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朴国学 2019-04-16 07:10:43 昨天晚上,也就是写这篇文章之前,和一个朋友聊天。 说到了这些年吃过的一些亏,我算做了句总结: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没在社会底层待过,所以对人性的认知从来不会那么深刻。 其实,我想用文化和文明的定义来解释,大家可能会更容易理解。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发展的一种成果或者状态,而文明则更多的是一些普世的精神,比如对弱者的关爱,对不同的人的包容,其实,就是说物质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让人可以有了基础的劳动之外的精神的追求。 说的直接一点吧,文明这个词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对弱者的关爱程度来衡量,可能会是一件比较容易被大家接受的事。 请大家注意,我这里说的文化和文明的区别,不是学术意义上的比较,是我自己的认识。 很多朋友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在历史上经常,发达的文明总是被野蛮或者说落后的文明征服。 原因很简单,就是野蛮或者说落后的文明更崇尚弱肉强食,更信奉丛林法则。 这其实就是人类作为动物来讲的底层法则和很多事情的底层逻辑。 只是人类开始社会化以后,更倾向于保护弱者,也就是我们说的社会进步,文明的发展。 大家可能会纳闷,为什么这儿扯这么多这些东西。 往下看,大家就明白了。 所有的文明也好,道德、法律、制度、风俗等等,都是用来约束人的兽性,也就是动物性,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但是,人的动物性是一直存在,而且非常顽强的存在。 这就是我们的先贤大哲们一直强调要修身,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因为不加以控制,这种兽性的爆发会导致人类自身的灭亡。 人最本能的欲望就是趋利避害,这是人性的基础和探讨和人有关的所有问题的前提。 如果我们忘掉这个前提,或者说忽视了这个前提,最终我们可能总是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我们经常说,你看过了世间所有的恶,还能选择善意,恭喜你,你已经成为了一个有智慧的好人。 我真的有几位这样的朋友,能够认识他们,真的是我的荣幸。 我们其实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别人的一点举动,我们就草木皆兵,然后以自我保护的名义进行反击,因为感觉别人让自己失去了安全感,然后互相的对抗,最终导致了不可收拾。这里的根源就在于避害。很多历史的大事件,其实都是因为这种误会引发的。 《管子·禁藏》: 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有也。 翻译一下:凡人之常情,见利没有不追求的,见害没有不想躲避的。凡人之常情,欲望得到满足就欢乐,碰到自己厌恶的东西就忧虑,这些不管是社会地位、财富水平等等因素都区隔不了的,都一样。 我有一个经验:如果我们到一件事情的紧要关头,需要动用我们最真诚的善意去揣度别人的时候,而且只有这种情况,我们才能获得我们想要的,这个时候,人性基本永远都会让你失望。 我们今天主要还是讲《管子》,让我们来看两段内容,看看管子是如何把人性应用到管理中的。 《管子·立政》 若在长家子弟臣妾属役宾客,则里尉以谯于游宗,游宗以谯于什伍,什伍以谯于长家,谯敬而勿复。一再则宥,三则不赦。凡孝悌忠信、贤良俊材,若在长家子弟臣妾属役宾客,则什伍以复于游宗,游宗以复于里尉。里尉以复于州长。州长以计于乡师。乡师以著于士师。凡过党,其在家属,及于长家。其在长家,及于什伍之长。其在什伍之长,及于游宗。其在游宗,及于里尉。其在里尉,及于州长。其在州长,及于乡师,其在乡师,及于士师。三月一复,六月一计,十二月一著。凡上贤不过等,使能不兼官,罚有罪不独及,赏有功不专与。 这一段最为重要的就是最后一句,也就是:凡上贤不过等,使能不兼官,罚有罪不独及,赏有功不专与。 可以说中国后来的郡县制的最初模型就来自于这里。后来,地域越来越广阔,情况越来越复杂,人民也越来越多,就逐渐演变出了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治理结构。多说一句,我们现在城市里所实行的网格化管理的思想,基本都来自于这里。其核心的思想在于共同承担责任,发挥互相监督的作用,共同分享奖赏,发挥互相协作的作用。 管理的目标不是控制,而是成长。上边提到的管子的管理办法,很多人觉得就是我们古代所谓的连坐。不可否认,连坐是从这发展起来的,对于强管理,或者说工作的主要内容,如果是按部就班的执行,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到了清代,发展出了极为完善的治理体系,特点就是超级稳定。但是,这一思想到今天也值得我们借鉴,我们需要借鉴的就是,你的工作不止和你自己有关,是和团队的总体目标有关,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划分主要责任、主要贡献来进行合理的奖惩,这样做的目的是用被管理者的切身利益引导他们进行团队协作,更多的是用己之长,补团队之短。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奖惩不能使用绝对的平均主义,而是需要分清责任,同样,为了管理目标的实现,有些时候还要奖中有罚,罚中有奖,分别对待。 我们现在的奖罚,基本都会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其实最容易出的问题就在于,最后是一个人承担所有的荣誉和惩罚。这就导致了,当事人,会成为所有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因为如果是奖励只有这个人一个人享受了,而且如果这个人还觉得心安理得,其他人的嫉妒心、分别心就都来了,就会把所有的工作,所有难办的事都推给这个人。而如果一个人独自承担惩罚,有些时候,大家可能还会有些同情心,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把所有责任或者所有不好的事情,全部推到这一个人身上。 说到底,这些东西,都是人趋利避害的心理在作怪。所以,对于荣誉、对于地位,获得可喜,但是永远不要低估了人内心的那些最底层的人性的原理。要不,你就会走向反面。 《管子·大匡》: 下边这一部分是管仲给齐桓公制定的五年称霸诸侯的战略规划,每一项是一年的措施: 一、”公内修政而劝民,可以信于诸侯矣。”君许诺。乃轻税,弛关市之征,为赋禄之制。 二、问病。臣愿赏而无罚,五年,诸侯可令傅。 三、诸侯之礼,令齐以豹皮往,小侯以鹿皮报;齐以马往,小侯以犬报。 四、管仲又请赏于国以及诸侯,君曰:“诺。”行之。管仲赏于国中,君赏于诸侯。诸侯之君有行事善者,以重币贺之;从列士以下有善者,衣裳贺之;凡诸侯之臣有谏其君而善者,以玺问之、以信其言。 五、游公子开方于卫,游季友于鲁,游蒙孙于楚。…….小侯既服,大侯既附,夫如是,则始可以施政矣。 第一条,就是,减轻税负,放宽对关卡市场的征收,制定赋税和禄赏的法规。就像我们今天正在实行的减税降费的措施,目的就是激活内部消费的市场。 第二条,施行问候病人的制度,同时呢多加赏赐而不处罚,就是让有胆量的人先行先试,试验过程中犯的错误,不进行处罚,而是宽容犯错。我们现在有些地方为了激发公务人员的积极性,提出了很多的容错机制,同时奖励也要发放到个人,就是像发挥大家的能动性。 第三条,结交诸侯国,取信于诸侯。具体的办法就是送去的东西贵重,而对方回礼的东西就比较轻,比较便宜,比如说送去豹皮,只需要对方回赠鹿皮,给对方马,而只需要对方用狗作为回报。很多人会说,这不是傻吗?有不少人对中国历史上和周边附属国,比如越南、朝鲜这些国家的朝贡体系体系颇有微词。觉得这些皇帝们就是图个万国来朝的痛快,而是用大量实打实的利益为代价的。这些都是从管仲这儿来的。问题是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那么强大的军事、管理能力去征服和有效的管制这些国家。而朝贡体系一个是收买民心,另外一个是解决安全隐患。我们历史上除了义利之辨以外,另外一个重要的文化命题就是华夷之辨,华夷之辨的核心,就是说,不是以种族、血统来确定是华夏族还是夷狄,而是以是否认同华夏文化为核心的判断标准。这就是后来中国文化有非常强的包容性的原因。也就是很多人说的中国文化对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的同化的能力非常强的原因。这对于企业而言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就是说,如果你想做行业领袖,当老大,是要付出代价的,老大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是需要付出实打实的利益。那既然这样,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争着抢着去当那个虚的老大呢?当老大才有能力制定规则,才有能力影响整体的格局,才有能力先人一步,这换来的是更大的利益。 第四条,就是对小诸侯国和他们的士大夫进行封赏,这一条,其实还是用利益去收买民心,注意,这里不只是收买普通民众的民心,而是要同时收买诸侯国国君和他们的士大夫的民心。这里一个是那个时代,收买民心的结果,就是会有大量的人口涌入齐国,人多了,而且大家都愿意安居乐业,越来越多的人归附,国家才会越来越强盛,这一条,我想对我们的人才的争取策略应该会有所启发。 第五条,就是施行外交。 管仲的这五条,总结下来就是,修内政,民富国强,内政完了就是取信于诸侯,怎么取信呢?兴灭继絶,帮助弱小的国家,给各诸侯国输送利益,如果只是输送利益那是冤大头,还要收买民心,就是价值观的输出,然后就是派出各路对各国文化对路和有深入了解的使臣去结交、游说各国。 五年之后,各大小诸侯纷纷依附齐国。 这之后,管仲的内政外交战略开始开花结果,成绩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桓公受而行之,近侯莫不请事,兵车之会六,乘车之会三,飨国四十有二年。“ 也就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说完了这些,大家可能会觉得有些失落。最后,我再说一下,为什么选择善良、正直这些东西在文明社会,反而会获得更大的收益呢? 最开始说过,文明的标志,就是对弱者的保护,其实,另外一个说法就是,文明就是要保护人类那些关爱别人、与人为善,使这个社会会变得更好的人。 善良,有时候会吃亏,为什么会有人故意去吃亏,就像上边管仲的策略中,有一条,就是主动吃亏。有些权谋术也是这么干的,利用的就是人趋利避害,好利恶忧的心理。最后吃了大亏的人,很多时候是被利益套牢,有些时候则是被一步步的设计钻入了圈套,然后被道德绑架,最后只能选择自己打掉牙还得往肚子里吞。 所以,我一直说,我喜欢读《管子》就是因为他对人性认识的透彻,还有就是对人性的宽容。 人性既有善的方面,追求美好,也有恶的方面,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牺牲别人,更有幽暗的方面,说不清道不明,根本没法用善恶来判定。 建议大家,不管做什么重大决策,对人性因素的考量,必须放在第一位,而且是最为重要的位置,而不是相信人性都是善,也不要寄期望于人性都是善,更不能高估人与人自己的关系,你选择相信友好、坚固关系的时候,这其实就成了最大的漏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