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花钱不求人,人体自带清火退烧穴,有神效!

 培训班背包 2019-04-25

发烧了,怎么办?

作为和感冒齐名的病症,发烧大名鼎鼎,几乎人人都经历过。而且发烧的棘手程度还在感冒之上,尤其孩子发烧,家长总是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刻就好,生怕慢了一步。

其实发烧没那么可怕,针对发烧的方法也有许多,那么,发烧了到底应该怎么办?

先说说古人,古人针对发烧,常见的有3种方式,退热,散热和泻热。

退热:所谓热则寒之,通过吃一些寒凉药性的药物,可直接削弱体内的热,达到退热目的,也是中医最常用的退热法之一。

散热:主要借助药物的发散作用达到退热目的,主要为发汗退热法,适用于体有热而不出汗的情况。就像老一辈人,有时候发烧了会用被子蒙一下出出汗,让热借助汗液发散出去,是类似的道理。

泻热:主要是通过促进排泄,让热量从下面流走,釜底抽薪,不过可能对肠胃不太友好,这三种方法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不能盲目误用。

再说说现代人,现代人发烧也有3宝,吃药,打针,输液。

3种方法看似简单,但与古人相比,对身体的伤害往往更大。因为发烧和感冒一样,必须坚持这样的原则:“能不吃药就不吃,能吃药就不打针,更忌讳的就是输液,尤其抗生素和激素,堪称最危险的给药方式之一。

发烧发热,实为正邪相搏

实际上,发烧十分常见,很多时候发烧也并不见得是坏事,弄清楚了发烧的原理,你就知道自己没必要过分害怕它。

发烧其实就是发热,属于体温升高的一种表现。中医认为发烧多是因为人体正气与邪气互相搏斗而来,是机体免疫力较强的表现。

故小孩子常发烧发高烧,因为纯阳之体,阳气旺盛,容易对病邪做出激烈的反应,成年后人就算想发烧也不容易。所以有发烧的能力,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个人的正气比较足。

故发烧时不要急着吃药打针,也不要盲目使用一些物理降温方法(比如酒精擦拭、冰敷等),否则反而不利于出汗散热。

但西医不明白这个道理,把发烧当做人的敌人,见到发烧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要降温退烧。

结果用挂水和消炎的办法去强行退烧,结果是体内的正气也被一起消灭,得不偿失。身体好的人还能勉强扛住,身体差阳气弱的人,就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副作用。

人体自带清火退烧穴

现在的病人不容易,感冒发烧去医院,花时间不说,少而几百,多则上千;本来几天可以好转,一治拖上几周,甚至上月不见好转。

其实我们祖先积累了丰富的清火退烧方法,穴位退烧就是一种,不用花钱求人,安全退烧退热:

1、大椎穴

大椎是督脉与身体十二正经中所有阳经的交会点,总督一身之阳,是解表退热的常用穴。

在大椎穴按摩,配合推脊柱,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由大椎穴直推到尾骨,约推100—300次左右。有条件的话,可以专业人士点刺放血,加拔火罐效果更好。

2、曲池穴

曲池属于手阳明大肠经,能疏风解表,清泻阳明。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寻找方法:取该穴道时患者应采用正坐,屈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可按揉或刮拭退热。

3、合谷穴

合谷俗称“虎口”,在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凹陷中,左右按摩各100次。

4、中冲穴

中冲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第九个常用穴位,位于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古代记述主调:昏厥、热病、心烦闷、心痛、中风昏迷、舌强肿痛、中暑、小儿夜啼、咽喉肿痛、头痛如破、身热如火。

5、十宣穴

即十个手指指尖,共10个,民间广泛应用于热病、癫痫、小儿惊风等。高热时,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3—5滴为宜(需专业人士或医生配合操作)。

孩子去烧退热,不花钱不求人

上面的5个穴位,普遍适用于成年人,小孩子则有些不同。孩子阳气旺,对病邪反应迅速,更容易发热发烧,退烧退热穴位的主配也有所差异。

孩子小的时候,对外界病毒的抵抗能力弱,容易出现鼻塞、不停地流清鼻涕、扁桃体红肿、甚至高烧的情况,这个时候,可直接掐按孩子的液门穴,使情况得到好转。

液门穴属手三焦经之荥穴,在五行中属水,具有清热解表,泻火解毒、调和表里、消肿止痛的作用。

液门穴的按摩方法:用指尖或者指甲尖垂直掐按穴位,有酸胀感觉,先左后右,每天早晚两侧穴位各掐按1次,每次掐按1~3分钟,力度以穴位局部感到酸麻胀为限。

在此基础上,可以配伍合谷穴、中冲穴、大椎穴,更快地清火退热。

先按压合谷穴30次;

再推压液门穴30次;

然后拿捏中冲穴20次;

最后按摩大椎5分钟,一天一次即可。

大部分发烧发热的情况,通过按压推捏这些穴位都能起到良好作用,真正做到不用花钱求人。如果是高烧,且烧热不退,稳妥起见应及时检查就医,以免长时间体温过高破坏人体环境平衡,引发脏器功能紊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