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苕木匠读《周易》(83)《明夷》卦:王子们的榜样

 坚定前行 2019-05-05

三十六、《明夷》卦:王子们的榜样

伯夷叔齐不食粮,

太伯虞仲走远方,

比干箕子也可仿,

唯独莫学帝辛狂。

(卦辞)(  ):明夷,利艰贞。

(爻辞)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

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变革中的倒霉蛋

(  ):明夷,利艰贞。

“明”字的本义为日月般的光明、明亮,引申为显示、贤明、明白、白天等义。“夷”字为平、使之平、消灭、受伤等义。以此,“明夷”的含义为:光明被遮挡或贤明的人受到伤害。结合后面的爻辞内容,应取后者,即贤明的人受到伤害或限制之义。这种伤害是无辜的,因为既然是“明”,就证明其本身没有过错。

《明夷》卦卦辞大意为:“当贤明者受到无辜的伤害时,利于在身处逆境的时候依然保持自己正确的认识和完美的品德。”

吞并或兼并其他部族,就是两种文化的碰撞。而在碰撞的过程中必然地会伤及许多人,所以在《晋》卦后接《明夷》卦,讲述贤明之人在无辜地受到伤害后是如何面对的,以为受教者的榜样。在下面的爻辞中,作者每段爻辞都举了一个或两个贤明者受到伤害时的例子以说明。

一对书呆子:伯夷和叔齐

初九(履  ):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垂”即低垂。“翼”是鸟类的翅膀。“言”字的本义为说话、讲述,引申为意见、争论、诉讼等义。以此,初九爻爻辞字面大意为:“受伤的小鸟如果飞行,将展不开它低垂的翅膀。受到伤害的领袖,选择了绝食的行为。他们本来有一个美好的去处,却因为与主人有矛盾而不愿归去。”

 “明夷于飞,垂其翼”与“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是一个排比句,以受伤的小鸟不能展翅飞翔的痛苦来衬托“君子”受到伤害后的郁闷心情。“君子”是贤明的领袖的意思,这个领袖受到伤害后又是如何做的呢?“三日不食”。“三日”不是实数,而是长期的意思。“三日不食”就是长期不食,就是拒绝饮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有攸往,主人有言。”他们本来有一个安居乐业的去处,但却因为与主人有矛盾而不愿归去。注意这里的“主人”一词。“君子”本来就是领袖,本来就是可以拍板定夺的人,为什么还要因为与“主人有言”而受到伤害呢?这段爻辞实际上是讲述的伯夷和叔齐的故事。

伯夷和叔齐是殷商封国孤竹国的两个王子,他们哥俩关系很好,但父亲只喜爱小儿子叔齐,就立叔齐为王储。父亲死后,叔齐却不想就王位,他认为:依嫡长子继承制的规定,应当是由长子伯夷继位王位,所以就想将王位还给伯夷。而伯夷却说,立你为国君是父亲的命令,我不能违背父亲的意愿来继承王位。为死了叔齐的让位之心,伯夷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叔齐也不想背篡位之名,就随之而逃。两人听说周文王对智者贤人很尊重,就一起来投靠周国。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非常严重的政治事件,相当于现在的高官投敌叛国,它成了周族对外宣传文王仁慈的最好教材。看人家宁可国王不当,而跑到文王那里去听差,可见文王对人有多好。

文王死后,武王隐瞒丧情,将文王的木像载在车上号称文王出师伐纣王。伯夷和叔齐知道后,就挡在行军的路上劝阻武王。他们说:

“父亲死了不发丧、不埋葬就兴师动众,大动干戈,这能叫做孝吗?以臣子的身份去弑自己的君王,这能叫做仁吗?”

武王的大臣们欲杀了他们,姜太公却以他们是义人为由将他们扶起放走。武王灭商后,天下都归周族所有,伯夷和叔齐两人就发誓不吃周朝的粮食。他们隐居到首阳山,靠采野果充饥,最后双双饿死在山上。临死前作歌而唱:

登彼西山兮

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我安适归矣,

于嗟组兮

命之衰矣。

“君子于行,三日不食”即指伯夷、叔齐二人在心灵受到伤害时,所选择的宁可饿死也不食周黍,以此来表明自己以做周人为耻辱这个信念的抗议行为。“有攸往,主人有言”是说明“君子于行,三日不食”的原因。说明“三日不食”不是没有粮食可食,而是“有攸往”:本来有一个安居乐业的地方,只是因为“主人有言”:与主人的意见有分歧,不满周族这个主人的行为,为了维护自己的信念,才选择了这种自残的办法。注意“主人”一词的称呼,伯夷和叔齐本来是一国之君,所以被称为“君子”,但他们现在客居周国,是周国的客人,所以这里的主人是指周王,也即当时的武王。以此,初九爻爻辞可译为:

“正如受伤的小鸟渴望着飞翔,却展不开它那受了伤的翅膀一样。心灵受到伤害的领袖伯夷和叔齐,宁可饿死也不食周粮。他们本来有着安居乐业的地方,却因为与周王的观念不合,而要维护自己的信仰。”

初九爻爻象为“  ”,《履》卦卦象。履有被践踏之义,故有此爻辞。

唉,放着好好的国王不当,跑去当别人的跟屁虫。被人利用了一把,还自己把老命给赔上。真不知道他们究竟是哪门子的“义人”,分明是书呆子一对嘛。

求救是条出路

六二(无妄 ):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左”是“佐”字的本字。辅佐、帮助的意思。被借用为方位词中左右的左。古代御者驾驭车马时,左手持缰以控制车马行走的方向,所以“左”字也成了御者的特称。结合后面的“用拯马壮”一词,这里的“左”字当是用御者之义。

这段爻辞是以文王被囚后,由姜太公及得力的大臣散宜生等人成功解救的故事为题的。“左”为“御人”的特称。而御人就是驾驭马车的人。“御”字又引申为治理、统治等义。这种引申是因为古人将决定国家发展方向的君王、领袖人物称为“御人”的原因,就如我们现在将领袖称为“舵手”一样。文王是周族的领袖,也正是周族的“御人”。

“夷于左股”即:伤在御人的大腿。大腿受伤则不能行走,这也正是周文王被囚于羑里,从而失去自由的写照。文王被囚后,散宜生、闵夭、姜太公等人全力相救,收络各地宝贝以行贿商王才使得文王获释,作者以“用拯马壮”来比喻此次行动是十分合适的。作者写这一事件的用意是想告知受教的王子们,当身处逆境的时候,要想办法求救和施救,而不能灰心伤气,坐以待毙。这是作者给王子们树立的第二个做人的榜样。以此,六二爻爻辞可译为:

“贤明的人受到了伤害。受到伤害的是我们周族英明的领袖文王,他被囚禁而失去了自由。由于去拯救他的大臣散宜生等人的得力,才使他顺利获释,有了一个良好的结局。”

六二爻爻象为“  ”,《无妄》卦卦象。无妄就是没有妄想的意思。不要指望对手的慈悲,只能靠自己一方的努力,故有此爻辞。

求人不如求己

九三(同人  ):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

“狩”即狩猎、出征。

“首”即头,引申为头人、首领等义。

“疾”字的本义为疾病,引申为憎恶、恨、嫉妒等义。

这段爻辞是以太伯和虞仲的事迹为题而作的。太伯和虞仲是古公的大儿子和二儿子,是文王的大伯和二伯。依常法,周族的王位应当由他们继承,但周族从迁居周原后,立足未稳,古公为讨好商王,令少子王季与商族女子通婚,生文王昌,并欲将王位传给拥有商族血统的文王昌。太伯和虞仲成了政治的牺牲品。他们在知道古公的这个决定后,就对外宣布:自己主动放弃王位的继承权,让位给小弟王季。他们背井离乡,顺汉水而下,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开辟根据地。由于他们带去了周族的先进文化,并拥有一支坚强的队伍作为后盾,他们很快就在这个遥远的南方扎下了根,成为当地的领袖,从而奠定了后来的大国吴国的基业。

这段爻辞实际上是在说当贤明者受到伤害时,不能产生灰心和怨恨的情绪,而是要寻找自救的出路。上一爻所说的求救是一条出路,但并不是经常会有这种得力的救助者来帮助,特别是在自己倒霉的时候,所以,关键还是要能够自助。这段爻辞所举的例子就是最好的成功自助的事例。这也是作者给受教者树立的第三个榜样。以此,九三爻爻辞可译为:

“贤明的太伯和虞仲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他们宽大为怀,选择了向南发展的道路,并成功地成为了当地人的领袖。人在逆境的时候,不要抱怨和憎恨,而是要自立自强,要有这种正确的认识。”

九三爻爻象为“  ”,《同人》卦卦象。同人就是与人同心的意思,故有此“不可疾”之辞。

不知道他们是乘船,还是走路?都不容易。

可怜的比干

六四(家人  ):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这段爻辞以比干的事迹为题。比干是商纣王的叔叔,商朝少师。纣王的哥哥微子曾经屡次进谏纣王而无效。微子认为纣王已经无可救药,面对武王已进军伐商的严峻形势,他想到了死或者出走,因一时拿不定主意,就去和两位叔叔太师箕子和少师比干商量,他说:

“纣王无道,狂暴而淫乱,我们已经难于劝阻,而武王已经开始伐商,耆老贵族已经纷纷逃遁,我该怎么办呢?”

箕子劝微子急速离开商都,避免商王嫡亲被全部消灭的严重后果,以保存商族的祭祀。微子于是离开了商朝国都。微子离开后,箕子进谏纣王,纣王依然不听,箕子于是装疯卖傻。比干见箕子也放弃谏阻,则说:

“君王有过错而臣不谏,非忠也。害怕被处死而不敢进言,非勇也。有过错就应该进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

于是,他连续三天不离开纣王,缠着纣王进谏。纣王问他:

“什么原因让你这么固执地进谏呢?”

比干回答说:“修善行仁,以义自恃。”

纣王听后大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是真的吗?”

于是下令将王叔比干拖到朝廷门外,剖腹刳心。

“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的爻辞就是说的这一件事。这里的“左”字不仅仅是指心所在的位置,也是指比干自己所承担的商族领导者的角色。作者在此给王子们树立的是一个忠义者的榜样。以此,六四爻爻辞可译为:

“比干以死进谏,却在自己的宫殿门前被纣王剖腹刳心,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忠义的榜样。”

六四爻爻象为“  ”,《家人》卦卦象。比干是商纣王的叔叔,在大难临头的时候,他本可以如微子、箕子一样采取明哲保身的办法,但他却为了商族这个大家族的利益,为了商族免受灭顶之灾而冒死进谏,故有此爻辞。

这个榜样不太好学,还是不学的好。到是可以检查一下他们当初是如何辅佐帝辛的。 

猾头的箕子

六五(贲 ):箕子之明夷,利贞。

箕子名叫胥余,他和比干一样都是纣王的叔叔,算得上是商族的元老。帝辛时期他官居三公之位,是殷朝的太师,帝辛的智囊和代言人。微子离开商都后,箕子又进谏纣王,同样不被接受。这时,他明知道商王朝的大势已去,却又不忍离去。他曾对人说:“为人臣者,谏君不听而离开,是宣扬君王的缺点和罪恶,而自己取悦于民,我不忍心做这种事。”他既不愿意离开商都朝歌城而使君王难堪,又不愿意无所作为留骂名,更不愿意继续进谏招杀身之祸,作无谓的牺牲,权衡之下他选择了装疯卖傻。后人用“箕子操”来评价箕子,“操”的本义是把持。以“箕子操”来评价箕子,是说他在大难临头的时候,仍然能顾及君王的体面,遵守礼仪的规范。

武王灭商后,曾专门访问箕子,向他请教商朝灭亡的教训,他不忍说商王的坏话而不答,武王于是改问上天安定下民的常道。箕子便告之以洪范九畴,也即九种大法,这就是《尚书·洪范》的内容。这篇文章非常重要,周朝的礼仪制度正是建立在以箕子的洪范九畴为代表的商代优秀文化基础之上的,它影响了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箕子最后被封到平壤为君。

作者举这一个例子是为受教者树立一个知礼的榜样。不论是他开始的不忍离去,还是后来的不回答武王的问题,都是因为他不愿伤害自己的君王,这些也都属于当时“礼”的范畴。

在《明夷》卦六爻爻辞中,只有这一爻明确地指出了爻辞内容是箕子的行为,也正是这一提示,使我们知道,其它五爻的内容也当类似于“××之明夷”,所以才能根据爻辞的内容,从史料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故事,来判断作者所举之事例。

六五爻爻辞可译为:“商族太师箕子在受到伤害时的做法,有利于保持自己品德的完美。”

六五爻象为“  ”,是《贲》卦卦象。贲的本义就是装饰、修饰。无论是箕子不忍言君王之恶,还是明哲保身的装疯卖傻,都是一种伪装,故有此爻辞。

能够理解韩国人把我们的民俗注册成他们的遗产,也支持其认同感,但不理解韩国人为什么要把“汉城”改为“首尔”?

回天无力的帝辛

上六(明夷 ):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这段爻辞是以纣王为题。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位君王帝辛,称他为纣王或帝纣是周族送给他的骂名。从《史记》的记载看,纣王的主要罪状就是好色。其实,一个国家的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商贵族的整体腐败才是最主要的。商族曾数次迁都,就是为了解决这个大问题。商族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迷信。帝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得罪了不少贵族,从而造成了内部的不合。改革乐律(“好色”的出处)其实也是为了向旧的制度开刀。商族的灭亡责任归之于帝辛一人可能有一些冤枉,但成王败寇也是历史的规律,只能由着胜利者去评说。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月亮全亏而无光的时候就是“晦”,引申出昏暗、隐藏、日暮等义。以此,上九爻爻辞可译为:

“因为商王帝辛的品德不端,行为不正,就造成了商朝的灭亡。这种人即使在开始的时候能够登上国家最高的权力宝座,但最终的结局却一定会被赶下台,摔得粉身碎骨。”

这段爻辞是作者为受教的王子们树立的一个反面典型。商王帝辛天资聪明,有勇有谋,能说会道,是一个难行的人才。“初登于天”就说明他是被父王和大臣们看好的有能力的王子。为什么又“后入于地”呢?作者认为是他“不明”的原因。不明就是认识上有偏差,也许是指他的品德不端正,也许是指改革的不识时务或方法不当。

注意“不明”和“明夷”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不明”是自身认识上的偏差造成的昏暗,而“明夷”是本来明亮的东西被伤害、被遮挡。

作者在《明夷》卦中,选取了八个人物的行为作为教材,其中前七人伯夷、叔齐、文王、太伯、虞仲、比干、箕子均为正面人物,是好的榜样,而最后的一位人物纣王则是反面教材。这一卦的内容相当于在对受教的王子们说:你们要好好地学习伯夷、叔齐的义,学习文王的仁(有仁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学习太伯、虞仲的智(自助者天助),学习比干的忠,学习箕子的的礼,但千万不要学习纣王的昏庸。否则,即使是能暂时升上高位,也终将走向灭亡。作者选取他们的事例是有其深意的,因为他们都出生于王门,都是王子,都是以受教的王子们一样的人,而且都是政界的显赫人物。以他们的事迹来教导王子们,更有可比性、亲切感,也更容易被接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