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简单说“寒” 1、寒,是什么? 【寒】,天食人的“天之五气”之一。在天为寒,在地应水,在人应肾,在体应骨。所以,“寒”之气,能与肾气相通。所以,寒之气,可以补肾、养骨。 2、寒为万病之源 与“风”一样,“寒”也是五种“天之气”的一种。这种寒气,只有在立冬之后,从北方应时令时而来的、不亢盛也不亏、不多也不少的这种寒气,才是可以生养人体的一种重要资源。如果不满足这些条件的“寒气”,则不仅不能濡养身体,反而会造成身体机能的障碍,而成为“病因”,导致各种程度的疾病发生。 仲景也正是着眼于此,所以才把他一生心血结晶的书,定为《伤寒杂病论》。并且在书中说“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一作“病”)者,以其最成(一作“盛”)杀厉之气也。”所以,仲景把此书定为《伤寒杂病论》,可见其对“寒邪”的重视。 所以,我们要想真正搞懂这个【寒】字,学习和研究仲景的《伤寒论》,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关于仲景、《伤寒杂病论》和《伤寒论》 仲景,《伤寒杂病论》作者,东汉时期人,被后世中医行业奉为“医圣”。姓张,名机,字仲景。曾任长沙太守,所以后世又称“张长沙”。传说,仲景在长沙任太守期间,政务之余,就在大堂为百姓行医看病,这也是后世人们把中医在诊所、药店给人看病的行为,称为中医“坐堂”的由来。所以,千百年来,“坐堂”也就成了中医的一个行业名词。 但凡能够成就大事业的大人物,在功成名就之前,必定会经历一番常人难以承受的艰难困苦。——仲景也同样经历过这样的苦痛。 他经历了什么? 经历了他家族亲人大规模的生离死别——从建安纪年开始,由于疾病的横行,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当时有200多人口的家族,就死亡了将近2/3(大约140人病死)。而其中死于“伤寒”的,就占到了70%(大约100多人)。正是这种刻骨铭心的痛,促使了仲景研究医学、并着重研究“伤寒”。 也正是仲景在医学上、尤其是在“伤寒”研究的突破,才奠定了被后世两千年景仰、并尊奉为“医圣”的实力。 既然能取得如此至高无上的荣誉,那么仲景的这部《伤寒杂病论》,最大的成就在哪里呢? 仲景最大的成就,就是把“伤寒”把“杂病”,有机地归纳出严谨的理论脉络,让后世学者,能够通过学习仲景的著作,在看到“伤寒”之后,就会明白它后面可能出现的“杂病”;在看到“杂病”的时候,能够认识到这些“杂病”是从哪里开始生成、并发展起来的。简单来说,就是仲景说的——“见病知源”。 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医学成就,让学者能明白疾病的来源、去向、其中的发展变化规律等。可惜,这本《伤寒杂病论》,从仲景手中问世以来,只经过短短的几十年,从东汉到晋代就开始出现较大程度的流散。好在晋代太医令(太医院院长)王叔和,搜集到一批流散的《伤寒杂病论》的残本、抄本,王叔和就根据现有的文献记录,整理出一部分阐述外感六经病变的内容,取名《伤寒论》。 《伤寒杂病论》除却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之外的残余部分,一直到宋代,经过大医学家林亿等人校订之后,才另行推出《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杂病”的论述,取名《金匮要略》。 所以说,我们今天看到并学习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都是从《伤寒杂病论》之中整理出来的。但是由于流传的湮灭、以及人为整理变更,导致《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书并没能完全反映出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真实内涵,从而导致后世对两者的学习、研究、出现了方向性的偏差——例如很多研究《伤寒论》的不重视《金匮要略》,研究《金匮》的不重视《伤寒》,由此导致“伤寒”与“杂病”,两者脱离越来越远;导致仲景的心血,在人们的眼皮底下,被掩埋、被尘封。再加上几千年来的文化变迁,中国本土文化主流,从最早期的道家文化,逐渐变更到儒家文化,很多文义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也就更加大了搞懂《伤寒》的难度。如此等等的一些原因,最终导致了我国中医理论,到明清的时候,出现了较大幅度的理论断层,导致我们今天的中医学主流体系,一方面在崇拜“医圣”,另一方面却并没有很认真的去学习“医圣”。 医圣的东西,真的过时了吗? 中医的核心理论,是“阴阳”。阴阳二字,永远不会过时的。 阴阳,化五行。只要还是一年分四季;一身还是分五脏六腑六阴六阳,那么中医的另一个核心理论——病因学(三因学),就不会过时。风寒暑湿燥火,2000年前是病因,到今天也还一样是外感的病因。 既然病因没有变,那么仲景研究这些基础病因的论述,就一样不会过时。 繁花渐欲迷人眼,大家数了几百年的树叶,眼睛已经看不见这棵大树的根基、主干、枝干了。这也是一种迷失。 很多人认为,把《伤寒论》 + 《金匮要略》合并到一块儿,就是复原了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没那么简单的。 为什么? 把一匹马大卸八块,然后再拼起来,还是那匹马吗?那只是马尸。是已经没有了“生机”、不能“活动”的一堆死肉而已。血脉已断,生机已失。 所以,《伤寒论》 + 《金匮要略》,并不等于《伤寒杂病论》的。顶多只是《伤寒杂病论》的尸体。尸体,是没有“神采”的。 伤寒和杂病,不可分割。 为什么? 因为,伤寒是绝大多数“杂病”的早期症状。是很多很多“杂病”的原始病因。 分割了,就会一个没有去路,一个没有源头。 欲阅览更多医道宗的文章,敬请访问百草居论坛www.baicao99.com,搜索作者——医道宗源。 欢迎对本公众号内文章作非商业用途转发,但不得删改后转发,若有发现,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文章版权归医道宗所有。 |
|
来自: 圣贤教育666 > 《跟宗源简单学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