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四章CT检查技术

 放疗工作者丶彦 2019-04-22
第一节 基本概念和术语

考点1  基本概念

概念

定义

空间分辨力

指能够分辨物体最小空间几何尺寸的能力,用线对数(LP/cm)表示

密度分辨力

指能分辨两种组织之间的最小密度差异的能力,用百分比表示

时间分辨力

又称动态分辨力,是指系统对运动器官的瞬间成像能力

CT

量化组织器官的密度的值,单位为亨氏单位(Hu)

部分容积

效应

当同一扫描层面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组织相互重叠时,所测得的CT值不能如实反映该层面单位容积内任何一种组织的真实CT值,而是这些组织的平均CT值的现象

窗宽

指图像上16个灰阶内所包括的CT值范围,在此CT值范围内的组织均以不同的模拟灰度显示

窗位

指窗的中心位置,同样的窗宽,由于窗位不同,其所包括CT值范围不同

噪声

指均匀物体影像中各像素CT值参差不齐,图像呈颗粒状,密度分辨力下降,包括扫描噪声和组织噪声;扫描噪声是因为探测器接受的X线光子量存在统计学上的随机波动造成的;组织噪声是有各种组织平均CT值差异所造成

考点2  常用术语

常用术语

定义

矩阵

是像素以二维方式排列的阵列,它与重建后图像的质量有关;目前常用的矩阵为256×256 512×512 1024×1024

体素

即体积单位,在CT扫描中,根据体层设置的厚度、矩阵的大小,能被CT扫描的最小体积单位

像素

又称像元,是构成CT图像最小的单位;它与体素相对应,体素的大小在CT图像上的表现即为像素

原始数据

CT扫描后由探测器接收到的信号,经模数转换后传送给计算机期间已转换成数字信号,经预处理后尚未重建成横断面图像的这部分数据

显示数据

把原始数据经由重建系统处理形成的图像

逐层扫描

是非螺旋CT扫描的基本方式,通常扫描1层图像机架一般需旋转360o,称为全扫描

容积扫描

是螺旋CT扫描的基本方式,通常以人体部位的一个器官或一个区段为单位连续的容积采集

阵列处理机

由许多微处理器组成,并按一定顺序并行工作,互不干扰

重建

指利用原始数据得到横断面图像

重组

指利用横断面图像得到多平面和三维的图像

间距

指被重建图像长轴方向的距离,通过采用不同的重建增量,可确定螺旋扫描被重建图像层面的重叠程度,也称重建间距

第十四章CT检查技术
第二节 检查方法

考点1  普通扫描

名称

定义

普通扫描

又称为平扫或非增强扫描,是指血管内不注射对比剂的CT扫描

目标扫描

又称靶扫描或放大扫描,是对兴趣区进行扫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使兴趣区组织器官图像放大,图像空间分辨率提高;常用于组织结构小的器官或病灶

薄层扫描

指扫描层厚小于5mm的扫描,一般采用15mm;目的是减少部分容积效应,观察病变内部细节以小病灶

高分辨力扫描

通过薄层或超薄层、高的输出量、足够大的矩阵、骨算法和小视野图像重建,获得良好的组织细微结构及高的图像空间分辨率的扫描方法;主要用于小病灶内部结构的细微变化,例如观察肺间质性、结节性病变

考点2  增强扫描

1.常规增强扫描是指经静脉内注入对比剂后的CT扫描,目的是使血管增强和增加组织与病灶间的密度差。

2.常规增强扫描常用的注射方法有:①团注法,注射过程中或注射完后开始行增强扫描,其特点是血管增强效果明显,常用于螺旋CT的多期扫描。②静脉快速滴注法,即当注入一半左右时开始扫描,它的特点是血管对比剂浓度维持时间长,但强化效果差,不利于时相的选择和微小病变的显示。

3. 动态增强扫描是指静脉团注法注射对比剂后在短时间内对感兴趣区进行快速连续扫描,分为进床式动态扫描和同层动态扫描两种;前者扫描范围包括整个被检查器官,以发现病灶为重要目的;后者是对同一感兴趣层面连续进行多次扫描,获取时间密度曲线。

4. “两快一长”增强扫描是动态增强扫描的一种特殊形式,“两快”是指注射对比剂速度快和起始扫描时间快,“一长”是指检查持续时间要足够长,一般需数分钟,甚至更长。“两快一长”增强主要用于肝海绵状血管瘤、肝内胆管细胞型肝癌,以及肺内孤立性结节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考点3  特殊扫描

名称

定义

低剂量扫描

指在保证诊断要求的前提下,降低螺旋CT的扫描参数,其既降低了X线管的消耗,降低了患者的X线的剂量,又满足了临床诊断的需求,主要用于肺癌的高危人群的普查和肺部转移性肿瘤治疗后复查

灌注成像

是经静脉团注对比剂后,在对比剂首次通过受检组织的过程中对选定层面进行快速、连续扫描,而后利用灌注软件测量所获得图像像素值的密度变化,并采用灰度或色彩在图像上表示,最终得到人体器官的灌注图像

血管成像

指经周围静脉快速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在靶血管对比剂充盈的高峰期,用螺旋CT对其进行快速容积数据采集,由此获得的容积数据再经计算机后处理,即利用3D成像技术对血管进行重组,通常采用MIPSSDVR,重组成3D血管影像,为血管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能谱或

能量成像

利用物质在不同X射线能量下,产生的不同衰减系数来提供比常规CT更多的影像信息;通过进行高能量与低能量两组数据瞬时同时采样,能够完全冻结患者的运动;通过双能采集获得的双能数据实现数据空间能量解析

CT导向活检

与治疗

在常规CT基础上,确定出病灶位置,然后在病灶区所对应的体表表面,标记进针的体表定位标志,并在此区域选定适当的层厚和重建间隔平扫几层,找出病灶的中心层面所对应的体表标志的进针点;根据CT图像的长度标尺,确定进针的深度和角度,随后按此深度和角度进针,进针完毕后,还需在进针点再扫描12层,以观察针尖是否到位,最终完成穿刺活检

第十四章CT检查技术
第三节 检查前准备

考点1  检查前准备

1.设备准备、患者准备、对比剂及急救物品的准备和操作者准备。

2. 检查开始前30分钟要先对球管进行预热,检查机器并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

3. 保持碘对比剂温度等于或接近于37℃。

4. 准备增强的患者,要了解是否有碘过敏史及肾功能情况,签署增强扫描知情同意书。CT机房内要准备抢救车,以防碘过敏的发生,抢救车内必须包含肾上腺素、地米、除颤仪等。

5.对非检查部位的重要器官如甲状腺和性腺用专用防护用品遮盖,尤其应注意对儿童和女性患者性腺区的保护,减少不必要的辐射。

第十四章CT检查技术
第四节 人体各部位CT检查技术

考点1  颅脑CT扫描

适应证

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肿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炎症、脑实质变性、脑萎缩、术后和放疗后复查以及先天性颅脑畸形等

扫描技术

平扫

一般用非螺旋方式行横断位扫描描,以听眦线为扫描基线,从听眦线平面连续向上扫描至头顶,层厚510mm,重建间距5lOmm

增强扫描

分为平扫后增强扫描和直接增强扫描两种方法;平扫后增强扫描是在平扫基础上加做的增强扫描;直接增强扫描是注入对比剂后的逐层连续扫描。增强后的扫描时间依据病变的性质而定,与血管有关的病变,如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可在注射对比剂50ml时开始扫描;颅内感染、囊肿等,可在注射对比剂60秒后开始扫描;颅内转移瘤、脑膜瘤等,可在注射对比剂68分钟后开始扫描

特殊扫描

CT脑血管造影和脑血流灌注等

后处理

技术

脑窗:窗宽80lOOHu,窗位35Hu左右;骨窗:窗宽10001400Hu,窗位300500Hu;软组织窗:窗宽300400Hu,窗位3545Hu

考点2  颅脑CT扫描基线

扫描基线

定义

听眦线

外耳孔与同侧眼外眦的连线,头部CT扫描常以此线作为扫描基线

听眉线

眉上缘的中点与同侧外耳孔的连线,经该线扫描的图像对显示第四脑室和基底节区组织结构较好

听眶线

眶下缘与同侧外耳孔的连线,用此线扫描断面经过眼窝、中颅凹和后颅凹上部

考点3  鞍区CT扫描

适应证

普通X线检查发现鞍区形态发生改变,需进一步定位和定性诊断者;临床怀疑垂体肿瘤或与垂体内分泌失调有关的疾病;垂体瘤术后复查;鞍区其他肿瘤

扫描技术

横断位

扫描

用听眶线作扫描基线,从听眶线至鞍区上缘,扫描层厚与重建间距可用35mm;一般需作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2025

冠状位

扫描

用颅脑颏顶位或顶颏位,扫描范围包括整个鞍区,扫描层面尽可能与鞍背平行或与鞍底垂直,层厚和重建间距视蝶鞍大小选择23mm

垂体微腺瘤放大动态扫描

能清楚地观察微腺瘤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在增强扫描的早期阶段,微腺瘤呈局限性低密度影,边界多数清楚;在晚期阶段,微腺瘤可呈等密度或高密度病灶,有利于对微腺瘤的诊断

后处理

技术

根据不同的部位和病变灵活选用窗宽和窗位,鞍区CT图像常用软组织窗和骨窗,软组织窗宽350400Hu,窗位3540Hu

考点4  眼部CT扫描

适应证

用于眼球突出的病因诊断,对诊断球内和眶内肿瘤、炎性假瘤和血管性疾病有特殊价值,对诊断眼外伤、眶内异物及先天性疾病具有较高临床意义

扫描技术

横断位

扫描

以听眶线作扫描基线,从眶底至眶顶扫描,层厚与重建间距用35mm;病变较大时,可根据需要扩大扫描范围

冠状位

扫描

用颏顶位或顶颏位,扫描范围从眼球前部至海绵窦。层厚与重建间距用3mm;可清晰显示病变与眼部各解剖结构的关系

增强扫描

怀疑眶内肿瘤、炎症、血管性病变及眶内肿瘤向眶外侵犯时,需作增强扫描,利于对病变的定性,扫描同颅脑增强,必要时行双期

后处理

技术

一般进行放大摄影,应包括完整的眼部解剖结构和适当的邻近组织,常用软组织窗,但眼部外伤、钙化或病变侵犯眶壁时,则需加摄骨窗像

考点5  耳部CT扫描

适应证

先天性耳道畸形、肿瘤、炎症、外伤等

扫描技术

横断位

扫描

扫描角度根据临床需要,扫描范围从外耳道下缘至岩骨上缘,中内耳结构的层厚与间距用12mm,内听道的层厚与间距用35mm

冠状位

扫描

选用颏顶位或顶颏位,扫描范围从下颌髁状突后缘至岩锥后外侧,层厚与间距用1mm;小儿扫描剂量为120kV 4060mAs

增强扫描

临床疑有听神经瘤或血管病变时,须做增强扫描

后处理

技术

需单侧局部放大或重建放大后摄影;外耳道闭锁患者应包括全耳部皮肤;增强扫描用软组织窗摄影;HRCT图像用特殊的窗口技术,窗宽30004000Hu,窗位350450Hu;观察听骨链和内耳情况,使用仿真内镜及3D重建软件

考点6  鼻与鼻窦CT扫描

适应证

鼻窦占位病变、炎症及外伤等

扫描技术

横断位

扫描

扫头颅侧位定位像,扫描层面与硬腭平行,扫描范围从硬腭至额窦,扫描层厚与重建间距5mm

冠状位

扫描

颏顶位或顶颏位,扫描基线平行于上颌窦后缘或与听眦线垂直,从蝶窦后壁起扫描至额窦前壁止,层厚用5mm;临床怀疑脑脊液鼻漏者,可用层厚12mm,冠状位图像能整体观察鼻腔、鼻窦及其周围的详细结构,对鼻窦病变的上下关系能清晰显示

螺旋扫描

用仿真内镜观察鼻腔及各鼻窦内情况,单螺旋CT扫描层厚1mm,间距1mm;多层螺旋CT扫描层厚1mm,间距0.7lmm

后处理

技术

行放大摄影,窗技术用软组织窗;外伤或肿瘤累及骨组织时,须加摄骨窗像;螺旋扫描图像可在图像工作站上利用仿真内镜软件进行处理

考点7  口腔颌面部CT扫描

适应证

肿瘤及放疗后复查、炎症、外伤、整形等

扫描技术

平扫

腮腺以听眦线为扫描基线,从外耳孔扫描至下颌角部,扫描层厚与间距选择23mm

鼻咽部扫描基线与硬腭平行,从蝶鞍床突上扫描至硬腭上缘,扫描层厚与间距选择5mm

增强扫描

颌面部血管病变、肿瘤,以及了解有无转移时,需作增强扫描,一般扫描延迟时间2025秒,扫描参数同颌面部平扫

后处理

技术

面部常用软组织窗,窗宽350400Hu,窗位3540Hu;鼻咽部需加摄骨窗,以观察颅底有无骨质破坏;牙齿三维重建,可适当调节阈值,并去除牙齿以外的骨组织

考点8  咽喉部CT扫描

适应证

咽喉部肿瘤、外伤等

扫描技术

平扫

咽喉部常规采用横断位,层面分别与咽部或喉室平行,平静呼吸下扫描;咽部检查从口咽下lcm向上扫描至颅底,喉部从舌骨平面扫描至环状软骨下缘,层厚与重建间距用5mm,小病灶可用23mm

增强扫描

咽喉部肿瘤或血管性病变需作增强扫描,对比剂用量60lOOml,静脉注射的流速2.53ml/s,扫描延迟时间2025

后处理

技术

一般用软组织窗,外伤患者须加摄骨窗,占位病变应测量其增强前后CT值的变化

考点9  颈部CT扫描

适应证

占位性病变、淋巴结肿大、血管性病变、外伤等

扫描技术

平扫

从胸腔入口至下颌角区域进行扫描,甲状腺扫描范围从第5颈椎下缘至第1胸椎;颈部扫描层厚与重建间距5mm;甲状腺的扫描层厚与重建间距可用5mm,螺旋或非螺旋方式均可

增强扫描

可区别颈部淋巴结与丰富的颈部血管,了解病变的侵犯范围,协助对占位性病变的定位和定性;层厚与重建间距35mm的薄层扫描

颈部血管

造影

从胸腔入口至颅底的扫描区域,采用单层或多层螺旋;单层螺旋的扫描层厚23mm,间距11.5mm;多层螺旋的扫描层厚0.75lmm,间距0.7lmm,扫描延迟时间1518

甲状腺

CT灌注

扫描范围只包括甲状腺,以确定甲状腺有无病变;层厚与重建间距为5mm,注射对比剂后立即扫描

后处理

技术

用软组织窗,若病变侵犯骨组织时须加摄骨窗像;甲状腺CT灌注图像须用特殊的灌注软件进行处理

考点10  胸部CT扫描

适应证

纵隔肿瘤及淋巴结肿大;肺内的良恶性肿瘤、结核、炎症和间质性、弥漫性病变等;胸膜和胸壁病变,如能准确定位胸膜腔积液和胸膜增厚的范围与程度等

扫描技术

平扫

采用螺旋扫描,扫描基线从肺尖开始一直扫描到肺底,层厚与重建间距5lOmm

增强扫描

对肺门血管与淋巴结相鉴别,对纵隔病变定性等,扫描延迟时间3035秒;扫描参数同平扫

高分辨率

扫描

对于肺弥漫性、间质性病变,特别是怀疑支气管扩张时采用,常规将层厚和间隔均设为2mm,采用高分辨率算法重建

后处理

技术

胸部图像的显示和摄影常规用双窗技术,即肺窗和纵隔窗;纵隔窗:窗宽300500Hu,窗位3050Hu;肺窗:窗宽8001500Hu,窗位-800-600Hu;对于外伤患者,应观察和摄影骨窗

考点11  冠状动脉CTA扫描

适应证

根据临床症状,可疑冠状动脉狭窄及血流动力学异常者;可疑冠心病,但运动试验结果不确定者;可疑冠状动脉存在解剖变异者;长期不明原因胸痛,其他检查无异常者;药物治疗后或PCI术前斑块、冠状动脉管径、距离等分析测量,以及冠状动脉搭桥、支架术后再狭窄的评价

扫描技术

平扫

以胸锁关节为扫描基线,采用标准或软组织模式,用螺旋扫描,由支气管分叉扫描到心脏膈面,采用0.75mm层厚,0.5mm间距

冠状动脉TA扫描

在平扫后进行,便于发现病变并做出定性诊断,扫描包括前门控(前瞻性)和后门控(回顾性)两种;对比剂注射均采用静脉内团注法

后处理

技术

根据疾病诊断的需要,灵活选用窗宽、窗位,观察横断面、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图像

考点12  腹部CT扫描

适应证

肝脏、胆囊、脾脏、胰腺、肾和肾上腺、腹部及腹膜后等肿瘤、炎症、结石和外伤等一系列病变

扫描技术

平扫

肝脏和脾脏以膈顶为扫描基线,从膈顶扫描至肝右下角,采用5lOmm层厚与间距

胆囊和胰腺以肝门为扫描基线,从肝门直至胰腺扫描完整,采用3mm层厚与间距

肾和肾上腺以肾上极为扫描基线,肾从肾上极扫描到肾下极,肾上腺从起始扫描到肾脏中部,肾脏采用5mm层厚与间距;肾上腺采用3mm层厚与间距

腹膜后腔以肝门为扫描基线。从肝门扫描到髂前上棘,采用5lOmm层厚与间距

增强扫描

腹部一般均应做增强扫描,通常在平扫后进行,便于发现病变并做出定性诊断;对比剂注射方法均采用静脉内团注法。肝脏、脾脏增强通常采用三期扫描;胰腺增强扫描通常采用“双期”;肾脏增强扫描通常应扫描皮质期、髓质期和分泌期

腹部血管

造影

用于腹主动脉及其大分支血管成像,如诊断腹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肝血管异常及肾动脉狭窄等;扫描层厚与间距选择12mm

后处理

技术

一般用腹窗和软组织窗,肝胆、胰、脾、肾及腹膜后腔的扫描图像,一般用腹窗:窗宽100200Hu,窗位3050Hu;肾上腺一般用软组织窗:窗宽200300Hu,窗位3050Hu

考点13  脊柱CT扫描

适应证

各种原因引起的椎管狭窄及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椎间盘变性或病变、椎骨外伤、椎骨骨病、椎骨及脊髓的先天性变异

扫描技术

平扫

若是以观察椎体和椎旁组织为主,扫描基线应平行于椎体;若是以观察椎间盘为主,扫描基线应平行相应的椎间盘;层厚和重建间距以扫描椎体的大小而定;扫描一般采用非螺旋扫描,标准扫描模式

增强扫描

常规不作增强扫描,若平扫发现占位性病变,可行增强扫描以确定病变性质、范围、大小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和血供情况

后处理

技术

需同时采用软组织窗和骨窗,软组织窗:窗宽200350Hu,窗位35  45Hu;骨窗:窗宽8001500Hu,窗位200400Hu

考点14  盆腔CT扫描

适应证

男性:观察有无膀胱、前列腺和睾丸良、恶性肿瘤以及前列腺增生等

女性:观察有无膀胱、子宫和卵巢的良、恶性病变及其他病变

外伤:可观察有无骨折,泌尿生殖器官的损伤和出血等

扫描技术

平扫

采用标准或软组织模式,用螺旋扫描,从髂棘扫描至耻骨联合下缘;主要扫描膀胱和前列腺时采用5mm层厚与间距;若为扫描整个盆腔观察肿块大小时可采用5lOmm层厚与间距

增强扫描

对盆腔占位病变进行定性,并确定其部位、大小和范围,以及是否引起盆腔淋巴结转移等,常规用静脉内团注法

后处理

技术

一般用软组织窗,窗宽200300Hu,窗位3050Hu;若脏器或病变密度相对较低时,可适当调低窗位显示

考点15  四肢骨关节及软组织CT扫描

适应证

骨折,骨肿瘤,其他骨病如骨髓炎、骨结核、骨缺血性坏死等,半月板的损伤

扫描技术

平扫

四肢关节的扫描均需扫描定位像,定位像应包含关节及相邻长骨,在定位像上设定扫描范围。各关节的扫描不仅要将关节扫描完,而且还应包含相邻长骨的一部位;各长骨的扫描也应包含相邻的关节;常规为螺旋扫描方式标准算法,扫描参数根据不同部位选择不同;如需做三维重建,则可用12mm层厚及间距

增强扫描

了解肿瘤病变的血供情况以及周围血管动脉瘤的位置和形态;还可以显示骨骼、肌肉内肿块与邻近动静脉血管的关系;常规用静脉内团注法,扫描延迟时间2530

后处理

技术

应双侧同时摄影,以便对比;须同时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根据扫描的部位不同和病变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窗宽、窗位;软组织窗:窗宽200400Hu,窗位4050Hu;骨窗:窗宽10001500Hu,窗位300400Hu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