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家打手要法》玖 —— 劲功与推手法

 努力才有希望1 2019-05-06

(接上一篇《杨家打手要法》捌)

七二、碰撞劲

碰撞劲在太极功系里,是最为基础的学力。一般初学推手与技击的人,必须先明此劲,也必须首先掌握此劲,以便与他人应对。

碰撞劲简洁又脆快。有人称此劲为弹簧劲或反弹劲。碰撞劲可在三种情况下应用:

1、对方来力之前,於其将发未发之际,我即迎其力之源头而碰撞之。此情况亦可解释为,对方“意”动,我即击之。

2、对方来力已发,但尚未及我身,我及时於半途中截其力、趁机碰撞之。

3、对方来力已及我身,我由其力点,松、粘转圜之后,还原其力而碰撞之。

但应注意,转圜之角度应为锐角,如转成钝角,则往往失效

七三、弹抖劲

弹抖劲为太极功系里的“劲功”中极为重要的学力。太极功系历代先师多擅长此劲。弹抖劲可解释为是碰撞劲之延伸。

弹抖劲是较碰撞劲更轻巧、更锐利的一种反弹、抖放之劲。弹抖劲在推手与技击时,用以放远的,但是此劲妙在“薄弹”与“轻抖”。

太极功系将弹抖劲排列在碰撞劲之后,就是在碰撞劲的第三时段,即“敌力已达於我身”之后,在转圜敌力时,加以粘、提、拿,使敌失重后倾之际,施以弹抖而发掷之。善用此劲者,可发人於寻丈之外。

弹抖劲在太极功系里劲功练法的学名为“直砥黄龙”。

七四、粘黏劲

太极拳论曰:“如将物掀之起,而加以撮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粘黏劲是太极功系推手和技击里的很重要的学力。太极拳在推手和技击时,主要采取将对方掀起(即拔根)之后,用轻巧的各种劲去战胜对方。

使用粘黏劲去应对,一经与对方接触,如“磁石之吸铁”,使对方被粘而不得脱,无不应手而起,任由我发打之。

在推手或技击时,如果对方不动,我欲粘黏对方时,必须“欲粘先问”,即触动对方。待引出对方的“反作用力”时,再发打之。触动是以轻巧之劲,去沉击对方之“根”(重心脚),则对方必有所反应。此时对方“反作用力”一出,我即时粘之,斯其根自断矣。

在推手或技击时,若对方先以“势”或“力”击我,我应顺其势或顺其力粘黏之,则可不用“触动”之法,更加便捷也。

太极功系有粘黏功法,乃操练粘黏劲之用。

七五、啄劲

啄劲乃太极功系里独有的,极精巧又极锐利的一种学力。啄劲又名“连珠劲”。因使用时其“劲”连发之故也。

啄者,破关而入,直至擒物为止。有人形容啄劲如啄木鸟之喙,破木除虫之状,故谓之啄劲

当推手与技击时,对方一经被啄,我劲密集如雨点,劲劲连发,形如断线珍珠,直透对方之皮肉,震击其五臟六肺。令其惊恐失措,无不应手而仆。

吴图南先师《凌空劲歌》中写道: “先将啄劲学到手”,已经说明了啄劲在练习打手时的重要性。太极功系的练者都知道,如欲深造太极劲功,必须先练好啄劲,然后再将其他诸劲练好,始可以涉猎“凌空劲”。故啄劲功为进阶“懂劲”与“神明”的重点功法。宜严格遵循之。

七六、截劲

截劲是太极功系里推手和技击时常用的一种学力。在推手和技击时可使用的截劲,可分成两大类:一种是杀伤性的;一种是阻截性的。

杀伤性的截劲,属斩截、断截之冷手。如当对方出手或出腿攻击我时,在尚未及我身之际,我以手或腿发刚劲还击之。以断敌之骨、截敌之膜。这种方法在太极功系里有专门的功法操练。

在太极拳推手练习时,是忌用冷手的。一般使用“拋掷手”将对方放倒即可。推手时使用的截劲,属阻截性的劲。当对方攻击我时,也是在“彼力尚未及我身”之际,我於其势或力未尽舒展之时,在对方身体上加垫、设轴等,以截断其来力或分解其来力。这些都是阻截性的截劲。

七七、搓劲

搓劲也是太极功系在推手或技击时惯用的一种学力。搓劲的搓,是带有磨擦性的劲。在推手或技击时,以“粘黏手”接住对方来手后,以连、随的手法,紧贴住对方与我之接触点,并以此接触点为轴,由上下或由左右任何一方,逆向而搓之。此法称搓打;此劲称搓劲。

太极功系里有专门的功法名“搓打功”,又名“脑后风”或“一声雷”。这种功法是用以杀伤或拋掷的“双用”之劲功和手法。

使用“搓打”时的掌,一定要张开。以便於搓劲由指尖脱手而出,将搓劲全部击於对方身上。用於拋掷时,发放之搓劲,应以“意”放远,即加大“意”的射程。前辈先师传授“发放”时,经常告诫弟子要撒手。如果手“撒”不开时,一定影响拋掷的射程。

七八、漏劲

漏劲是太极功系里,常使用於推手技击时,去应付对方之重手的。漏者、漏弃而不要也。此劲无攻击性,只用於走化。 

使用此劲时,先粘而后漏,只粘漏而不黏。当对方来势凶猛或来手狠重时,我顺其来势或来力,粘引到不利於敌的错误方向和空间,使其自行堕漏。以致其人失重、其势失效、其力落空。由於堕漏而倾跌,以便於我之发打。

在推手练习时,掌握漏劲也很重要。当与对方往復推揉变劲时,我突施以极轻薄的漏劲,对方往往似扶柳絮,无持无助。倏忽堕下而不能自保。

前文有“重手不接”之条文,是讲法的,而本文是讲劲的。漏劲多用於粘黏诸劲之后,变劲后使用,与空劲不同。

七九、投劲

投劲是太极功系里,比较特殊的一种学力。投者,投掷、拋扔。所用的劲,谓之投劲。惟投劲含有投放的意思。它的劲多由掌心、指尖或掌下侧发放,劲要脱掌而出。投劲发放的方向是由下而外而上,含有撩投的劲力。

太极功系里有专门操练投劲的功夫。此功名为“玉女投针”。势与劲并用时,是用以攻击对方之肚腹或阴部。既具杀伤之能力、也是拋掷发放对方的有效劲力。

太极功系不崇尚一著(招)一势的应用。正如吴图南先师所说:“论一势之得失,求一著(招)之胜负,乃下乘之功夫。”

所以太极功系的练者,必经著(招)熟之阶,进入懂劲之境,以达到应物自然,信手而应的目的。

八十、捲劲

捲劲是太极功系里的推手和技击中的学力。当与人应对时,我用“粘黏连随”接对方的来手后,用变向和反捲的方法,将对方的来手或来力,还原於其人之身。这种变向、反捲还原的劲,谓之捲劲。

我劲捲人后,对方的来手或来力,必被我捆住而僵整,我应趁机发打之。使用捲劲时,要注意手法和劲力要贴严对方,以防其逃脱。使用捲劲时,如能与“入劲”同时使用,则效果更佳。

明了捲劲使用法之后,要学会对待的方法。假如对方以捲劲、螺旋劲、缠绕劲等施於我身时,应迅速由其捲、缠、旋的中心,以“直劲”攻击之。如欲走化,则迅速由其中心以“直劲”抽走。则对方的来手或来力即失效。此为对待捲劲等之要法。

八一、引劲

引劲也是太极功系里推手和技击中的一种学力。当与对方推手或技击时,以粘黏连随与对方接触后,须用与对方同速、同向、同轻重等的手法或劲,和对方的来手或来力相衔接,然后引导对方反背、失控、失误而落空。此种劲称为引劲。太极拳论曰:“引进落空合即出”及“牵动往来得自然”,都是对引劲的描述。

引劲在使用之前,必须先“度”对方之长短、先“量”对方之大小、先“衡”对方之轻重,然后以同向、同速、同轻重的手法或劲,引其势、引其力、引其气,使对方随我之引而失重落空外跌。

将对方引至其“一线”边沿、而使其自己失重落空者,这种手法俗称“磨盘手”。这种劲也属於引劲的范畴。

八二、分劲

分劲是太极功系里推手和技击时使用的一种学力。分劲者,当我与人推手或技击时,首先要用粘黏连随与对方接手。对方如攻击我时,一定要合周身之力,集中於一著(招)和一势之中,始可发力击我。当对方刚要“合”的一剎那间,我“粘黏”在对方身上的双手,由指、掌等处,多向、多点去触动对方、则其欲合之力必然分散、减弱、退缩。我寻求机会发打之,谓之分劲。

简要言之,分劲者,即用多种手法或劲,去分散、分割、分离对方之来势或来力。

在推手和技击里,分劲与合劲相互制约。对方欲合、我使之分;对方欲分,我使之合,总之主动权由我操纵,“机先动静”之妙用也。

八三、合劲

合劲是太极功系里推手或技击时使用的一种基础学力。当双方推手或技击时,如欲发打,都必须周身合住,始可以用著(招)或发力。这种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的发力,称为合力或合劲。

从对待上讲,对方欲击我时,必用合去发打,我若避开敌之发打,必用分去走化。如果对方欲击发我时,我设法使之分;或对方欲走化而分时,我设法使之合,这种迫使对方合力的手法与劲,称为合劲。

在与对方推手或技击时,有时对方双手齐发,或有多个力点作用到我身上,此时我以串合的手法或劲,使敌力合并、集结、串连,而僵整,以利我之发打。也称合劲。

总之,如前面的分劲条文,敌欲合,则使之分;敌欲分,则使之合。可利己而不利於人,善之善者也。

八四、断劲

断劲亦是太极功系里推手或技击时常用的一种学力。断劲者,折断其来力。

当与对方推手或技击时,对方用著(招)或力击我,我应以“粘黏连随”接住对方。在对方击我时,一定要在其著(招)或力尚未及我身,即於半途阻其顺达,著(招)和力遇阻而回,再无延续和连发的能力。当我施太极功系里的“刚劲”,如斩钢截铁劲,则对方之臂或腿必受重创。

拳法曰:“劲可断而不可回。”我用断劲阻断对方来著(招)或来力之后,应趁其回力而击之;反之如我於推手或技击中,偶遇对方之断劲,首先要注意把失效的著(招)或力,扔掉不要,遵循“劲可断而不可回”的法则。有可能时,可由断处续劲连发,应急补手“断而復连”,则不会有大的闪失。

八五、闷劲

闷劲是太极功系里推手或技击时所使用的一种特殊的学力。闷劲者、即在与对方推手或技击时,我用手法和劲,“闷”住对方的势、力、气,使之不能发出,谓之闷劲。闷劲俗称“老牛筋”,言其笋(榫)老而坚韧。一旦施於对方之身,其势、力、气,必被我闷住。欲走无路,欲逃无门。

当我与对方推手或技击时,我应以粘黏连随接住对方的来势或来力,然后由接触部位或接触点处,我以“定劲”为核心,看顾好对方发力部位与气口,然后以强大的“松沉劲”下闷,此时对方气口被压制,呼吸被堵。其势不得变,其劲无法发。此即闷劲所产生的效果。我可趁其挣扎而发打之。

闷劲施於对方之穴位,则效果更佳。如施於肩井穴、华盖穴等处,则可起到 闭穴的作用。

八六、轻浮劲

轻浮劲是推手和技击时经常用的一种学力。当与对方推手或技击时,无论对方来势或来力多么凶猛,用粘黏连随接手后,施以轻浮劲,则对方似飘浮於水面之上,其根自断,因而倾跌。此种轻浮劲是由太极功操练出来的。操练轻浮劲,必须先将太极功“松功”练好。没有松功做基础,轻浮劲很难练好和用好。

轻浮劲的应用法有两种情况:

1、当我与对方接手后,对方的手在我的双臂之上,即我在其力点之下,此时我必须轻飘之待其失重,以便还击。

2、当我与对方接手后,对方的手在我的双臂之下,即我在其力点之上时,我必须轻敷之。轻浮劲与粘黏劲同时使用,待其力或重心向上冒起时,再施以发打。

八七、鼓盪劲

鼓盪劲是推手或技击中的较高深的一种学力,它是通过太极功各种功法的练习之后,在对待时用自身的开合、虚实、呼吸,使肢体的外动与内动,有节奏的类似波浪式的,盪漾鼓动的劲。

鼓盪劲是劲功里较难练好的一种劲。要练好鼓盪劲也必须先练好松功,再练好轻浮劲。因为鼓盪劲是由操练轻浮劲而产生的。当轻浮劲操练得日久功深之后,由轻浮劲逐渐产生波浪式的盪漾。再经熟练之后,波浪的波幅逐渐加大、加深,则鼓盪劲会油然而生矣。

鼓盪劲施於对方之身时,可含对方如坠入惊涛骇浪之中,眩晕迷惑而任由我击发。

八八、临皮劲

临皮劲是推手或技击中的难度甚高的一种学力。临皮劲是一种极薄的劲,此劲乃发之於皮毛之劲。

杨少侯先师讲:“发劲要贯彻薄、顺、短、脆、远五字诀。”临皮劲涵括“五字诀”的特点,是由纯熟的太极功“松功”脱换出来的。

太极拳论曰:“发之於毛”,是要求将劲由骨、韧带、肌肉逐渐脱换到皮肤上来。练者必须在名师传授下,通过多年艰苦之锻炼,才能够练成的。

临皮劲是一种极轻灵、极柔韧、又极坚刚的劲力。用它对待来手或来力时、一经与对方粘手,则对方的感觉如落於棉絮之中,若附於柳叶之上,似飘浮於潭水之中。感觉既无落点,又无依靠;既无自主之力,又无抗衡之能,则对方任由我摆佈。我之发拿打化,无往而不利也。

八九、离空劲

离空劲是推手或技击中罕见的一种学力。离空劲是当与对方推手或技击时、我已用粘黏连随与对方接触。但在推、打的过程中,我暗离与对方的接触部位,而对方又不能察觉,因而由“离”使对方“落空”者,谓之离空劲。

离空劲在推手与技击的使用中,分为:

1、小离空劲:我暗离对方的接触点,待对方察觉而惊慌失措之际,我復以粘黏连随与对方衔接,趁势发劲击之。(离之空隙较小。)

2、大离空劲:我暗离对方的接触点,使对方於一“离”之际,马上失重、落空而倾跌。我趁机击发之。(离之空隙较大。)

3、空劲:我暗离对方之接触点,使离之空隙加大,并使对方堕落於“空隙”之中,谓之“空劲”。

九十、凌空劲

在适当的场合和空间距离内,末接触到对方的身体,就可以令对方倾跌,凌空劲是打法中独有的精妙绝伦的学力。

太极拳论曰:“离而未发,即能知其将发。彼何处欲动,即能知其将动。”就是说利用敏锐的听觉和自己的外气(强大的气场),去遥控对方,再通过利用自己的气势,去震慑对方的精神,使对方於惊恐中,失常、失控,因失重而倾跌。

凌空劲是在熟练离劲、空劲、鼓盪劲等多种高级功夫而得来的。吴图南先师曾写有《凌空劲歌》一首,详细说明了练习“凌空劲”的步骤和方法。

远古先师李道子击俞莲舟所用的“凌空劲”,称“正失惊手”、就是由面对面而击发之手。先师蒋发击陈长兴所用的“凌空劲”,称“逆失惊手”,就是蒋发先师由背后转身而击发的。以上是两种不同的打法先例。

九一、内转弹抖劲

内转弹抖劲是推手或技击中难度最大的一种学力。它是将太极功系内的各种功法完全练习精熟之后,再逐渐掌握自己的内气,由养蓄到灵动劲力。简要言之,是以内气催发的“弹抖劲”。此劲练成之后,周身上下皆可弹抖发放。内转弹抖劲练习纯熟之后,要求做到无意而外气如弹而发。此功法为太极功系的上乘功法,非门内同慧之人,无法练成也。

前文所讲弹抖劲为一般劲力,可由练习势功或劲功中得之。内转弹抖劲则必须精熟气功。太极功系里的气功,是为练太极功而专设的气功;也是因练太极功的气功,而产生的气功。内转弹抖劲在练习时,有定步操功法和活步操功法。练者须先由定步练起,待纯熟后,再练习活步之功法。以上功夫必须口传心授。盲修瞎练,恐入歧途。

练“内转弹抖劲”的条件和步骤

要练好内转弹抖劲,首先必须将太极功系的全部功法,即松功、势功、劲功、气功等,练到精熟。自己的身体达到神满气足,才可以言练内转弹抖功。

练习时还要注意以下条件:

1、必须将松功练到精熟,又能将松功融入到全部功法中去,以松功为全部功法的中心,即基本做到周身上下能够“拆开”,处处总此一虚实;

2、切实做到内气要充沛,外气要浑厚,基本能做到“发之於毛”;

3、必须做到心安性定、应物自然;

4、切实做到“意气为君、骨肉为臣”,不可本末倒置;

5、练习外气时,要循序渐进。要由大面积的动,练成小面积的动。要从整体的动练到局部的动,达到无一处不可抖弹;

6、要由定步微动练到定步多动;继而练到活步微动到活步多动,最后到达全自动化;

7、用意触动内气时,意要由大到小,练到无意而至,油然而生之境地

8、要纯任自然,期以达到脱胎换骨,尽性立命的目的。

九二、太极拳推手简介

目前太极拳推手主要有: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捋等几种形式。

定步推手活步推手是用掤、捋、挤、按的手法去推的,故又称四正推手法。

大捋是用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等手法去推的,步法又为活步。因为推手过程中表现捋法较为突出,故称大捋,又称四隅推手法。

根据调查统计,太极拳推手在民间约有十多种名称。如,揉手、打手、进退到家、正四步、斜四步、小捋、懒牛筋、车轮挒、拨游鼓、鼓又飘、乱採花、大捋、顺捋、逆捋、粘手等。这些名称大多数是后人编的。

乱採花又称“烂採花、採浪花”。据说是形容太极拳推手到了某种程度之后,掌指之功精深灵巧,好像蜂蝶在花朵上採蜜粉时之情景。但据老前辈说,传统推手并无乱採花,乃后人编造的。

九三、太极拳定步推手法

太极拳定步推手法是推手时两人对面站立,各以左脚或右脚向前迈出一步(两个人的脚掌左右平行反向交错半个脚,中间距离一横脚宽),两人各出左手或右手於腕下相搭,然后做不准动步的推手,称为定步推手。定步推手有以下几种推法:

1、单手平圆推手法

推手时多用定步推手。步法如上述之定步推手的步法。推手时两人各出左手或右手,腕下相搭,做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呈水平圆弧形的推手。

2、单手立圆推手法

推手时多用定步推手。步法如上述之定步推手的步法。推手时两人各出左手或右手,腕下相搭,做体前立圆弧形的正反方向推手。此推手法又称劈面插档立圆推手法。

3、掩肘插肋推手法

推手时多用定步推手。步法如上述之定步推手的步法。推手时两人各以左手或 右手,腕下相搭,另一手扶对方的肘部,做半圈下弧形按肘插肋之动作。

4、四正手推手法

推手时可做定步推手。步法如上述之定步推手的步法。推手时两人各出左手或右手,腕下相搭、另一手扶对方的肘部,做“女”字形的掤、捋、挤、按四正手之推手。

九四、太极拳活步推手法

太极拳活步推手法分两种步型,一种步型如定步推手的步型,即推手时两人对面站立,各以左脚或右脚向前题出一步〈两个人的脚掌左右平行反向交错半个脚,中间距离一横脚宽〉,这种步型是锄步的;另一种步型是活步推手的步型,即推手时两人对面站立,一方出左脚、一方出右脚〈两脚一里一外、两脚间距约为半个脚宽〉成顺步式。推手时两人仍为出左手或右手於腕下相搭、然后做动步的推手。

活步推手有以下几种推法:

1、进三退二活步推手法

推手时两人对面站立,一方出左脚,一方出右脚〈两脚一里一外,两脚间距约为半个脚宽〉。两人四臂相搭,推“掤、捋、挤、按”四正手。步法为:进者走三步;退者退二步,然后互换步法与手法。 这种推手称为进三退二的四正手推手法,又称为五步二人抢。

2、进三退三活步推手法

推手时两人对面站立,各出左脚或右脚,其步法如定步推手的步法。两人四臂相搭推“掤、捋、挤、按”四正手。进者前脚先进第一步;退者后脚先退第一步,然后再各进退左右脚各两步。这种推手称为进三退三的四正手推手法。

3、四隅手推手法

推手时两人对面站立,各出左脚或右脚,其步法如定步推手的步法。两人四臂相搭推“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入劲。其身步动作多为斜身转向的活步动作,故称四隅手推手法。又因推手时“捋”的动作较为明显,故又称为大履。

虽然练法没有写出来 ,但是太极拳的框架都涵盖了 , 大家可以对照参考一下。

每个门派不一样 ,练法最好是找自己的师傅传授  ,写出来大多是找骂了 。

(全篇终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