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来占卜的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起源吗?

 RK588 2019-05-05


博古致知:透史明理,透物见人。

甲骨文并不是一种处于起源阶段的简单文字,无论从文字的形体结构还是史料证据上,都说明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章。

在距今约6000年的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有二三十种刻划符号,郭沫若和于省吾先生通过考证都认为其是汉字起源的简单文字。

约距今五六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文字,更被认为是处于发展阶段的早期文字,而且其形体与商周文字较为接近。

因此,许多学者都认为,在甲骨文字出现之前,中国的汉字可能已经经历了两三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仰韶文化刻划符号

大汶口文化晚期刻划符号

陶寺陶文

丁公陶文

甲骨文已经不是最初的简单符号,它是商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其发达与成熟在许多方面都有所表现。从已出土的甲骨文看,其句子的构成已经具备了现今汉语的表达方式的雏形。

不仅甲骨文中的词句已经具备了后来敢于表意方式的基本特征,而且甲骨文中的单字也已经具备了后来汉字的主要特征。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提出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在内的“六书”,甲骨文字也已经大体具备了这“六书”所包括的内容。

许慎

《说文解字》

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商朝,人们对神的崇拜已经具有宗教意义。人们通过向神灵卜问来预测吉凶祸福,这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甲骨文就记录了大量的占卜卜辞。

占卜

据研究发现,当时用于记录占卜卜辞的龟甲和牛胛骨是经过精心修饰的。在殷商时代,龟甲主要从南方进贡而来。据专家鉴定,出土于殷墟的龟甲多是取材于南方江淮、珠江流域的胶龟,其特大者则是产于我国近海的海龟。

龟甲

海龟

学者们从一块已破译的甲骨上得知:商代武丁时期,一个雀地的诸侯一次向商王进贡“五百龟甲”。从其他甲骨文材料看,向殷王室进贡龟骨的人多为殷王之官或附属的方国之人雀地的诸侯一次就送来500只龟,可见当时殷王室储存的龟甲梳理是十分庞大的。

当时的社会,畜牧业已很发达,可以提供大量的卜骨。1973年在安阳小屯发掘的H99是当时存放骨头的一个窖穴,里面存放这大量未经加工过的牛胛骨。可见,卜骨也是预先收集,以备随时取用的。

牛胛骨

从发现的甲骨看,它们都是被锯、削、刮、磨的痕迹。卜甲一般是将乌龟的甲壳分成凸起的背甲和较平的腹甲两部分。连接背甲与腹甲左右两边的甲片,就叫甲桥,其位置在乌龟的前后足之间。在锯开上下甲时,甲桥留在腹甲上。腹甲、背甲都要经过一系列的整治。要除去鳞片、胶质等,背甲一般从中间剖开,并将中脊凸起部分锯去,在上面钻一孔。

卜甲

卜骨主要用牛肩胛骨,部分左右。其整治方法是将骨的顶端骨臼的圆形削磨成月牙形,以使骨臼与骨面平整。

卜骨

甲骨经整治加工以后,还要经过钻凿才能用于占卜。钻凿是在甲骨的反面加工出窠槽,由呈椭圆形的凿和呈圆形的钻作用而成。钻和凿都只加工到距甲骨最薄的地方而不透故宫骨面。钻凿大致有三种:一是有钻无凿,二是有凿无钻,三是钻凿并用。

甲骨钻凿完毕,即已完成了占卜钱的所有准备工作。当时的占卜内容是十分丰富的。第二张则在紧挨凿的左边或右边施灼,称“单灼”。在甲骨反面施灼之后,它的正面就会出现裂痕,直裂的兆纹称为“兆干”,横裂的称为“兆枝”。占卜者就是根据兆枝的走向来判断吉凶祸福。

在占卜结束之后,把所问之事刻写于卜兆旁边,这就是卜辞。卜辞刻在甲骨的正面何反面的均有,但前者居多,这以武丁时期甲骨文为多。有的卜辞正面刻不完,就在反面接着刻。早期甲骨文中多见这种正反面相衔接的卜辞。

卜辞

殷人契刻卜辞有一定的格式。一篇完整的卜辞可以分为前辞、命辞、占辞和验辞四部分。前辞,也叫叙辞或述辞,记述占卜的时间和占卜者。命辞,也称贞辞、问辞,即命龟之辞,是向龟陈述要卜问的事。占辞,即根据卜兆而判断吉凶。验辞,即将占卜之后应验的事卜刻下来。

安阳殷墟博物馆

甲骨上的卜辞除契刻以外,还有朱砂或墨书写的卜辞,这种书写的卜辞字形特别粗大,比同一版面上的刻辞字形大得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