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钟读懂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典籍,包含《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尔雅》《论语》《孟子》等十三部儒家经典。 “十三经”的成书年代各不相同,上自上古,下迄秦汉;其内容极其广泛,包括哲学、文学、历史、政治、经济、语言文字、伦理、民俗、地理、科技、典章制度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历史文献。“十三经”的形成有一个历史的过程。 最初,儒家的经典为“六经”,即孔子所说的“六经”,包含《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乐》早在战国后期即已失传,所以汉武帝时只立了《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由于汉代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天下”,至东汉时,又在“五经”之外把《论语》《孝经》定为读书人必读之书,这样儒家的经典便扩至“七经”了。 到了唐代,国家官办学校的学习科目以及科举考试科目中,又有“九经”之说,即《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等九部经书。显然在“七经”“九经”中,已经把古代阐述经义的一些“传”“记”也纳入“经”的范畴了。 在唐代,《论语》《孝经》是读书人都要研读的,被称为“兼经”。唐文宗年间(826—840),朝廷下令把“九经”以及《论语》《孝经》《尔雅》都刻在石碑上,总共十二部书,称为“十二经”。这些经书刻石保存至今,就是有名的“开成石经”。到了宋代,理学家们把《孟子》也提高到经书的地位。北宋元佑年间的科举考试就涵盖《孟子》的内容了。从此,儒家的经典便成了“十三经”,“十三经”的名称就此稳定下来。 随着“十三经”的逐步形成,历代学者纷纷为这些经典作注,解释“十三经”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注疏,即注和疏的并称。注是指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是指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注、疏的内容关乎经籍中的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南宋以前,注和疏本来都是单独成书刊行的。南宋绍熙年间始有汇集唐宋之前权威的“十三经”注、疏的合刊本,由此形成了《十三经注疏》,包括: 《周易正义》十卷,三国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二十卷,三国魏王肃注,汉孔安国伪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 《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二十卷,三国魏何晏等集解,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明汲古阁刻本《十三经注疏》 历史上,《十三经注疏》有过多种版本,如南宋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所载建本附释音注疏本,称“宋十行本”。但是,在明初以前,尚未形成汇刻本的《十三经注疏》。明嘉靖年间,福建御史李元阳汇集刊刻了第一部完整的《十三经注疏》,学界称“李元阳本”“嘉靖本”“闽本”。这是李元阳在福建任御史期间,校勘元泰定十行本,并参考补校其他多本而成,半页九行二十一字,经文大字单行,注文中字单行,释文、疏文小字双行。 万历十四年至二十一年间(1586—1593),北京国子监据闽本重刻《十三经注疏》,后世称“监本”“北监本”,又称“万历本”。此本以闽本为主,参考八行本与十行本,比较精善。半页九行,注小字空左偏右,释文、疏小字双行。可惜的是,初刻本传世绝尠,多为明末的重修本。 崇祯年间,毛晋汲古阁据北监本重刻,称“毛本”。毛晋刻《十三经注疏》,以北监本为祖本,当时印布已广。其后,版归席氏,继续刷印,流传益广,成为《十三经注疏》之一代通行本。如清代通儒焦理堂,年少时所习亦此本。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云:“《十三经注疏》汲古阁刊本,焦理堂循手批。”此书有焦氏钤印多枚及长跋一篇,于此可见其影响。 清代,《十三经注疏》主要有武英殿本与阮元刻本,后者流通广泛。嘉庆二十一年(1816),由阮元主持的南昌府学重刊《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称“阮元本”。阮元本一出,各地纷纷翻刻,现在,阮元本是通行本,广为流传。 随着经学研究的深入,学界发现阮元本虽称源自宋本,并校勘多家明本,但专家通过比对研究发现,实际上,阮元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后出转精,能替代此前的各种版本。相反,其《校勘记》中提到的监本、毛本,跟如今我们见到的不尽相同。 汲古阁《十三经注疏》 汲古阁是明代著名私人藏书楼和印书工场,坐落在江苏常熟隐湖之南七里桥,为明末毛晋(1599—1659)所创建。毛晋是江苏常熟人,初名凤苞,字子九,后易名晋,字子晋,别号潜在,晚年改号隐湖、笃素居士。其所刻书初题绿君亭或世美堂,后皆用汲古阁。毛晋家境殷实,嗜读书和宋元精本名抄,早年为诸生,屡试不第,遂隐居故里,变卖田产,于七里桥构筑汲古阁,另在问鱼庄和曹溪口构筑两阁,以收藏和传刻古书。毛晋延请海内名士三十多人校勘儒家经典,校成后即付刻印。汲古阁分上中下三楹。中藏四库书及释道两藏,皆南北宋内府藏书,又有金元人本。这些书都用来校勘或作为刻书的样本。为广泛搜集珍籍秘本,毛晋曾贴出告示,称自己高价收购古书,以页论值。湖州书舶多集于七里桥毛氏之门,前后积书至八万多册。汲古阁后有楼九间,楼上储放书版,楼下两廊及前后为刻工、印工的居住和工作之处。雇用工匠最多时达数百人。 汲古阁所藏多宋元刻本,其“影宋钞”为天下所重。据传世《汲古阁图》,此阁位于毛氏宅园中轴线上,左右分设绿君、二如等亭。阁后有楼八间,上层藏书版,楼下及两侧厢原为刻书之所。由汲古阁刻印的宋、元以来之珍本书籍,名扬海内。刻书数量巨大,涉及经史、词曲、丛书、宗教、小说、笔记等,为中国历代私家刻书之最,对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 毛氏父子苦心校勘,雇刻工、印工等多人,先后刻书六百多种,著名的有《十三经注疏》《十七史》《文选李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津逮秘书》等。有些宋刻本,如《说文解字》等因得到翻刻而传世。重刻的唐、宋人诗词,多经精校。所刻各书的版心下端均具“汲古阁”或“绿君亭”等名。书版在毛晋时即有十万块之多。所刻书籍校勘详明,雕印精良,被称为“毛刻本”,行销全国各地。所刻书目存于《汲古阁校刻书目》等书。 汲古阁刻本《十三经注疏》在清代有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很多经学大师均据此本阅读和研究。此本扉页题“××注疏正本,汲古阁绣梓”,前有崇祯十二年钱谦益《新刻十三经注疏序》,崇祯十三年张国维《重刻十三经注疏序》、卢世?《赠毛子晋序》、陈函煇《十三经注疏叙》、张凤翮《十三经注疏序》。序文半页四行,行十字。卷内半页九行,行经文大字二十一字,注文小字双行同。左右双边,白口。版心上镌经名,中为卷数,下为“汲古阁”。然而,阮元本出现后,学界产生了一些抨击汲古阁本《十三经注疏》的观点,大致认为其校勘不精之类。但是从今天的研究成果来看,这种观点略显草率:一是汲古阁本作为一种明刻重要版本,对《十三经注疏》的传播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今天所见的汲古阁本大多为翻刻或盗版,所以校勘不精,让人产生误会。 此次,我们将品相较好的明代毛氏汲古阁刻本《十三经注疏》影印出版,有助于厘清这些困惑人们多年的问题,对《十三经注疏》的校勘和研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毛氏汲古阁作为历史上重要的刻书机构,刊刻了大量经典,在中国古代出版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此次据毛氏刊刻初印本《十三经注疏》原样影印,也可以让各图书馆丰富古籍馆藏,让普通读者一睹毛氏刻本的风采。 《明汲古阁刻本十三经注疏》 (全40册) 文物出版社 2015年6月出版 ISBN:978-7-5010-4230-2 定价:32000元 专注藏书文化19年 |
|
来自: 星河岁月 > 《读书藏书,书人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