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跳桥男孩悲剧:毁掉一个人,有时一句话就够了

 希色_纯 2019-04-21

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文 | 陈眠

4月17日晚,一名17岁少年在上海卢浦大桥纵身一跳,自杀身亡。

事件的起因,竟是母亲批评孩子后孩子跳桥。

高二少年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遭到批评,母亲在桥上停车训斥儿子。不料,儿子突然推开车门,直奔桥边跳了下去。

母亲追了上去,却扑了个空,只能在桥上捶地痛哭。民警到来后,桥下的少年早已没了呼吸。

网友根据曝光的视频分析,母亲可能不由分说责骂了儿子一通,儿子伤及了自尊心,威胁母亲自己要跳桥却被忽视,这才冲动选择了自杀证明。

可如今花季少年已经离世,结局无法更改。只留下他后悔万分的母亲,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中勉强支撑。

01

少年跳桥事件发生后

有太多的不同声音

现在在微博搜索,能看到诸多相关词条,如上海17岁男孩跳桥原因、妈妈、爸爸、完整视频……

评论主要分成两类,一是斥责母亲是罪魁祸首的,为什么不好好说话,偏要在车水马龙的大桥上停车训斥儿子,一再触及孩子的心理底线,让孩子受刺激想死了一了百了。

网友称会发生这样事,对她来说,不分时间地点大骂儿子肯定不是第一次了,这母亲完全不考虑儿子遭遇了什么,不给孩子解释的权利,只是单方面的打击孩子,这才酿成悲剧。

舆论场上另一种声音在说:自杀少年心理素质太差了,他难道不该考虑对亲人的责任吗?

不想想放弃生命,家人会有多难过,他们的后半辈子都会在人家的指指点点中度过,这是大不孝!

更有网友将事件广泛开来,吐槽当代年轻人遇到挫折就想不开,动不动就想一死了之,拿自己的生命要挟父母,耐挫力太差。

对于第一种观点,我不置可否,但对于后者,我则完全不认同。

据统计,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居全球第一,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

当我们看到这么多的孩子们生存意愿动摇、丧失,其他任何话题都显得无比苍白。

02 

天下父母,爱子情深,

爱的不当,就会化为伤害!

视频中,母亲行为确有几点不当,虽不知道她为什么会做出如此行为,也不该在此时对她指责,遇到这种事情,那位母亲无疑是最痛苦的。

然而中科院心理所教授祝卓宏针对这起事件,指出其中几点血的教训,值得我们所有人警惕。

1、孩子在学校出现同学矛盾,家长应该耐心倾听,了解原委,最好回家再沟通,而不应该在路上就开始教育。孩子的情绪需要冷静下来,才能反思自己。

2、当孩子出现情绪异常,不应该停车在路上,此刻母亲应当锁死车门,保护孩子安全。而录像中车子在立交桥上竟然在路中间停了三分钟左右,估计母亲情绪也非常激动,无法理性处理。

3、当孩子出现情绪异常时,母亲应该首先自己调整好情绪,而不是下车隔着车窗与孩子沟通。从录像上看出母亲停车后下车隔着车窗与孩子说话。

语言暴力有时直伤人心,特别是亲人之间的非理性暴力语言,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创伤,如同钉子一般钉在心上。

一起ACT,公众号:祝卓宏毁掉一个人,有时候一句话就够了

心理咨询师苏珊·福沃德说:

“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有些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责任或负罪感”

父母们奉行爱的教育,往往能支持孩子人生之路走得更坚定安稳。

就像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家庭的教育方式,从她成为运动员开始,父母就一直在背后支持她,对她进行爱的鼓励。

从小,父母就说她是天才,她也有这个底气,说自己就是天才。

反观部分家庭,却是以爱的名义包裹孩子的自由,令人难以喘息。

去年引起广泛讨论的台剧《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其中有个故事,妈妈一直对儿子小伟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有所成就不要做一个失败者。

她不允许小伟画喜欢的漫画,不允许他去毕业旅行,不允许他交女朋友……她把儿子套在了一个“什么都不许”的壳子里,手持遥控器控制着小伟的生活。

她一直让儿子停留在某一天直到满足她的要求,小伟一度用假成绩单、翘课、撒谎进行抗争。

绝望到最后,小伟放弃一切选择死亡,却被手握遥控器的妈妈再次救回。

这种近乎扭曲且沉重的爱不是个例。

天才学霸聪聪考上清华,却选择服下安眠药自杀,他留下遗书揭露了自杀原因:

从小到大的心里压力都很大,因为爸妈希望他能好好读书,所以限制了他除学习之外的一切娱乐活动,就连他最喜欢的钢琴都不让碰;

高考前父母的过渡紧张影响了他的心里状态,那段时间他常常失眠,学习上也学得很艰难;

其实他并不想考清华,他一直想学艺术或者是生物学,但是他爸妈非让他学医,梦想破灭的他,陷入了深深地绝望……

畸形的家庭教育,将孩子当作私产,只要求他们做听话的乖宝宝,这跟果园里被套上模具的水果有什么区别?

孩子们一模一样地优秀,丧失个性,难道就能符合父母的心理预期了?

天平本身就不平等,如果一方不做出努力,倾斜的角度只会越来越大。

父母和孩子之间要么是零距离,十分溺爱孩子,满足他的一切需求;要么是有血缘关系,但还不如朋友亲近。

很多父母都抱怨,孩子长大后就不愿意跟自己交流了,有什么心事都藏着掖着。

其实并非如此,往往是家长的沟通意愿迟到了。

当孩子刚刚迈入青少年时期时,他们的生活被分割成了几段:学校生活、辅导班、家庭生活。

毕竟他们工作那么繁忙,哪有时间去处理孩子的什么心理问题?

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间沟通过程往往是这样的,当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爆发争吵时,他们第一反应是:

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省心?

我都这么拼命了,你就不能老实一点,少让我烦吗?

于是孩子哭了,父母炸了,沟通再一次失败了。

于是,悲剧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上上周,江苏警方发布的一则通报,更是让无数家长感到揪心。一名9岁的小男孩跳楼自杀了。

而他轻生的理由,居然只是打碎了学校的一块玻璃,因为害怕受到惩罚。

这次少年跳桥事件的发生,引人深思的还有生命教育的极大漏洞。

为什么情绪崩溃时优先想到的是死亡?

要知道死亡才是最黑暗的一条路,死了一切就真的没了。

我相信跳桥少年那一刻是真的看不到希望,走投无路才放弃了生命。

但他不知道有多少人替他遗憾、惋惜,希望那条监控影片只是电影画面,希望他并没有真的离开。

生命只有一次,不能重来。这是孩子出生后家长、老师和社会,就该植入他脑子里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