有先见之明。

 

尤其是面对孔子有着商王室血统的这个事实,周天子和诸侯们嘴上不说什么,也许觉得不适合公开说吧,可心里却是万分小心的。周的姬姓诸侯们长点儿心眼儿的也不会给他创造反周复商的机会的啊!个别其他诸侯,尤其是地位最特殊的宋国,更是要迫不及待地要与孔子撇清干系、划清界限,生怕引起周王室的疑忌。为此,有着血缘之亲的宋国甚至要大张旗鼓地武力加害孔子,以表心迹。也许,这一切只是为了做给外人看看,内心里还是和孔子有默契的吧,所以,孔子过宋有表面的惊而无真正的险。

 

孔子有着极其高远的志向,但是同时他深感自己实力的不足。怎么样才能改变这种非常不利的现状呢?

 

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潜力!

 

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

 

最终,根本还是要自己培养自己的嫡系,越多越好,广泛培养,重点栽培。孔子发现,光靠在贵族子弟中寻找培养目标是肯定不行了,必须得“深入基层,发动群众”了,那就“有教无类”吧!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最快速地发展势力,增强实力,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后来墨子的做法与他的这个举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处,也算是心有灵犀吧。

 

孔子是极力宣扬复古的,一切都要尊古礼,这是他四处宣讲的最根本的原则!可是,“有教无类”这种主张与贵族垄断教育的传统是水火不相容的,是最不尊古礼的!孔子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极端的前卫和叛逆。这是因为,他认为他找到了一个可以实现他的理想的手段,而且是唯一的、最佳的、最隐蔽的手段,所以,孔子在这个问题上义无反顾地打破了传统古礼,为实现自己的总目标迈出了勇敢的一步!

 

孔子主张“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其核心的内容就是“兴灭国”。孔子要“兴”哪个“国”呢?恐怕主要就是“商”吧?!估计跟“夏”没什么大关系。孔子心里想复的“古礼”是有时间段的,那绝不是人们一直以为的周礼,也不是更早的夏礼,而是令他既念念不忘又难以启齿的——商礼,他心里想的事情只有一个,那就是——“复兴商室”。

 

圣人有心,予忖度之吧……

 

小结

 

当然了,受到时代的局限,孔子难免也有些不足之处,比如有舆论说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孔子很可能认为他的精力不应该被不重要的、应该是“小人”们去做的琐碎事情分散,而是应该专心致志于他所认为的重要的、应该是“君子”们去做的“反周复商”大业吧?可是也许正是由于孔子对很多所谓的琐碎事情的忽视才导致了他在很多问题上严重地脱离实际,所以也必然导致他事业的失败和理想的破灭。

 

“逝者如斯夫……”,站在天地之间,面对历史的长河,孔子的心中有着无限的感慨。是啊,“商”恐怕是再也不会回来的了!“周”可能最终也会和“商”一样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亡的吧?!……

 

什么才是宇宙中的永恒呢?……

 

孔子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虽然他的人生目标没有实现,但是他毕竟为此付出了无数的艰辛和巨大的努力。学识渊博的孔子奋斗了一生,获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虽然这些成就只是他人生目标的副产品,但是,这些成就是中华文明史中的无价瑰宝。

 

孔子有着坚忍不拔的意志,有着百折不挠的勇气,有着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才应该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这些才是孔子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遗产。

 

毫无疑问,作为商汤的后裔,孔子是商王室后世子孙中最优秀的成员之一。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孔子的认识一直是片面的和错误的。这很不利于我们对历史、文化的正确理解。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有着无比的贡献。可是,令孔子始料未及的是,儒学从先进的文化代表逐渐变味儿,最终竟成为中国社会发展前进中最大的障碍。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后世人们一直没能对孔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以后,有一个以当初被允许仍然使用商天子礼仪祭祀祖先的宋的名字为国号的伟大、文明、先进的国度——宋朝(北宋、南宋),重文轻武,崇尚儒学,以及后来同样崇尚儒学的明朝,这些个伟大的王朝都是被刚刚拥有文字不久的野蛮部落所灭亡。汉人的国家竟然一次又一次地重蹈商朝亡国的覆辙,不知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的在天之灵做何感想?

 

天行健  君子自强不息

 

地势坤  君子厚德载物

 

  孔子被人们歪曲误解得太久了,儒学也被人们歪曲误解得太久了。那么,儒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以后有机会再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