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进反而难称霸?揭秘中原诸侯国在春秋争霸中越来越被动的原因

 天使之剑 2019-05-01

在春秋和战国时代,中原地区文明程度较高,开发较早,地形,气候,土壤,以及水源条件都十分有利于农耕文明的发展与壮大。而且春秋列国中最早称霸的郑国就位于中原地区。但是,随着春秋历史的发展,中原国家在争霸的过程中越来越被动,最后由一流国家沦为二三流弱国。中个原因,我还是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春秋争霸开始时的列国

一.自然地理

从地形上看,中原地区以平原为主,平原地形地势平坦开阔,无险可守,不利于军事防御。而春秋时代是车战的鼎盛时代,战车只有在平原地带使用,才能发挥出最大威力。这为中原各国的国土上战争多发、饱受兵祸埋下了祸根。后人的论述也提及了这一点劣势:比如在《增广廿四史论新编》的《鲁疆域论》中这样写道:“(鲁)其地平衍,无高山大川为之限隔,无鱼盐之利为饶沃,故终春秋之世,常畏齐而附晋;岂特其君臣孱弱,亦其地当走集,以守则不足以固,以攻则不足以取胜也。”《宋疆域论》:“周室棋布诸侯,各有分地,岂无意哉!盖自三监作孽,武庚反叛,周公诛武庚而封微子于宋,岂非惩创当时?武庚国于纣都,有孟门、太行之险,其民易煽,其地易震,而商丘为四望平坦之地,又近东都,日后虽子孙自作不靖,无能据险为患哉?”

从地理位置上看,中原大地位置处于东亚大陆的核心,在地理上位于四战之地,四面受敌,是兵法中所谓的“衢地”,周边大国的北上南下东进西征都要经过中原地区。从军事角度看在地理地形上,齐秦晋楚都会经过这里,中原各诸侯国均无优势可言。事实证明,中原地区作为群雄争夺的战场,的确战争频发。春秋时代由中原周边国家发起的、改变列国地位的几场争霸大战均发生在中原地区:泓水之战发生于宋边境;鄢陵,城濮,邲之战发生在郑国境内。

水运有利于中原地区的贸易发展

从农业耕作条件看,中原地带比周边地区要优越很多:当地有着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于人们居住及农作物的生长;黄淮海平原及汝颍流域的丘陵坡地,土质肥厚软沃,易于耕作,豫东、鲁西南平原在古代地势卑湿,湖沼密布,较为著名的如孟诸、巨野、雷夏、荥泽等等,不胜枚举。湖沼附近草木丛生,有利于采集、渔猎活动的开展,可以作为农业生产的补充。

古代巨野泽在今天的遗存

根据宋杰老师在《春秋时期中国政治力量的分布态势和列强兴起的地理原因》的分析,中原的西部、中部河流众多,除了黄河、济水、淮河等巨川之外,还交织着伊、洛、汴等诸条水道,对发展航运和灌溉事业亦较为理想。比如宋国的陶就是一个以水运而闻名的贸易枢纽。因为当地具有许多优越条件,自武王克商、周公东征以后,西来的征服民族——周族便逐步占据了这片沃土,原有的土著民族——东夷、殷人则受到他们的驱逐和统治。诚如杨伯峻先生所言:“姬姓所封诸国,多在古黄土层或冲积地带,就当时农业生产而论,是最好或较好之土地。”再加上中原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所以,在经济活动方面,中原华夏诸邦不仅有着“重农”的历史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也很高,很多产品闻名遐迩,“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势平坦,人众车马行驶便利的洛阳与曹、宋的陶均被称为“天下之中”,这两地与郑国都城均是交通枢纽,道路交汇,是西方邦国、部族贸易往来的必经之处。

春秋时代的列国货币

不过,频繁发生的战争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原各国的农业生产与商业经营。春秋时代的军队在征伐他国时,都会从敌国的田地中收取粮草补充给养。一来缓解己方后勤压力,另一方面打击敌国士气,诚如孙子所言:“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所以,要使士兵拼死杀敌,就必须怒之,激励之。要使士兵勇于夺取敌方的军需物资,就必须以缴获的财物作奖赏。所以,在车战中,抢夺十辆车以上的,就奖赏最先抢得战车的。而夺得的战车,要立即换上我方的旗帜,把抢得的战车编入我方车队。)

中原小国很容易成为大国的粮仓

因此孙子提出:“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如果迫不得已要打消耗战持久战的话,就要“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意思是说一定要在敌国解决粮草,从敌国搞到一钟的粮食,就相当于从本国启运时的二十钟,在当地取得饲料一石,相当于从本国启运时的二十石。所以中原列国的农业生产的自然地理优势在有些时候难以有效发挥,优越的自然条件不一定能助力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墨子救宋就讨论了中原的物产和楚国物产的差异

此外,中原列国的物产不一定有中原周边国家丰富。由于中原地区不临海、地理单元较为单一、地形变化小、经纬度跨度小,所以,中原地区的矿产、植被带、动植物种类不及中原周边国家丰富;而且中原地区国家林立,种类并不丰富的自然资源分摊到各个国家,每个国家的自然资源拥有量与种类自然也不大。这一残酷现实在墨子救助宋国的论述中一目了然:“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二.人文地理

中原大地与中原周边区域相比并不缺乏活力,中原地区的正统华夏族此时也是活力四射激情迸发。

子路就是著名的卫国壮士

虽然后人多用“郑卫之声”来代指靡靡之音,但是中原地区的民风并不颓废,位于四战之地的中原长期处于战争威胁下,民风也很刚健。《汉书 地理志》记载卫地喜好壮士,以勇力为上。《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鹪;恭正以静,可以报上。”因为蒲地多壮士,所以英雄惜英雄,好汉重好汉,孔子教导子路以恭敬周全的礼数来对待勇士,才能治理好蒲邑。

郑国位于四战之地,常年的征战与郑庄公在春秋早期进行的军事改革让郑国在整个春秋时代拥有一支强大的步兵军——徒兵。徒兵由士和民组成。 “士”本是武士,是贵族阶级中的最底层,他们文武兼修。至于普通人民,平时三季务农,一季演武,又在四季农闲的时候举行狩猎以讲习武事。三年大演习一次。遇到战事,便征士民为兵。至于平时国家的常备军大约就是些武士。郑国将士的风采,从诗经 里的兔罝 中仍可以窥见一二:

兔罝

射猎图

而在男女情爱上,国风中的众多诗篇无疑都是多情男女们的真情流露。《史记·货殖列传》称郑之西境,“土而险,山居谷汲,男女亟聚会,故其俗淫”。郑国男女有共同春游的习俗,其间不乏男女野合的开放之举。所以有人说诗经里的郑风开艳诗之先河。“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称郑卫之音。”除此之外,《诗经》中有《陈风》十章,专叙陈国风俗。当地民众信巫鬼,喜歌舞,乃至“亡冬亡夏”,陈国还有长女不出嫁的习俗,长女留在家中作为“巫儿”,主持家中的巫医祭祀活动。巫儿虽然不出嫁,但她们可以自由选择性伴侣享受男欢女爱。

诗经中的爱情诗

郑卫之音在古代有着负面的评价

《汉书·地理志》说“吴札闻陈之歌,曰:‘国亡主,其能久乎!’”春秋时代的郑卫之声,往往与亡国之音划等号。其实不光是在郑卫,在齐楚秦等国,性开放程度与男女关系的自由度很大,与我们印象中的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有天壤之别。月下幽会美女,少女爱慕勇士,痴情女苦苦守候出征的良人,直白的求爱大胆的告白,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真性情的体现。

云梦泽

虽然有一群浪漫多情,充满血性且文明程度高的国民,但是中原诸国的战略态势由主动滑向被动,除了自然地理上的劣势,也有文化方面的原因。中原各国主要为守旧文化传统与战略空间有限 这两点所累,最终未能勇立在春秋历史前进的潮头。

三.文化守旧

在意识形态方面,中原地带为华夏古邦所萃聚,有着较高文明程度和教育水准,周、鲁藏有丰富典籍。所以即使到了汉代,《汉书·地理志》载鲁地有圣人之教化,“是以其民好学,上礼义,重廉耻”;“(宋地)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卫多君子,其国不衰。”

卫国政治混乱但是民风厚重,盛产君子

在发展策略上,小国也以文化作为自己独具一格的立国之本,比如 子产在郑国击败了蔡国之后,忧心忡忡地表示:“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一旦晋楚打来,就遭殃了;吴国的季子来到鲁国后,感慨鲁国周礼不衰,“周礼尽在鲁矣。”所以鲁国直到公元前256年才被楚国攻灭。

鲁国保存了很多礼制

除了郑国有奸诈,善变之名外,这类邦国民风一方面是被古代的传统所束缚,显得拘谨、保守、胆怯,甚至有些愚钝。如《管子·大匡篇》载:“鲁邑之教,好迩而训于礼。”《史记·货殖列传》称邹鲁“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畏罪远邪”。《汉书 地理志》记载鲁人“有恶甲兵之心”;先秦寓言中的“守株待兔”、“揠苗助长”,都是讽刺宋人愚拙的著名作品;而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宋襄公行“仁义之师”,作战中“不禽二毛”、不击半渡、不鼓不成列的事例。春秋时代更是有“愚宋”之说。宋国人愚么?如果宋国人都很蠢,宋国又怎么可能贡献出子罕、丌官氏、孔子、墨子、庄子、惠子等众多文化名人?从愚宋的表现看,宋人以呆板教条,不灵活变通,违背客观规律办事,贪图小利,幼稚无知,眼界狭窄的形象出现,这其中除了周人对于商人的敌意与歧视{宋国是殷商后裔}之外,宋国人固守传统,墨守成规,不懂得积极变通也是愚宋形成的重要原因。

左传中没有宋襄公打着仁义旗帜的记载

其次是过于注重节俭而演化为小气、吝啬,如《史记·货殖列传》载邹鲁“地小人众,俭啬”;宋人“能恶衣食,致其畜藏”;和相连的齐楚相比,显得缺乏大度和勇于进取的精神。

“青史留名”的宋襄公其实有点冤,他的失误不在内政而在外战。他上台后励精图治,任贤不避亲,启用他的庶兄子鱼为大司马,宋国大治,国力日渐强盛。让宋襄公贻笑千古的是他的外交策略的失误。不过后人似乎只记住了宋襄公的迂阔,其实中原其他的一些诸侯国也没有强到哪里去。

中原列国的问题非常大

中原列国受旧文化旧制度束缚较深,昔日的先进文化适应不了时代的巨变,过去的光荣最终成为了他们前进的包袱,影响限制了他们的发展进步。中原国家大都“秉周礼”,以周礼作为他们文武经略的出发点,从而是他们缺乏对新生事物的敏锐反应力与博大包容力。在军事上,他们重视军礼,爱好偏战,所谓的偏战就是堂堂正正作战,“偏,一面也。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宋襄公在洪水之战中的“不重伤,不擒二毛”的“骑士风度”就是这种思想的典范,这与“兵者诡道”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

四.战略空间狭小

中原小国谁也奈何不了谁

这些国家位于中原地带,国与国实力接近,且各国领土大小相仿,领土位置相连,一国一旦有较大的动作,势必引发其他国家的强力反弹。而且,这些国家之间的前沿阵地犬牙交错,争议领土较少,所以他们拓疆的成果也十分有限,不像中原周边国家有广大空旷的后方可以开发占领。就算其中的一国突然强大,也会被被其他国家群殴。比如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卫国的州吁弑君,推翻了卫桓公的合法政权,然后他便起兵,率领宋陈蔡鲁卫联军讨伐郑庄公领导下日渐强盛的郑国。因为郑国的日渐强盛已经引起了周边国家的不安。当然州吁一上台就发动对外战争其实也是为了转移视线,缓和国内矛盾从而巩固撺掇来的君位;此外,州吁还收容了郑国的王位争夺者、郑庄公的弟弟叔段,而郑卫又是世仇,两国迟早会有一战,所以州吁才会“修先君之怨于郑,而求宠于诸侯,以和其民”。因为这些实力相近的小国要保全自己,就要维持地区实力的均势,只有避免一国独大,才能保全自己。这就导致了这些国家长期进行内线作战、谁也灭亡不了谁、处于处于不死不活的僵持状态。

中原列国相互牵制

这种均势的想法也和希腊城邦的思路不谋而合。以自由为最高意志的古希腊城邦国小民寡,要让自己在与领邦对抗的过程中不落下风,就要想办法维持地区均势。换而言之。如果有一个国家像练肌肉壮大自己,其他国家就会共同向他施压。可以说这种均势思路是小国自我保护意识强烈的体现。如果说古希腊各城邦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前,能凭借地理优势,希波战争的胜利成果与有利的国际局势使外界势力(波斯)无法过多的干涉希腊各国的内政外交的话,中原列国面对周边虎视眈眈的各大国毫无地理天险可守。

希腊世界的城邦也有类似的思路

历代楚王致力于降服郑国和宋国

中原周边的大国不仅利用中原平原的地利让自己的兵车驰骋,而且还看准并利用了中原国家维持均势的心里,并利用他们之间固有的矛盾,让这些实力接近、谁也灭亡不了谁的中原诸国家成为自己的小弟。对他们颐指气使,发号施令,让他们去攻打与自己争霸的大国与其他大国的附庸国。比如郑宋彼此视对方为竞争对手,宋国为了抗击楚国北上而与晋国结盟;卫国在较长时间里与宋国一样归附晋国;陈蔡许因为地理上与楚国接近而附属于楚国。所以中原各国,出于现实考虑,不得不选择或不时更换老大老大以求自保,结果多面挨打。郑国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除了这一原因没少让中原各国挨打之外,中原各国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战略位置重要,攻下这里可以壮大实力,最重要的是,这里是华夏文明的源泉,古帝王的生地,是华夏法统所在。攻取控制中原地区对于一个维系政权的威望与正统性十分重要。这一点不禁让人想起了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巴巴罗萨六次出征意大利,其原因在于意大利北部的商业城邦经济发达、物产丰富,而且意大利半岛是罗马帝国的发祥地,巴巴罗萨要向世人证明神圣罗马帝国是古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人,当然要取得古罗马帝国的发源地了。由于同样的原因,中原国家也成为了砧板上的鱼肉。比如郑国是祝融氏的废墟,这就是楚国在春秋时代心心念念要讨伐郑国的原因。

晋国会和楚国争夺中原

此外,中原国家多是中等诸侯国,有一定实力,大国强行攻取并长期派兵占领、镇压人民反抗的成本太大,而且中原周边国家占领了一个中原诸侯国就要多面迎敌。同时与多国接壤,更何况春秋是争霸的时代,各国是为了争夺老大的宝座而斗争,而不是为了一统天下;而且大国之间也在维持着均势,齐晋秦楚四大国实力虽然有波动,但国力不相上下,某一个国家暴起,也会招来他国的压力。所以中原周边大国一般不会一次性灭亡一个中等诸侯国,而是不断对中原国家实施打击,掠夺其土地人口财富,并保留之作为自己的 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藩屏,从而可以让战争在缓冲国爆发而不危及本土。陈蔡郑等国就是因为如此,才多次受到楚国的蹂躏。比如,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军攻打郑国,占领郑国的首都,郑襄公光着膀子牵着羊向楚庄王跪地求和,答应郑国土地可以划给楚国,郑人做楚人的奴隶,只恳求给一块不毛之地度过余生楚庄王这时却大谈仁义,:“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庸可几乎?”就答应了他的求和要求。

郑国是秦楚晋都垂涎过的土地

楚国不彻底占领郑国,笔者的分析是:郑国本身就是四战之地,且位于楚国北上晋国南下的必经之地,楚国的核心地带距离郑国十分遥远,要完全征服郑国,楚国不仅会损失巨大,而且有一定实力的郑国不一定会完全听命于楚国占领军。比如秦国攻下郑国后就让杞子,逢孙,阳孙占领郑国,后来郑国人照样把他们赶走了。就算楚国完全制服了郑国,郑国领土成为了楚国领土向北延伸的突出部分,倘若楚国占领郑国,楚国将与晋国的盟友宋卫与晋国直接接壤,引发新一轮战争的可能性就会增大。更何况晋齐也不会容忍对手独占如此重要的要冲。再加上春秋本来就是争霸的时代,所以楚国才不会完全灭郑国。后来陈蔡两国几度兴灭的命运也与楚国打而不灭的战略考量有关。

综上所述,中原国家由于地理上位于四战之地且本身均势状态,周边大国大国遥控中原地带与打而不灭的思路,导致了这些国家饱受兵灾。所以,不利的地理位置与频发的战争,严重影响了中原国家的发展,使他们日渐衰弱做下坡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