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梁启超家书》,感受亦师亦友的父爱,领悟“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教育传奇

 程穆泽 2019-04-28

读《梁启超家书》,感受亦师亦友的父爱,领悟“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教育传奇

荷风细语
2017-10-30 阅读411

读完《梁启超家书》,我久久不忍释卷,许多感慨,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读着《梁启超家书》,常常忘记作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却好像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父亲与远隔千山万水的儿女'谈心'、'抒怀'、'思念'......亲人之间,亲密的感情交流,真挚的情感抒发,体现出了一个人最真实的一面。不经意间,在家书中,我学习和揣摩了先人的智慧、气质与情怀。


读着家书,深深地感觉到梁启超先生对孩子们的爱弥漫在字里行间。细致地通读,从这些私密的信件中我读懂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教育传奇。从家书中,我读到了一位父亲发自内心的对子女的疼爱,从孩子们的学业、事业、爱情、婚姻,到生活细节、安全保障都有周详的计划;在家书中,我读到了一位父亲如何尊重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并且以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引导、帮助和鼓励孩子们去接受先进的思想、知识和教育;在家书中,我还读到了一位父亲是怎样鼓励自己的孩子们独立且坚强地到更艰苦的环境中去历练。在梁启超先生的眼里,子女们个个都是千里马,而他自己便是孩子们人生的伯乐,在这种亦师亦友的尊重与疼爱下,梁启超先生的子女怎能不人才辈出呢?


在家书里,梁启超先生告诫子女'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中最可怖之敌,我们须终生不许他侵入'。他又告诉孩子们'我关于德性涵养的功夫,自中年来很有些锻炼,现在越发成熟,近于纯任自然了,我有极通达、极强健、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快乐的。'这种包容一切的宽阔胸怀,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对梁启超先生的孩子们来说,既是榜样,更是财富。





我们从历史教科书中所了解到的梁启超先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是戊戌变法发起人之一,也是享誉海内外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六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中国略史,并且学完了五经,八岁开始写作,十二岁考中秀才,他是中国科举有史以来,难得一见的'童子秀'。作为一名大思想家、大学问家,梁启超先生对中国近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政治走向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思维敏捷,见识广博,并且不断地否定自我并试图超越自我。


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即使现在读起来,也让人心潮澎湃:'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读着此文,梁启超先生的民族责任感可见一斑。


在《梁启超家书》中,我仿佛看到了这位清末政治运动的倡导者,如何在朝代更迭、政党林立的乱世纷争中,始终把拯救民生于水火作为己任;我也仿佛看到了梁启超先生如何在浊世之中保留单纯之心,不为权势所动,始终以文人自居,把读书写作融入其生命和灵魂中去,从而学贯中西,通晓古今。


在《梁启超家书》中,我更多深深切切的感受到的是脱去光环的梁启超先生,平常可爱、有血有肉,'好孩子,你气不分弟弟妹妹们,希哲又气不分你,有趣的很,你请你妈妈和我打弟弟们替你出气,你妈妈给思成们的信帮他们,他们都拍手欢呼胜利,我说,我帮我的思顺,他们淘气实在该打。平心而论,爱女儿哪里会不爱女婿呢?但总是间接的爱,是不能为讳的。徽因我也很爱她,我常和你妈妈说,又得一个可爱的女儿,但要我爱她和爱你一样,终究是不可能的。'




在400余封家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即使再忙,哪怕是繁务缠身,四处奔走,梁启超先生也不忘记给子女们写信,'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这'十二分热烈'的深情父爱,无不充盈于每一封家书当中。梁启超先生细心地掌握着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和特点,因材施教,既有理性地分析,又有感性的温情。


梁启超先生时常教育子女,要练就抵御各种诱惑的能力。他在给思顺的信中写道:'切勿见猎心喜,吾家殆终不能享无汗之金钱。''凭吾之力,必可令家中无忧饥寒。吾若稍自贬损,月入万金不难,然吾不欲尔。'的确,官场上的发财之道比比皆是,然而梁启超先生却'不欲'沦为欲望的奴隶,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给子女们做出了有力的榜样。


梁启超先生还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切身感受启发儿女,'我国古来先哲教人做学问方法,最重'优游涵饮,使自得之'。这句话以我几十年之经验结果,越看越觉得这话亲切有味。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去用。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而实有诸己。'


梁启超先生主张做学问首先要自己感兴趣。他考虑到生物学在当时的中国还是空白,便建议次女思庄选择这一专业。出于对父亲的尊重,思庄选择了生物学进行学习。然而,当梁启超先生得知女儿并不喜欢时,急忙写信告知:'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学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离开我很久,你的思想发展方向我不知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式,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姐姐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梁启超先生一向主张'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一种探求的精神和勇气。他向孩子们传授治学的方法,强调要细密而踏实,不贪图虚名,也不要急于求成。

《梁启超家书》涉及面极广,事无巨细,除了经济、法律、收藏,还有诗词、艺术鉴赏,他甚至在信中还与子女们共同探讨家庭的财政支出,金钱的存储与流转,如何经营股票投资,关注利率的变化和黄金的走向,甚至包括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进而对家庭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等等。家书既像他的思想言论一样远见卓识,通达事故,又充满了一位父亲对子女的拳拳之心和浓浓爱意,信手拈来,洋洋洒洒。


梁启超先生的长子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姻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话,梁启超先生便是这对佳偶的促成者。在家书中,梁启超先生多次提到二人的婚事以及事业的发展:'思成和徽因已有成言,我告思成和徽因须彼此学成后乃定婚约,婚约定后不久便结婚。'梁思成留美学习建筑学,梁启超认为他毕业后应该与林徽因到欧洲一年或几个月,'开开眼界',并为此筹措经费,详细规划行程。他担心梁思成性格内向,所学又太过专业,把生活'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因此,他希望梁思成毕业之后,应该花时间多学一些生活常识,在文学以及人文科学方面拓展自己。


关于如何拓展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梁启超先生这样写道:'一个人想要交友获益,或读书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谈交换,或开卷引进的机会。不独朋友而已,即如在家里头,像你有我这样的爹爹,也数人生难逢的幸福,若你的学问兴味太过单调,将来也会和我相对词竭,不能领着我的教训,你全生活中本来应享的乐趣也削减不少了。我是学问兴趣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家书中的家常'唠叨'与人伦情感,集中体现了梁启超先生的教育思想以及作为人父对儿女们的关爱之情:'思成,这几天为你们聘礼,我精神上非常愉快,你想从抱在怀里的'小不点点',(是经过千灾百难的),一个孩子盘到成人,品性学问都还算有出息,眼看着就要缔结美满的婚姻,而且不久就要返国,回到我的怀里,如何不高兴呢?......思永每次回家和我谈学问,都极有趣。我想再过几年,你们都回来,我们不必外求,将就家里人每星期开一次'学术讨论会',已经不知多快乐了。'




读《梁启超家书》,我常常觉得像读梁启超先生其它名著和名篇一样,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如同救国和治学,教子同样用心、有道、持恒、见效。虽然出身封建社会、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且已经功成名就的梁启超先生,在给子女的信中全然没有封建家长的作风,他丰富的情感、盎然的兴趣、坦荡的内心跃然纸上。


'宝贝思顺,昨天松坡图书馆成立,(馆在北海快雪堂,地方好极了,你还不知道吧,我每来复四日住清华三日住城里,入城即住馆中)热闹了一天。今天我一个人独住在馆里,天阴雨,我读了一天的书,晚间独酌醉了(好孩子不要着急,我并没有怎么醉,酒亦不是常常多吃的),书也不读了,找我最爱的孩子谈谈罢,谈什么呢?想不起来了,哦,想起来了,你报告希哲在那边商民爱戴的情形,令我欢喜得了不得,我常想一个人要用其所长(人才经济主义),希哲若在国内混沌社会里头混,便一点看不出本领,当领事真是模范领事了。我常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士大夫救济天下和农夫善治其十亩之田所成就一样),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人生之旅历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葨。汝生平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况在国内多预备一年,即以学业论,亦本未尝有损失耶。'


'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我生平最服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梁启超先生对子女的爱,还表现在他愿意花时间与孩子们一起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乐趣,他像老顽童一样与孩子们一起玩耍,夏日里,他与孩子们一起去北戴河度假,游泳,出海抓鱼。在游玩期间,又很注意观察和欣赏孩子们,并且用幽默的语言记录下很多发生在孩子们身上有趣的事情。


在书信中,梁启超先生对孩子们的称呼格外暖心,诸如大宝贝思顺、小宝贝庄庄、老baby、达达、忠忠等等,让每一个孩子都觉得自己最受宠。一次,他在给思庄的信中写道:'小宝贝庄庄:我想你的很,所以我把这得意之作裱成这玲珑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给你。你姐姐呢,她老成了不会抢你的,你却要提防你那两位淘气的哥哥,他们会气不忿呢,万一用起杜工部那'剪取吴淞半江水'的手段来却糟了,小乖乖,你赶紧收好吧。'


1927年,在美国求学的梁思成怀疑中国文化的价值能否有益于国家的发展,便向父亲请教。梁启超先生列举'唐开元、天宝间,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比较其贡献于国家孰多?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因此他告诉思成,'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贡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


梁启超先生从不溺爱孩子,他对孩子们说:'你们谅来都知道,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困苦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着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出快乐,才真是会打算盘哩。'

1922年,梁启超先生在《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的演讲中说:'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抵?'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抵。'我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兴会淋漓;什么悲观例厌世明这种字面,我所用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就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


在子女教育上,梁启超先生更是强调趣味:'人的一生要有趣味,无趣味则无意义',强调生活情趣和人生乐趣,鼓励子女培养情趣,'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为沙漠,要来何用?'他希望子女们不要读死书、死读书,不求出人头地,顺其自然,率性发展,找到自己的生活情趣和人生乐趣。


在梁启超先生看来,唤起趣味的目的是要防止'悲观病',担负起社会责任。'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因自己的地位,做得一分是一分,便人人都有事可做了。''中国病太深了,症候天天变,每变一症,病深一度,将来能否在我们手上救活转来,真不敢说。但国家生命民族生命总是永久的,我们总是做我们责任内的事,成效如何,自己能否看见,都不必管。'这种永不悲观、尽我之责的人生态度正是他极为推崇的曾国藩'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理念的升华。


梁启超先生的九个子女都成为中国科学与文化事业的精英式人物,应该就是拜这种教育理念所赐,他们实践了'反反相续,动动不已,而大业成焉','有毅力者成,反者是败'的家教理念。梁启超先生的家教传奇就是这样成就出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