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诗经》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一首,名字叫《七月》。全诗八章,每章各十一句,基本上是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描写男女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由于是按时序叙事,所以这首诗很象是一首农历诗,类似后世民歌中的四季调或十二月歌。 《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欣赏《诗经》,首先要弄懂什么是赋、比、兴。赋:平铺直叙,开门见山。比:比喻、比拟。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这些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基本技法就是由《诗经》归纳得来的。概括而言,风雅颂指的是三种诗歌形式,而赋比兴指的则是三种表现手法。它们被统称为“诗经六义”,体现了一种可贵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上面所引是《七月》的第二章,描述的是妇女们的采桑劳动。春天来了,开始暖和了,黄莺儿欢快地歌唱着。妇女们挎着深筐子,沿着桑间的小路,去采摘饲蚕用的嫩桑叶。春天昼长,妇女们辛勤地工作了很久,硕果累累,采了很多的桑叶。可是,妇女们突然悲戚起来了,因为她们看见贵族公子正朝这边走来,害怕被掳去而遭凌辱。全章语言平实,节奏凝练,生活气息油然浮现于纸上。 欣赏《七月》,宛如朗读一首优美的韵律诗,我们会被诗句诱发丰富的想象,仿佛亲身经历诗中描述的场景,那一幅幅农家生活画面如在眼前。全诗大量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苦与乐的对比,寒与暖的对比,少与多的对比,提示了奴隶社会残酷的阶级不平等,令读者对劳动者产生深深的同情。同时,诗篇善于抓住各种物候的特征,来表现节令的演变,使全诗充满了自然风光和强烈的乡土气息,这也是为后人所称道的一大特色。 我国的古典文学源远流长,而《诗经》在浩繁的文学成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它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便不能不对《诗经》有大体的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