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教育与互联网联姻的基本策略

 美文云中飞 2019-05-01


程红兵

当下一些学校在关于互联网+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有的学校开始规划这方面的工作思路,非常全面,有许多方面都涉及到了,这些项目点都有一定的意义。但笔者要提的是,什么东西最重要?什么项目最有价值?什么项目能够在教育界产生很大的影响力?我们互联网进校园的项目如果最终指向是学习效率提升的话,我们如何实现?项目基本原则是什么?

笔者以为有两个基本思想或者叫基本原则不可或缺。第一就是人文性。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2.0以“人本”“生态”“智能”为基本特征,所谓“人本”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我们的互联网项目最终是为了帮助教师、帮助学生、帮助家长,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减轻他们的负担,而不是增加他们的负担,互联网是工具,说到底是为人服务的,是为教育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更喜欢讲“教育+互联网”,而不是讲“互联网+教育”,主体是教育,是人,而不是互联网,不是工具。不是人为互联网服务,而是互联网为人服务,为教育服务。

其二就是科学性。所谓科学性,就是实现高效率,互联网的使用必须提高效率,教育的效率,学习的效率。效率提升的关键就是透明、明晰、明确,而模糊、糊涂、泛化导致效率低下,这是一般情况,是常态,但并不是一切情况尽然,有时候在特定的情况下模糊反而是效率高,过于精确反而导致影响效率。这里最关键的是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的主体,何时、何地、何种情况需要精确,何时、何地、何种情况需要模糊,这个需要理清楚。

如果我们认同人文性、科学性这两个基本思想、基本原则的话,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当下有些学校已经做的、或打算要做的工作。

有些学校计划或已经在作业、考试方面做些探索,这些未必没有意义,但是作业的意义实现、考试的意义实现,都有一个前提条件,一定是基于课堂,如果整个教学过程是一条线的话,课堂是作业的前端,作业是考试的前端。所以我们首先要做好课堂的工作,一些学校在课堂的改革上选择做“翻转课堂”,老师讲课之前,让学生在家里看知识点教学的微视频,课堂上老师不讲课,只是回答学生的问题,看上去很美,但其实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其实就是让学生借助看教师的微视频实现知识点的提前学习,在没有老师督促的前提下,这项工作对于孩子来讲,很难实现的,多数孩子是没有这样的专注力,没有这种自学的自觉性,没有这样的毅力,况且学科门类多,让学生在家里解决所有学科的提前学习,时间不允许,根本不现实。强行实行翻转课堂的结果就是有些学生自觉做了,有些学生在家长的督促下做了,有些学生没有人督促,似是而非地做了,有些学生基本不做。第二天上课,结果导致更大程度上的夹生饭。可以说“翻转课堂”有一点意义,但对班级授课制下的学生,意义不大,它不是课堂改革的核心。

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革课堂的关键在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无法即时知晓学生学习的实时情况,当下课堂教学基本上属于经验性教学,老师凭经验判断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这与学生实际情况是有偏差的,有时候偏差比较大,我们常常看到的公开课就是这样,教师特别喜欢叫成绩好的同学回答教师的提问,回答正确,老师就天然地以为学生都懂了,于是就顺理成章地过度到下一个问题了,结果是有些同学似懂非懂,有些同学半懂不懂,有些同学根本就不懂,导致学生学习无效,或者是夹生饭。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技术优势,努力探究如何做到让教师瞬间了解全班所有同学掌握问题的实际情况,实时统计,实时分析,即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即时调整教学。这个项目如果能够实现的话,教师清晰明了准确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将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堂课下来能够迅速统计出全班每一个同学课堂掌握知识点、能力点的学习实际,于是课后的作业就顺理成章地实现了因人而异。这就是由经验性教学走向实证性教学。

还有一个改革的要点就是由群体化教学走向个别化教学,基于每个学生的课堂学习记录、作业情况记录、考试情况记录,经过系统分析整理,我们可以找出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学习的难易不同,学习的多少不同,学习的方向不尽相同)。还可以找出每个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尽相同,有些学生适应教师讲授的方式,有些学生适应对话讨论的方式,有些学生适应自主学习,有些学生适应动手制作等等,不尽相同。还可以找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境不同,有些学生习惯于独自在一个安静的空间里学习,有些学生适应教师或者家长陪伴或监控下的学习情境,有些学生习惯于在三五个同学之间的小组里学习,等等,也是不尽相同的。基于以往的学习经历的记录和学生个人的喜好,可以确定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这两个方面如果能够实现将是基础教育的重大突破,将彻底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模糊状态,极大地提高教育和学习效率。这毫无疑问是重点,成功了就是亮点。从方式方法来看这两点都是教育和学习清晰化的过程。

现在学校与家长的联系越来越多,但家校矛盾问题也越发凸显,其根源在于家校边界的不清晰,导致学校教育家庭化和家庭教育学校化,而当下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终端加强学校和家庭联系的做法,则比较复杂,需要认真讨论。现在许多学校都搞了家校通,其本意是密切家长和学校教师的联系,及时便捷。但是我们也看到这里面也出现过度联系、过度透明的现象,学校任课教师以日为单位给学生家长布置作业,作业原本是学生完成的,只要在学校直接布置给学生即可,但现在家长们突然热情高涨,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老师们顺水推舟,把家庭作业通过手机移动端直接布置给家长,让家长充当教师角色,既要负责督促学生完成相关家庭作业,还要检查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如何,充当教师角色批阅作业,甚至还要讲解作业对错,为了让家长不至于讲错,教师们通过网络直接把答案及分析全部传输给家长,家长们照着答案及讲解稿,讲给学生听。这样做,客观上教师的责任自然转嫁给家长,这里很显然教师本职工作发生位移,从教师职业伦理上看是存在问题的。不排除有些家长确有本事、确有能力,能够把相关的知识点、能力点讲正确,讲清楚,讲明白,但是我们也知道随着年级的提升,学习难度的增加,毕竟不少家长即使看了答案及其分析解释,也不能真正明白其中道理,根本无法讲正确、讲清楚、讲明白。家长作业签字和家庭作业异化为家长作业等问题就广受批评,家长作业签字只是信息的单方面告知,对于孩子在校、在家情况,家长和教师缺乏了解,而且这种不信任的方式容易引起学生和家长的抵触情绪。

这样做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原本以为把家庭作业交给家长可以省力,但殊不知这样做最终导致一些学生掌握知识似是而非,教师要费更大的力气去纠正这些错误;而且教师原本通过口头或板书即可完成作业布置的,现在需要通过网络布置,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学生提交作业之后,虽说有家长批卷,但教师终究是要给予反馈的;这样一来,教师工作量大大增加。

从家长的角度讲,现在家长客观上成了全科教师,既要懂语文,又要懂数学,既要懂英语,还要懂政治,既要懂历史,还要懂地理,既要懂物理,还要懂化学、生物,家长白天工作一天,晚上回到家里除了家务之外,还要辅导学生完成相关家庭作业,即使是全职太太,也很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

从学生的角度讲,原本没有实行家校通的时候,各科教师作业并不均衡,有的学科教师布置作业,有的学科并不布置作业,自从有了家校通,客观上就变得规范起来,所有学科都要有家庭作业,如果哪一科没有家庭作业,家长就会有意见,就会觉得这个学科的老师不负责任,就会投诉校方,于是这个学科的教师就一本正经地布置作业了,而且学科老师心想反正也不要我批改,你们家长喜欢,我就给你布置吧。这样一来学生的负担加重许多。更值得警惕的是:这样一种全天候的监控学习方式(白天教师监控,晚上家长监控)将导致十分恶劣的后果。一种情况是学生心理将产生极大的逆反——哪有人喜欢每时每刻被别人监控?这种被监视的心理阴影将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一种情况是学生完全失去了自主学习、自主生活的空间,这样的学生如何实现自立?其结果就是学生永远长不大,永远需要人“陪伴”“管教”“督促”,“巨婴”现象就因此而产生。该模糊的时候就应该模糊,水至清则无鱼,把学生的一切都暴露在成人眼皮底下,这样一种全天候的极度透明将以损伤学生的人格健康为代价。

家庭作业异化为家长作业是教师责任的推卸,极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阻碍学生独立性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责任感的培养。现在的“家校通”、微信群正在无微不至地“绑架”家长和学生,成为制造焦虑的工具。

家校合作的边界在哪里?研究者认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在于知识与能力教育,家庭教育的任务主要是生活教育、人格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在家长参与行为上,不仅要明确其边界,而且要明确不同形式的参与行为对学生发展的不同影响。张群、李波、梁文艳等人的实证研究发现:其一,父母直接参与学习行为(检查和指导作业、参加家长会、联系老师)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非常有限,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甚至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二,父母情感参与行为(亲子交流)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和非认知能力的发展(林清华.《学校管理研究2018年度发展报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18年第12期)。

再来说说“在线教育”,有些学校以一校之力做学生在线教育,收集相关的教学视频资料,比如有关知识点、能力点的微视频,比如各个年级各个学科的相关题库,等等,应该说是雄心壮志,不能说这项工作没有意义,肯定有一定的意义,至少有资料积累的意义,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作为一所学校,原本就有相关的老师给予学生正常的教学,布置相应的作业,进行相应的考试评价,一般学生家长在此基础上还会让学生利用双休日的时间上上课外辅导班,这样下来学生的课余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了,或者几乎没有额外的时间了,那么所谓的在线教育只能基本空置、空转,没有什么学生可以再去在线教育进行相应的学习了。如果真的要做在线教育,只能做一对一的在线教育,挤占或取代辅导班。当下社会上的辅导班最大的问题就是非个别化的,基本上就是让学生同样的知识点、能力点再听一次课,再做一堆和学校几乎类似的相关作业,如此而已。重复,浪费时间,针对性不强,是课外辅导班的普遍现象。所以如果在线教育能够发挥一对一的优势,针对性强,针对学生个别化的问题,解决学生个别化的问题,弥补学生在校期间群体学习的不足,这样做才是有意义的。

至于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利用增强现实技术AR,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实现由传统教学走向现代教学,这无疑是很有意义的,但是这项工作现在看来靠一个学校是很难实现的,靠一个小团队也是很难实现的,需要一支较大规模的团队、有较大的经费投入,才能真正独立制作相应的教学资源,因此这项工作目前可以大量引进已有的资源,而非靠学校以一己之力独立制作。

总之,互联网与教育的联姻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有很多项目可以尝试,但是我们应该选择最有价值的、最有意义的、目前看来最有可能实现的、对学生学习最有帮助的项目来做,集中相关力量、集中资源突破有价值的重点,从而带动其他相关工作,这就是我们应该选择的工作策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