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各家太极拳不同的特色

 天地虚怀xia 2019-04-23
       首先,从拳架构成上看,原始太极拳共分动、静、快、慢四个部分;四个部分各有特点,既自成功法又相互联系,保障了原始太极拳整体功法功能的显现。动部又叫九转还阳功法,有十三组动作,练时以意运气,使周身百骸皆通。静部是原始太极拳法的主体,有二百零二个动作,是技击的主要部分。快部是一套技击性很强的功法,也称后十三式,练时发劲要猛、暴、脆、快、硬,练起来不但速度快,而且是纯刚。慢部只有一组动作,叫做仙人跨鹤拜四方。要求以形挂意,以意行气,以气试力。达到意气相聚,运功发力的意到、气到、力到的内三合。

其次,从盘架行拳上看,原始太极拳有三个方面特点:(一)在劲力上要求刚柔相济。主张只柔不刚则不坚,只刚不柔则不圆,刚柔相济才完全。(二)在拳速上要求快慢相兼。主张只快不慢则不轻,只慢不快则不精,快慢结合方为灵。进而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弱,快而不乱,慢而不滞。(三)技击上主张引进落空,以静制动。但更强调看其神,观手足,乘虚而入,见隙发招。因此,它一改现在流行的陈、杨、吴、孙等太极拳行云流水和武当山其他太极拳轻灵快捷的盘架方法,而是呈现出以慢为主,兼以发力的凝重、沉稳、浑厚的特点。

再次, 原始太极拳在行功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道法自然”的宗旨。王宗岳《太极拳论》指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太极就是阴阳、刚柔、动静、快慢的对立与统一。所以在拳中的表现就是快慢相间、动静有常、刚柔相济。不可故作虚含以示其柔,不可刻意使气以逞其刚。具体心法上遵循的原则是:“形虽动而心却静,迹虽移而神却凝”。至此,不但从结构形式上体现出动静相间的太极原则,而且从每个式子完成过程中体现内静与外动相结合的特色。如此行拳达到一定时日与火候,则“神”“气”自然相抱,内气自然运转,无需半点意念而“玄机自产,妙境自达”。此正为“性命双修”之旨。

二、松沉劲法是直达“净意虚空”的关键。

松沉劲是太极拳重要劲法。著名太极拳家郑曼青说:“松。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反此则曰,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沉。如能松透,即是沉。气沉则神凝,其用大矣。”松沉劲的具体体现就是我们常说的,绵里裹铁,柔中寓刚。对于太极拳如何达到松,各家各派历来有多种解答,我比较同意网上一篇文章提到:只有通过抻筋拔骨练出来的松才是真正的松。比如,我的一位朋友练杨氏太极拳多年,内功很好,最近一、二年跟人学了杨氏太极拳里面的八段锦,每天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每次1个多小时也不盘太极拳架子,身体却发生质的变化,周身柔软,内力绵长,松沉,与人搭手,一个横拨劲从脚底而起,直灌手掌,许多人都接不住。原始太极拳中的动部十三式除了具有很好的健身价值外,也对内功的修为,及松沉劲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在十三式练习中,每一式都配合呼吸。基本的原则是起吸落呼,缓慢柔和,大开大合。时间长了内气自然产生,与此对应的对拉劲,弹性劲逐渐加强,不但内气把五脏六腑,四肢百脉全部打通,而且对拉拔长的弹性劲逐步转化为像水银一样的松沉劲。以前是姿势催内气,现在却变为内气领姿势。比如,在左右换掌式子中的问讯掌从上到下行掌中,是一股松沉劲带动手掌下行,人体就像站在没身的水池中,四周充满了水对身体的压力,而手式的下行就像水池的水逐步下泄,内气也随着下行,直到水泄完,身体的内气也随着下行到脚底,四散到体外,此时身体感觉空空荡荡。而由下到上的式子如:旱地拔葱则由后背的对拉劲,转变为身体的大松产生的蓬松劲将身体慢慢蓬起,内气逐步散开。

出现以上内功现象后我们再盘静部的拳架,就会有新的景象。此时,打拳在每一式的完成中都是内气(表现为松沉劲)引领,而心里却像湖水一样非常平静,微波不起;由松沉劲引领的内气流动像水库引出的渠水,缓缓流向纵横交错的田陌、渗入大地,而后归入沉寂。“心静如水、神炁合一”,是此时我们内功景象的真实写照。拳经云:“精养灵根气养神,养神养道见天真,丹田养就长命保,万两黄金不与人”。“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其中的养灵八要:“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净,清净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觉明,觉明则心气相通万象归根矣”。这里的“神宁“与”“神凝”相通。“神不凝聚,则杂念不会清净”。《道德经》:“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此境界正是“神炁合一”阶段。

在此阶段之前的炼精化气初期,内功心法中的“形虽动而心却静,迹虽移而神却凝”在盘架中的体现是“心息相依”,即将自己的意念与呼吸合在了一起,吸气则意念随之俱入,呼气则意念随之俱出。心平则气和。此时尚在功法的后天。等有了内气以后,内气不断增长、聚集,鼓荡、涌动,使得身体的关窍,五脏六腑,经脉,逐步打通。正所谓:“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此阶段内气有正副两个方面作用,正的方面是内功功法的精进,对于我们修残补缺,强壮身体,乃至推手技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副的方面由于气血的相互关系,内气的鼓荡、涌动对于心脏增强了压力,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如果使用内气或者行气不当就会承受不了。譬如:经常有练功人心脏猝死的就是例证。此阶段尽管有内气在体内的折腾副作用,但只要我们坚守“形虽动而心却静,迹虽移而神却凝”的心法,放松心情,调整心态,等内气把身体全部打通后,就一定能踏入我们以上所提“神炁(这里的气是先天元炁,所以用炁字)合一”境界。

所谓“神炁合一”的神,乃为无念之道心(先天元神);炁则是丹田呼吸之内息。“神炁合一”即是先天元神与先天元炁打成一片。心在炁中而不知,炁包心外而不晓。炁是命功,神是性功。“神炁合一”也叫“神炁相抱”是性命双修的体现。此阶段我们注意把握的是:在整个行拳过程中心里(中丹田)始终保持平静,波澜不起,式子的完成由内炁(水银一样的松沉劲法)带动疏散到四肢体外,整个身体感觉空空荡荡,净意虚空的景象出现。此正为“道法自然,静者得之”。在此状态下,行拳的速度肯定要慢下来。

在这里我们不妨谈谈行拳的速度。今年初我遇到一位练其他太极拳的某君,此人一贯心高气盛,目空一切。他对我说:“打拳不能太慢了,慢了气就断了”。对此,我洒然一笑,未置可否。实际上他所说的气断,还停留在后天呼吸,真正的内气与自然呼吸之气完全是两码事,譬如:你屏住呼吸,身体微微一动,内气可以随意在体内流动。此君连内功的门都没进,又比较自负,所以我不愿与他理论。但此君的话也涉及了一个行拳呼吸问题。其实内功到了一定程度呼吸也起着变化,”由开始的自然呼吸,变为细、绵、匀、长的内(先天呼吸)呼吸。此阶段也叫“调息凝神和凝神调息”。《古仙云》:“调息要调真息息,练神要练不神神”。“真息之息,息乎之息也;不神之神,神乎其神也”。三丰祖师曰:“调息需以后天呼吸寻真人呼吸处,《古云》:'后天呼吸起微风,引起先天呼吸功。’然调后天呼吸,须任他自调,方能调得起先天呼吸,我惟至虚守静而已”。《道经》曰:“凝神调息,只要心平炁和。心平则神凝,炁和则息调。心平'平’字最秒,心不起波之谓平,心执其中之谓平,'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此种即丹经之玄关一窍也”。由以上可以看出行拳到了一定阶段,不但能达到“神炁相合”而且呼吸也进入高级层次。

在原始太极拳中快部的作用也具有内气外放,帮助打通四肢百骸的作用,经常把慢练与快练结合起来打大有裨益。快练时,由于内气不断壮大起来,丹田一较力,打出的劲非常沉重浑厚。在原始太极拳静部的慢练中,由于内气把身体经脉全部打通,身体感觉非常通透,如果进行套路快练,譬如表演时,使人感到非常空灵潇洒,干净,不拖泥带水。最后,慢部的习练类似于大成拳的试力,对于我们抻筋拔骨、弹性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此式既可以单练,也可以与与动部或者静部结合一起练。

三、“净意虚空”是“拳道合一”的体现。

“借假修真”、“证道成真”、“拳道合一”是原始太极拳太极拳修炼的体现。“借假修真”,借假一指的是借助,假借的意思;二是借助某种形式、途径。修真指的通过修炼达到得道成仙的“真人”。对于太极拳来说“借假修真”,就是借助练拳形式达到修成“真人”的目的。“证道成真”是说,修炼太极拳的过程就是证明、实践道家修真理论的过程。“拳道合一”是指太极拳修炼到一定程度,已经使“拳道合一”,理论实践融为一体,分不出彼此。本文提到的“净意虚空”就是“修真”过程中的反映、表现。“净意虚空”中的净意实际说的就是性功的修行,先天元神的出现;虚空有两层意思,一指“性功”、“命功”二者修到一定境界都会出现虚空景象;二是人与外界虚空大道融为一体,所谓“天人合一”“修道成真”。为此,在“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四个阶次中,我们要认真遵循“道法自然”的宗旨,牢牢把握“动静相间”的原则,仔细品味“形虽动而心却静,迹虽移而神却凝”的心法,孜孜以求,虚极静笃,练拳不辍,就一定能在性命双修的太极拳修炼中不断地取得新成果。人生是个过程,对于大道的追求也是一个过程,不要管它修行到什么阶次,也不要管它修成的最终结果,一切归于“自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