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信文,在腾讯工作近4年,离职后创立了莉莉丝,做出了风靡一时的“刀塔传奇”游戏。 创业6年,他反思了自己在创业过程中犯过的3个常识性错误、2个高级错误,以及对人的理解。值得每一个创业者和管理者认真阅读。 创业6年,我犯过的3个常识性错误 之所以说是“常识性错误”,是因为这些错误背后的道理看起来都太简单了。不过,故事都是真实的,犯过的错是血淋淋的。 1.不关注竞争对手 牛逼的公司都很喜欢这么说。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很多场合都半开玩笑地说:“不要关注你的竞争对手,因为他们又不给你钱。” 微信的创始人张小龙,最近在点评“子弹短信”APP的时候也说:“看了一眼截图,还不值得我安装体验一下。我们将来会落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不了解用户,而不是因为我们不了解竞争对手。” 直到有一天,我下了一堆友商的产品体验了一下,才大吃一惊:原来友商的产品画面、玩法的进化程度,已经大大超过了我的想象。于是我才明白: 了解竞争对手,其实是非常好的了解用户的途径。而不关注竞争对手,其实是一种鸵鸟心态,把自己封闭起来,然后自我感觉良好。 用户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他们不一定有机会用自己的嘴巴告诉你。但是,他们一定会用自己的钱和时间投票。如果某个竞品的市场表现好,一定说明了它在某些方面更符合用户的需要。 关注和了解竞争对手后,初级的方法是:照抄。而高级一点的方法是:洞察用户在使用产品背后的需求,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融入到自己的产品里。 2.不想花大力气招聘关键人才 设想一下,公司要开展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全新业务,需要一个新的负责人。如果你是CEO,你会从已有的得力干将里提拔一个,还是从市场上招聘一个有类似经验的人? 过去几年,我大部分时候都选择了前者。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做最轻松啊。 但最后的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团队往往需要浪费很多时间,走很多弯路,才能最终走到正确的方向上。究其原因,对不熟悉的领域,我们常常低估了做成的难度,而又高估了学习的速度。 举例来说,同样是拍电影,文艺片和商业片,爱情片和动作片,动画片和真人片,需要的导演、团队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我们忽视了其中的差异,非让拍爱情片的去拍动作片,最后拍出来的有可能是爱情动作片。 3.不相信管理 一个认为管理不重要的人,会把公司做成什么样子呢?答案就是一团糟。 1)对所有看不爽的事情,甚至各种执行细节指手画脚,美其名曰“扁平化”管理。 公司人少的时候,问题还不严重。可公司上了几百人的时候,问题立刻出来了:因为我什么事情都可能管,所以很多负责人对业务缺少完整的决策权。没了权力,责任也模糊了。 现在,我对扁平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可以向所有人了解情况,但是只跟少数人讨论决策。 2)选择关键岗位负责人时,不看重管理经验,只看重专业能力。 结果就是选中的这个负责人,经常把自己累个半死,但是团队的整体产出完全不行。 带团队,真的是需要经验的。专业能力,和带团队能力,是两种关联性比较低的能力。前者是对事情的理解,而后者需要对人的理解,完全不是一回事。 管理是一门很复杂的科学,没有足够经验时就想搞创新,太难了。 创业6年,关于人的领悟 1.CEO最常犯的错误,就是高估自己 为什么CEO会常常高估自己呢?有两个原因: 1)身边的真正的批评声音少 人都喜欢表扬,不喜欢批评,这是本性。而且,我们大部分时候根本分不清:当别人在说“yes”的时候,到底是思考后的认同,还只是在迎合、拍马屁。 如果不是特别注意,时间一久,CEO身边就会很容易聚集一堆拍马屁的人。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说什么都对,那很快就会飘起来,开始高估自己。 2) CEO的正确判断力常常是通过信息优势获得的,而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前几天在湖畔大学听阿里的一个高管分享。他说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很快速成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马云很早就不再骑马打仗,而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高段位的交流。 可以想象,如果每天跟你聊天的都是各国元首,一流经济学家,全球最成功公司的CEO,那你一定会变得很厉害。 认识到自己并不是最牛逼、最聪明的,是CEO开始关注他人、授权他人的第一步。 2.开展新业务,应该优先找人,而不是优先想解决方案 这里的“找人”并不是找一般的专业人员,而是要找真正有全局视角的领导者。 开展新业务的时候,我们最常犯的错误,就是以为自己很懂,以为新业务看起来没什么难的,然后找来一些工程师,或者找来一些二三流业务负责人就开始指挥。 之所以会犯这种错误,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对自己不熟悉的行业缺少敬畏心,觉得自己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破局点。 3.不应该过分依赖人的学习能力 有一次,我跟一个知名创业公司的CEO聊天。他说了一句非常震惊我,且绝对不会在公开场合说的话:“我们公司在创立之初就定下一条规则,就是不培养人。” 后来我才理解了他的话。不培养人,其实就是倒逼自己,找到与业务最匹配的人。这个做法对员工来说未必好,但对公司来说却是短期内性价比最高的方案。 这个CEO的做法有些极端,与我曾经的做法刚好相反。我曾经以为,人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学会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所以我投入很大精力在培训上,而对招聘的投入明显不足。 这两种做法,哪种更好?短期来看,显然是招聘到对的人成本更低。因为培养一个人,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且有着最贵的成本:时间。 但从长期来看,员工的能力发展对公司的成长也至关重要。因为市场、竞争都是动态变化的。今天有效的打法,过三个月也许就没用了。一个没有学习能力的团队会很快被淘汰。 现在的我同样重视培训,重视学习。但是我也深刻地意识到:学习能力,是一种锦上添花。业务的展开,不能依赖人的学习能力。 4.人不需要是全面、完美的 最懂业务、懂技术的人,常常不懂得怎么带好团队。逻辑思考能力很强的人,对他人的感知力常常很差。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常常是一体的,就好像是硬币的正反面。 但成为一个好的业务负责人,常常既需要对业务深刻的理解,又需要强大的领导力。既需要丝丝入扣的逻辑思考,也需要无微不至的用户感知。这样的人有吗?有,但太少了。 这个时候,就需要身边有其他的人来帮他补足。比如,业务能力很强的负责人,常常需要搭配一个管理、规划能力很强的副手。 当然,如果有些短板能自己补上,那就更好。但这种改变,往往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时间。 |
|
来自: 宋洋sy > 《17-企业管理及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