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卢沟桥联话

 江山携手 2019-05-03

祖才先生遗作

北京卢沟桥联话一

卢沟桥是一座大型联拱古石桥,雄跨于北京市广安门外丰台区永定河上。永定河古名卢沟河,据《畿辅通志》所载:“卢师为隋末神僧,能驯二虎,台其遗迹。唐书作卢思台,系在宛平县境内。卢沟系由河迳卢思台而名。”卢沟河从来就有无定河之称,解放后修了个官厅水库,根除了水患,才成为名副其实的永定河。自古以来,卢沟桥一带就是燕蓟地区通往华北平原的重要渡口。最迟在唐代此地已有浮桥或木桥,《新唐书》载:“自桑干水底卢思台,行八百里,渠塞不可通,挺欲通漕至卢沟桥,达于宣大,以出蓟辽。”可见当时已架桥梁,不过那时桥体简陋,时损时修,间或摆渡。金朝定都中都(北京)后,为了适应税收、运粮、用兵的需要,决定在卢沟河上修建一座永久性的大石桥。从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六月到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历时三年,大桥告竣,取名“广利桥”,可人们总习惯地呼之为“卢沟桥”。卢沟桥建成至今已逾八百年,其间虽经元至元四年(1338年)、明正统九年(1444年)、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和乾隆年间(17361795年)四次重大修葺,但桥的基础和主要结构仍然是金代的原构,其科学的设计方案和精湛的施工技术,至今仍闪铄着耀眼的光辉。

卢沟桥由十一孔不等跨圆弧拱构成,其跨径从12.35米至13.42米不等,由两岸逐渐向桥中心增大,桥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势平缓。河面桥长213.15米,加上两端的引桥,总长266.5米。桥面净宽7.5米,连同桥栏挑出部分,总宽达9.3米。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入口处宽32米。桥面两侧设置石栏,北侧有望柱140根,南侧有141根。望柱间距约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间各嵌石板为栏,栏高约0.85米。桥的东西两端各有一对石华表。雁翅桥面上建有两座碑亭,全用汉白玉砌成,四根石柱,雕成金龙盘玉柱式,其形状与天安门华表相像。亭内立碑石两通,记载着清康熙、乾隆两朝重修石桥的经过。乾隆帝还亲书一碑,盛赞建筑之精工。桥头立有乾隆帝御书“卢沟晓月”碑石一块。这是金代的“燕京八景”之一。那时候进京商旅先在卢沟桥驿站投宿,待五更晓发,赶到京城正是办事的时候,经过卢沟桥,恰好是晓月朦胧的时分,月色桥影,频添画意,不免要欣赏一番,这便是“卢沟晓月”的由来。顺东而行便是建于明末崇祯年间的宛平县城。

最引人注目的是桥上的石狮子。有一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这是因为数量众多、姿态各一、间有增补的缘故。1961年文化部派员实地调查,逐一编号登记,才将狮子数目点清,即石栏杆望柱头上大狮子281个,大狮子身上的小狮子198个,桥东端顶柱石栏杆上大狮子2个,桥两端华表上各有坐狮2个,总计485个,后来有人在桥下又雕了一个护桥狮子,则总数为486个。与护桥石狮相对的还有一头护桥石象。大狮子或坐或卧,或仰望或低头,或对坐谈心,或侧耳静听,百态千姿,威武雄壮。小狮子或卧怀探头,或玩弄铃铛、绒球,有的甚至爬到大狮头上舞爪空间,似在扑蝶捉蜂,玲珑活泼,栩栩如生。形象之逼真,雕工之精巧,令人赞叹不已。

八百年间,卢沟桥经历了两次重大检验:清乾隆五十年时(1786年),有人向朝廷谎报卢沟桥险情,要求拨重金修葺,企图中饱私囊。为此乾隆帝派员实地勘查,发现桥身、桥墩完好,并无下陷、裂缝之处,拆开部分桥面后,只见里面腰铁勾连,非常坚固。乾隆帝得报告后喜不自胜,奋笔疾书,写了一篇赞桥文章,其中有“石工鳞砌,锢以铁钉,坚固莫比”,“浑流巨浪,势不可当,是桥经数百年而弗动,非古人用意精而建基固,则此桥必不能至今存”等句,并雇石工镌于石碑之上。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有一批超限机械设备要从永定河上通过,虽然附近已新建了一座公路桥,但其载重量远远不能胜任,于是有关部门把希望寄托在这座金代古桥上,全面试测之后,发现古桥的强度完全可以让计划中的重物通过。汽笛响处,载重429吨的平板车稳稳当当地通过了历经800年风风雨雨的古石桥,人们鼓掌点头,同声赞叹。在平板车缓缓通过大桥之时,监测人员发现,桥的拱劵最大下沉东起第二孔为0.42毫米,第五、六孔,也是跨径最大的两孔,分别为0.52毫米和0.49毫米。全桥十一孔受力处在弹性状态中。在如此重压下,卢沟桥仍旧岿然不动,稳如泰山。

卢沟桥经历了八百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巍然屹立,雄姿依然,这要归功于古代桥梁设计、施工的能工巧匠。卢沟桥经常洪水泛滥,流沙冲积,春汛期洪水夹带冰块,来势凶猛。工匠们首先考虑的是桥的防洪、破冰能力,采取建造厚大坚实船形墩的措施。先用粗大而不易腐朽的柏木打下梅花桩。《考工典》称“卢沟桥金明昌初建,插柏为基,雕石为栏。”再逐一用条石砌成厚大的船形桥墩。桥墩的长度起码有4.5米,最长的达到5.2米,各墩的宽度在6.5米与7.9米之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厚墩联拱桥。桥墩的造型为前尖后方,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尖长4.5米至5.2米,约占墩长的2/5。在拱劵劵脚的凤凰台上,筑起6层厚度共1.82米的石板层,即“压面石”,以增加分水尖的压重,起着保护拱脚不被流水冲坏的作用。这样冰块就可以在拱脚和拱址石与墩身分水尖之间、流冰水位以下作流线形过渡。特别是在每个分水尖上装有一根长26厘米的三角形铁柱,铁柱的尖角正对着上游洪水冲来的方向,使洪水的冲击力化整为零,变强为弱,从而使桥身安全度过汛期。那锋利的三棱铁柱主要用来对付春汛期的巨大冰块。当冰块扑向桥墩时,犹如鸡蛋碰石头,很快为三棱铁所粉碎,驯服地从桥孔中流过,从而确保了大桥的安全。民间传说,每当春汛之际,卢沟桥上游有10条恶龙,张开舞爪,直向卢沟桥扑来,势欲把桥推翻。然而恶龙一到桥下,就被10把斩龙剑斩得粉身碎骨。其实这恶龙就是洪水和冰块。这斩龙剑便是分水尖和三棱铁柱。这美好的传说是人们对卢沟桥排洪和破冰能力的赞美。

建桥工匠还采用桥拱纵联式砌筑法。在劵的两侧设置单独的券脸石一道,为防止劵脸石向外倾塌,每一拱劵用了八道贯通的长条石,并与劵脸石英钟交错砌就,使拱的结构接近于框式纵联排列。在劵脸石拱背上又平铺了一层15厘米厚的伏石。建桥者还在拱劵和桥墩的各部分石料之间,都使用了相互勾连的腰铁,这就进一步增加了砌石间的拉力,提高了石桥的强度。纵观全桥,一块块经过精细琢磨的石料,斗缝合榫,璧合珠联,仿佛构成了一个有生命的整体、一座完美无缺的石雕艺术品。

卢沟桥不仅具有天堑变通途的通达之功,而且是一处闻名于世的旅游胜地,许多中外人士都来参观揽胜。早在元代,意大利著名施行家马可·波罗专程游览了这座名桥,并写入他的《游记》:“自从汗八里城(元大都)发足以后,骑行十哩,抵一极大河流,名称普里桑乾(卢沟河)……河上有一美丽石桥。各处桥梁之美,鲜有及之者。桥长三百步,宽逾八步,十骑可并行于上……纯用极美之大理石为之。桥两旁皆有大理石栏,又有柱,狮腰承之,柱顶别有一狮。此种石狮甚巨丽,雕刻甚精。每隔一步有一石柱,其状皆同。两柱之间建灰色大理石栏,俾行人不致落水。桥两面皆如此,颇壮观也。”经《马可·波罗游记》的介绍,卢沟桥早在六百年前就赢得了世界声誉。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