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家打手要法》捌——打手理法

 努力才有希望1 2019-05-06

(接上一篇《杨家打手要法》柒)

五九、打手须著(招)劲并用

拳术之道在打手应用上,无不讲究以势用著(招),做为攻守之法的。太极功系在推手和技击时,则要求“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也是太极功在应用上的进阶。

杨少侯先师传授的太极拳用架(快拳),著(招)法凌厉、劲力脆快,乃著(招)劲并用的拳术,故所向披靡,无坚不摧。太极拳要求著(招)法纯熟之后,尚须进一步练习懂劲。

著(招)为劲之体,劲为著(招)之用,著(招)劲合一,方为懂劲。故太极功练者必先练熟“势功”,以求“势”之正确,追求势中之著(招)法的应用,继而练习“劲功”,再将劲注入於著(招)法之中。此时方为懂劲。

懂劲后还必须进一步练好“气功”(太极功系专用的气功)。待气功中的养、蓄、运用体会明确,要能做到心领神会,将“气化”的功夫,反馈回劲功、著(招)功、势功之中,则著(招)、劲、气三者合一,基本上接近神明矣。故练者必须坚持循序渐进,不可躐等冒进,否则功败垂成,而不知其由也。

六十、劲可断而不可回

在太极功系里推手或与人技击时,自己因著(招)而发出的劲,无论效果如何,是击中还是击空,所发出的劲一定要脱膛而出。发劲如不中时,应该立刻将劲扔掉,最忌“回劲”。

所谓回劲者,就是劲未发干净,仍滞留於发劲的部位,产生僵整;另一种情况是所发的劲遇阻,未及时扔掉,又将该劲反向回於自己身上。以上都是发劲的毛病,容易被对方趁“僵整”或借“回劲”而还击。

“劲可断而不可回”,发劲之后劲为何要断已经清楚了,但是如何断呢?主要在一松字。劲尚短脆,要脱膛而出。如枪发子弹一样,不可死火、不可塞膛、更不应炸膛。劲一经发出,著(招)、劲即刻松掉。“旧劲”要扔,一松之后,“新劲”又生。此为打手变化之要法。

太极拳论曰:“劲断意不断”,意思是发劲之后,劲可断,但断之中仍要留意。不留意则空,既失於防守,又难再发劲。故留意乃待机而再击发之要法也。

六一、练好“气”打

太极拳论中“气宜鼓荡”、“气以直养而无害”等许多名句,都是讲气的理法。可见气在太极拳里的重要性。太极功中,气不足怎能下大功夫?“气以直养而无害”,要坚持练功,坚持蓄气。待神满气足之时,再练鼓荡开合,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有条件再练习打手中的气打矣。

将自己周身的内气、外气调动起来,为自己推手或技击时所用。练太极功者如能将“势功、劲功、松功”气化时,则可以做到以气入劲。即势、劲、气三者合一而用。势、劲融於气化,即气打也。

太极功系里的许多种劲,都属於气打的劲。如轻浮劲、鼓盪劲、内转弹抖劲、凌空劲等,都由气入劲,因而极具轻灵奇巧之妙。

六二、打气法之一:打呼吸法

在太极功系里,打气法也是难度较大的功法。打气法与气打法不同:气打法是以我之气,打击对方;打气法是以各种功法,打击对方之气。打气法也必须精于太极功的势、劲、气的各种功夫、否则也难做到打对方之气。

打气法的初步功夫,有打呼吸法。

简言之,当对方进着(招)、发力时,先要蓄气,用呼气配合发力。此时在对方蓄而未发之际,我以势或劲触动、刺激对方,使其呼气受阻而变为吸气,我则趁其气散、回力而击之。反之对方欲变着(招)变力走化时,必先松散而吸气,此时我亦用势或劲去触动、刺激对方,使其吸气受阻而变为呼气,则其气聚、势整、力僵,我趁机而击之,必胜。

故对方呼,我令其吸;对方吸,我令其呼。此法称打气法或打呼吸法,亦称倒气法。精于此术者,可将对方之气,闷堵於其胸、喉之间,则对方必败。

六三、打气法之二:打气口法

太极功系里推手和技击时,有打气口之法。就是当与对方过著(招)或对方用力击我时,只要一经接触,不论彼此有多少个接触点,我全视为气的接触。就是只要有一处接触,这个接触点就有一个气口产生。此时我用势或劲去对待对方的气口,方法包括拿、堵、截、闷、捏等多种手法,制住其气口。使对方著(招)、力受阻。我趁机击之,谓之打气口。

用上述方法,当我用势或用劲,将对方的气口拿住、堵住、截住、闷住、捏住……之后,突然用松散的手法,撒其被制住的气口,谓之撒气口;若引出被制的气口之气,再击之谓之引气口;若沿其气口的边沿,岔开后而击之谓之岔气口……此皆为打气口的方法也。

打气口法,适用於推手时有多个接触点,即多个气口的打法。这种打法难度很高,乃上乘之功法也。

六四、“哼哈”二气释义

太极拳有“拿住丹田练气功,哼哈二气妙无穷”的论述。哼哈二气是太极功推手或技击时,发打用的气劲。传说杨班侯先师与人比手时,一哼、一哈之间即定胜局。哼哈二气在应用时,常伴有发声,借发声助己之发气;借发气助己之发劲。此乃克敌制胜之大法。可惜世间知之者甚少,更难言及正确之使用了。

有些人误认为哼哈二气,是一呼一吸的应用,实际上是错误的看法。

太极功系传授哼哈二气时,首先要练考明瞭哼哈二气,是用以攻坚放远的。哼气与哈气都是呼气,而不是一呼一吸。

哼气发之於项背,经后脑哼之於鼻。气劲似滚轮,上击对方之头顶,沿对方脊背下击其根。此劲发出坚锐无比,乃放远之法。

哈气发之於腹(气海),呼之於口。 气劲亦似滚轮,上击对方之喉,沿对方之腹下击其根。此劲发出沉重刚锐,乃攻坚之法。

六五、释太极拳 “手打七分、腿打三分”之说

武术里有些门类偏重於腿的用法,有的拳种还偏重於高腿的使用,如专门踢击对方的头面。有些人误认为太极拳没有甚么腿法,这种认识是欠妥的。太极功系里训练推手和技击时,有多种练腿的功法,如在势功里,有分脚、蹬脚、二起脚、踢脚、摆莲脚等七种腿法的训练;在桩劲功里,有对足、膝、胯、腿的专门训练法,如四种腿功:即左右斜弹、左右钩踢、钩掛外旋、盘踢钩掛等。另外太极功系独有的推腿法,是专门训练腿上的粘黏连随、发拿捆化的。所以有人说太极拳无腿法是错误的。

太极功系有手打七分、腿打三分的说法。原因是用手打,两脚不离地,根基稳固。发打走化皆宜。腿打则一脚起踢,一脚支撑。危险性较大。当必须用腿时,也要先以手法将对方拿斜,或诱其失重,而后补腿击打之。故打手时有“手打七分、腿打三分”之说。

太极功系不主张使用高腿,如用势功里的分脚、蹬脚等高踢的腿法。因为起高腿既容易气浮而不稳,而且在对峙时危险性也较大。太极功系在用腿时,主张用短腿。短腿也要使用“粘黏连随”的方法,去发拿捆化对方。短腿的发劲要轻脆又带穿透性,要贯彻少侯先师的“薄、顺、短、脆、远”五字诀。

至於武术里用腿的一般原则,如:“远不加手、近不加腿”等,也适用於太极拳腿法的应用。

六六、杨少侯的打手绝活 ——“空中捞鱼”

杨少侯先师所练之拳名用架〈小架、快拳〉、乃其祖父杨露蝉所授。其拳小巧紧凑、手法凌厉、身步快捷,气势逼人。杨少侯先师擅长弹抖劲、鼓盪劲、离空劲、凌空劲。其打手快速而坚刚,往往出手见红,有乃伯班侯之风。

相传杨少侯先师打手时有空中捞鱼的绝活。所谓空中捞鱼,即打手应对时,先师将对方之著〈招〉或力〈劲〉用漏、空等手法,使对方失控后,当对方身手落空堕落时,以粘手将对方由半空中捞起,復从而发放或击打之。此法称捞鱼或空中捞鱼。

上述少侯先师之绝活,目前知之者稀。非精於太极功者,很难理解和效仿先师之绝技耳。如此之珍闻轶事,亦属太极拳界的宝贵史料。

六七、释对峙时的“奇正”

有些门类的武术、在打手对峙时,有通过打手技法制胜对方的。武术里的打手,多表现为拳来拳挡、腿来腿踢,即你打一拳,我顾一拳,我再击你一掌,你再顾此一掌。太极拳推手时,很多人也是你推我一下,我一走,我再按你一下,你一松。

如果双方的身体条件和功力差不多时,往往是谁也胜不了谁。目前有些电视剧中的武打,也是你打一下,我格一下;我再打你一下,你再格一下,形似儿童玩的拍手掌游戏打花巴掌。二人只是拍拍手,听听响,娱乐而已。非武术之打法也。

什么是武术里的奇正变术技法呢?奇正,在武术里代表动作的奇数〈单数〉和偶数〈双数〉。比如:对方出手佔1,我还手佔2,对方如再出手佔3,我再还手为4……如此推数,一方为奇一方为正(偶)。这样打法类似前述之打法,很难迅速取胜。如果掌握奇正变术技法,情况就不同了。比如对方出1,我出2、3,把对方第二次出击的3抢到手,即我用2〈顾〉、3打的方法,则对方必被我击中,而无还手之机会。此之谓抢奇正或隔数打法。当然奇正变术的技法还很多,练者可进一步领悟而完善。

奇正变术技法的人,还必须具备速度。如果速度不达标,也很难掌握和使用好奇正变术技法的。

六八、释“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太极拳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之句,非夸张的形容词。实际上当练到极轻灵又极柔韧的时候,练者周身上下的灵敏程度,已大大超过了常人,其具备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之妙。怎样才能练到这种程度呢?太极功系有练发之於毛的功法。太极功里的松功,是各种功法的中心和灵魂。通过毕生不懈地练习松功,又得正确的传授,可以用由内而外的脱换法,练到发之於毛。

脱换的方法是:练松功时要由骨髓、骨、韧带、肌肉、皮毛逐步逐层的去松。这种练法不可以急於求成。而应仔细、留心於推求中去苦练去探索,练到皮肤的感觉极为敏锐了,自能察对方之丝毫的变化。能达到这种程度,在与对方推手和技击时,有感即应,机先动静。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也。

六九、释“虚空粉碎”

虚空粉碎是远古世传太极功系的上祖先师李道子,所授秘歌大法的主旨。李道子先师的秘歌,字字玑珠,导人得化功之道。在打手小技中亦视为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的修炼方法。

所谓虚空者,安心定性,无物无我。由此修炼,始可能做到应物自然。所谓粉碎者,练者须将全部的太极功法练得精熟之后,再通过精心研练,将周身上下,拆成面、条、块、点……。目的是粉碎之后,使身体之机质返祖,恢復先天自然之本能。最后炼成周身处处皆十三势。在体得尽性立命之道;在武技应用上,得英雄所向无敌之能。 

故虚空粉碎应始於无形无象,继而全身透空,终於应物自然,达於身心俱化。武功乃小技耳、餘事也。能练到虚空粉碎,武技无往而不利也。

七十、释“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极拳论曰: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为历代先师们所追求的境界,也是严格遵奉的至理大法。太极功系认为拳功的内容,主要是虚实、刚柔、开合的变术。无论练势、练功法、推手、技击,意与劲显现在身体何处、该处则为实、为刚、为合。相对地意与劲隐於何处,则该处为虚、为柔、为开。故推手与技击时,粗略的分析,出手为实为刚;抽手为虚为柔;进则为实为刚;退则为虚为柔;粘制为实为刚;走化为虚为柔……。

实际上虚实与刚柔的变化,在应对时,要应物自然,变化时要存乎一心。在推手与技击时,不外是走化与发打。所谓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说的是周身上下,无一处不可走化,又无一处不能发打。亦即周身上下处处皆为拳,处处皆能用。此之谓全体大用也。

七一、能自保而全胜

太极功系的前辈先师们,经常用兵法里说的能自保而全胜叮嘱后生。用意在於与对方交手时,首先要保护自己,其次才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出手制胜对方。如果能做到不战而胜之,善之善者也。故御敌时,首要在於自保,而后再言及胜人。不能自保,怎能称为胜人呢?

太极功的最终目的是尽性立命,得化功之道。一句话:大造化也。

武技乃小技,乃餘事耳。故后学之人应认真遵循先师们的至理要法,刻苦修炼。严格择人而授,使太极功法在全盘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现和发展,为人类的科学而服务。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