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热要健脾,寒湿要强心!湿气重的根本内因是它,祛湿很简单!

 身体自愈研究者 2019-04-16

一般认为,湿气比较难除。千寒易去,一湿难除。为什么这么难呢?因为人体内的水,比较多,占全身总量的70%左右。一旦水的利用出现障碍,湿气就会形成。这么多的水,每时每刻都在循环,所以湿气不容易去。

传统观点认为,湿气的形成,是因为脾虚,也确实可以找到很多线索,显示湿气重的人,脾真的是虚。很多人因此,想着去健脾。通常效果并不好。为什么呢?因为湿气至少有两种:寒湿和湿热。湿热的情况,当然应该健脾。但是寒湿,首先应该强心。下面说说原因。

观察大自然,湿热多半是在夏天,太阳很大,空气中水气很多,所以是湿热。湿热的气候,一般出现在江河湖海比较多的地方。含水量较少的地方,在太阳底下,只会热不会湿。之所以出现湿热,是因为水多而土少,然后太阳很盛。在人体内,脾属土,土克水,土多而水少,湿热之象,自然消失。所以,湿热要健脾。

寒湿多半出现在,阴冷潮湿的地方。这种地方,太阳光线少,要驱散这寒湿,必须借助太阳之热。阳光一进来,寒湿就会减少。在人体内,心属火属阳。所以寒湿,要强心。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图片

上面分析的,是从自然界中取象类比,正不正确呢?湿热要健脾,寒湿要强心,看上去很有道理。事实上未必如此。道理很简单,人体的五脏六腑,是协同作用的,其工作的水平,会保持一个大致的平衡。如果一个差了,只要时间稍微长一点,其他脏器的工作效率,也会跟着下降。

举个例子,脾虚之人,其肺气必虚。有些人口水多,胃口不好,容易假饱,这都是脾虚湿气重。但是这些人,往往还容易眼泪多,容易疲劳,肺活量比较小,容易有皮肤问题,这些都是肺气虚。既然是脾虚,显然要健脾。但这种湿气,一看就是寒湿。上面说到湿热才需要健脾。这就是矛盾。

实际上呢,这个脾虚,是心火下降造成的。要健脾没有错,但首先应该强心。心火下降在前,脾虚在后。火生土,心火功能下降,脾自然就虚了,所以要强心。看看这个过程,肺气不足,心火不足,脾土也不足,其实肝也是不足的,这类人容易情志抑郁,这是肝的问题。肾当然也会有一些问题。这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此时如果仅仅去健脾,效果一定不会好。应该怎么做呢?人体一身之阳热,来源于心脏。不管是哪里虚,最后一定会连累到心脏。总是听说要养肝、养肺、养肾、健脾什么的,养心很少有人提及。认为夏天睡个午觉,就是养心了。养心,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心理的,一层是生理的。心理的说了不少,只说说生理的。

医学上,有一种病症,叫做心包积液,也叫心包积水。上面说湿气,什么是湿呢,积液为湿。,心包积液之所以是病症,是因为它严重,严重到必须治疗。但是,这种积液,不是一天形成的,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为什么能积累,从心脏功能下降开始。而这个下降,是非常慢的。

如果要问,积液首先出现在哪里的话,那一定是心肾。记住这句话:积食在肝脾,积液在心肾,积气在玄关。湿气之所以慢慢积累,是因为心脏功能在缓慢下降。现在人不爱运动,也不注重呼吸,所以心肺功能,有一个长期的下降趋势。这是身体的水循环利用出现障碍,湿气开始形成的内在原因。

如果湿气不严重,你多走走路,走的多了,你可能会感觉,手指有些肿胀,这就是心包积液出来了,随着心肺功能的增强,来到了手上。心包经和肺经都在手上。如果问题相对严重,那么你除了走路之外,可以静坐意守自己的心窝处,这会增强你的心肺功能。如果心窝沉重,也不必恐慌,引气下行至丹田就就行了。时间久一点,湿气之症,就会消除。运动也是一法,只是需要坚持,而且不能出大汗,更不能喝太多的水。

写这种辨证的文章,不太好写,因为怕大家看起来费劲,但是不管怎么优化表达,看起来仍然是费劲的。这里说一个观点,治病是需要辨证的,但养生却是不需要的,养生养的不是局部,而是神形兼养,要的是系统解决方案。既是全面系统的方案,那就不存在辨证的问题。

(原创:身体自愈研究者,百家号或微信内搜索“身体自我修复研究者”可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