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麟先生讲授《大学》连载十五:静而后能安

 圆二书斋 2019-05-06
编者按:

潘麟先生少年向学,徜徉于佛老与文史哲等,玩味于仁义良知之教,方知华夏智慧,一脉千古,朴实无华而又微妙深远。为报圣贤教化之恩,为报国土养育之德,故发愤而著《〈大学〉广义》。正值时代巨变、举世彷徨之际,以期张扬此圣学于当世及未来,企求薪火相传,为民族指示方向,为人生指示归途。

“安”主要是指心而言。“安心问题”在不同的学术体系中,甚至在整个人类文明中一直是一个核心问题,佛家以释迦牟尼出家之因缘指明“安心”的重要性,儒家对此问题也有充分的论断。孔子以“安”来指示心性之仁义,判断我们是否遵从内心之德性;曾子将“安”作为修养身心的重要步骤,视其为通向道德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安心”与否,是我们能否践行道德、实现德化人生的重要途径和环节。

     现将先生讲授《大学》的视频《静而后能安》整理为文稿,发布于此,以飨读者。

主持人:“品味儒家经典,享受中华文化。”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东学西渐之《大学》。我是主持人伊谷。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著名学者潘麟先生,潘老师您好!

潘麟先生:你好!

主持人:前面我们学习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经文是“静而后能安”,老师能给我们详细地讲解一下吗?

潘麟先生:我们之前学习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定”指的是我们内在的心体和性体,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这个心体和性体本身就是千古不易、如如不动的,一旦这种内在的德性彰显出来,我们就得到德性中千古不易、如如不动的“定”。“定”彰显出来后的表现形式就是“静”。“静”的意义是较为抽象的,它不是指一切死寂、一切静止不动,而是指物各付物,所有的事物都各归其位。因为所有的事物都各归其位,它才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发育。这种各归其位就叫作“静”。

如果一个人得不到“定”,这个人外在的言谈举止就不可能有条理,就不可能有逻辑,就不可能清澈,就不可能确定。所以我们平时就说“这个人心性不定”,其实“心性不定”指的是他外在的表现,比如说话没有逻辑,做事没有次第章法等,因此他不“静”。如果这个人内在有了“定”,表现在外面就是他做事很有章法条理,这样的人自然就获得了一种安静,这是小范围的理解。如果把这个“定”放大来说就是安邦定国,安邦定国也是一种“静”。

所谓“静而后能安”,就是我们得到了这种“静”之后,内外都变得非常有条理,物各付物,所有的事物都各归其位,所有的事物都明白自己、发现自己、安守自己、发展自己。因此,所有的事物都处在了最佳的状态和境界。这种最佳的状态和境界,就是一种和谐的境界,就是“和”的境界,也就是“安”的境界。“安”主要指的是“和”,儒家用一个“和”字来表示“安”。所以“和”就是“安”,“安”就是“和”。不管是“安”还是“和”,它们主要指的是我们的心。对于性体、德性来说,不存在安不安的问题,只存在如如不动,我们不可能在头上安头,再去如如不动中安一个如如不动,这是不需要的,性本身就已经是如如不动、千古不易了。“安”主要是指心而言,就是指我们的心安不安。

《论语》里面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问他的一个弟子,说如果只为父母服丧一年,你心安吗?那个弟子就说我心安啊。他走了以后,孔子就对别的弟子说,此学生不仁也。他只愿服丧一年,内心还无愧,这样的人心中无仁。其实是这个人内在的德性没有发明、彰显出来,也就是说,他是一个“小人”而不是一个“大人”或者君子。君子就是把内在的德性彰显出来,并以内在的德性为一切行事、起心动念的唯一且最高的标准。我们之前讨论过,德性是最高命令、绝对命令,遵循着这个绝对命令行事的人,才是“大人”,才是圣贤,那么这个人显然没有遵循人性或德性行事。所以在《论语》里面,孔子以安不安来指示仁,因此我们就得出一个结论,孔子所说的“安”肯定是指心而言,而不是指性而言,只有心才会存在安不安的问题。“安心问题”或曰“心安问题”,这是儒家或者说孔门弟子始终关心和在讨论的问题。我们刚才举的例子,是《论语》中记载的孔子和弟子讨论的安不安的问题。几十年以后,“宗圣”曾子把安不安的问题写进《大学》中,并作为《大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步骤来对待。什么步骤呢?就是修养身心的重要环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六个环节,或者叫六个方面、六种途径,都是通向“三纲”——“明明德、亲民和至善”的路径。所以通向“三纲”的路径有六条,就是“知止、有定、能静、能安、能得、能虑”。

“止、定、静、安、虑、得”等六个环节,是通向《大学》中儒家所指示的“三纲”——“明明德、亲民、至善”的必经之路。那么这六条路径其中之一就是“安”,也就是说,曾子把安不安作为成就德化人生、成就道德、实践仁义的六个重要环节之一,六条重要道路之一。可见,安不安不仅在孔子那里是“仁不仁”的标志,而且在曾子的《大学》里面,安不安也是通向仁、通向心体与性体、通向道德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安”就显得特别重要。不仅儒家把“安心问题”或者叫“心安问题”作为践行道德、德化人生的一个重要途径和环节,而且在佛家、道家,乃至于在整个人类文明中,“安心”或是“心安”都是一个核心问题。

主持人:那它在佛家是怎么体现的呢?

潘麟先生:佛家有两个著名的公案,很好地说明了佛家也是注重“安心问题”的。我们先学习一下第一个公案,这个是与释迦牟尼本人直接相关,且在佛教中是非常基础、重要的一个公案。据说在两千五百年前,喜马拉雅山的南岸有一个很小的国家,当时它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叫迦毗罗卫国(现尼泊尔境内)。迦毗罗卫国的国王叫净饭王,他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当时他还不叫释迦牟尼,而是叫乔达摩·悉达多。乔达摩·悉达多生下来以后,按照印度当时的传统,要请一个婆罗门的祭司——当时的知识分子来为他占卜。在婆罗门里有一个著名的祭司,会天文、历算,会看面相、手相,他主动到皇宫里向净饭王请示查看刚出生的太子。净饭王说我们正准备请祭司来,没想到您就来了,那赶紧看一下。祭司看了以后就说,您的太子是一个非常之人,他如果不出家修道,就会成为一个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当时的老百姓在政治上都有一个愿望,就是不久的将来会诞生一个伟大的君主,这个伟大的君主将会使四分五裂的印度走向统一,让老百姓从种种苦难中走出来,创造一个太平盛世,这样的王就叫转轮圣王。净饭王就赶紧问,那如果出家呢?祭司说如果出家,他将会成为人间最伟大的一个觉悟者,并用他的智慧、慈悲、觉悟造福千百万人,造福天下。由于净饭王就这么一个儿子,他当然不愿意太子长大以后出家。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他采用的办法就是让太子从小享尽人间一切荣华富贵,以此来让他的儿子乔达摩·悉达多,慢慢地染上对人间财富和权力的贪爱。所以,在释迦牟尼十几岁的时候,净饭王就给他住最好的房子,吃最好的饮食,穿最美丽的衣服,用最美丽的宫女去服侍他,总之一切都达到尽善尽美。乔达摩·悉达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当释迦牟尼十九岁的时候,他实在是在王宫里待烦了,他要出去走走。之前,他父亲是不准许他出去的,因为一出去就会看见人世间肮脏黑暗的一面,他父亲害怕这样会引起太子的种种不快,种种不高兴,导致他出家。所以这次他是悄悄出去的,没有告诉他的父王,他就找了一个随从驾着一个马车,依次从皇都的东门、南门、西门、北门出去视察民情。这一视察,他看到了四种现象。

主持人:哪四种呢?

潘麟先生:从东门出去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非常老的老人,青春不再,身体佝偻,而且骨瘦如柴,牙也没有了,眼睛也瞎了,耳朵也听不见了,步履蹒跚。他又从南门出去,他看到了一个人在生病,病得几乎要死了,在疾病的折磨下他整个身体都扭曲了,蜷缩在那里非常痛苦。这让年轻的太子有了非常大的触动,因为他之前没有见过病人,他父亲不允许生病的人走近太子。他从懂事开始到十九岁,就没有见过老、病、死这些不好的事情,他都没有机会见到,所以突然看到这些事情以后,他的触动是非常大的。他从南门出去看到的,是病苦。后来他又从西门溜出去,看到的是一个刚刚去世的人,一群人抬着他去火化。他们的那种火化,就是在露天里架一个柴堆,把这个尸体放在柴堆上,然后点着火焚烧,烧成灰烬,再把灰烬倒入恒河。最后他又从北门出,见到一位出家修行的苦行僧。这名苦行僧虽然过着极度艰苦的生活,但却拥有着清澈而智慧的眼神、宁静而愉快的表情,于大众中,超然独立,卓尔不群。于是,他暗下决心追随此类人出家修行,直至找到彻底解脱众生痛苦之方法为止。

后来,乔达摩·悉达多太子回想起他所看到的老、病、死等现象时,发现众生都处在无边无岸的苦海之中。每当想起众生都处在苦海之中,他就悲痛难抑,十分难受。有一天晚上,他实在是无法忍受这种折磨了,再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于是就在半夜悄悄地溜出去,去拜了当时在苦行中最杰出的人物为师。经过几年的苦行,连他的老师都佩服他,说我不如他,我没有办法再教他了,因为我的种种苦行都已经教完了,而且他做得比我还好。在这种情况下,释迦牟尼一个人从雪山上下来,准备再去寻找能够传授他更多修行方法,尤其是苦行方法的老师。由于执著于苦行,他几年下来每天只吃一粒小麦,喝一滴水,已经瘦得不成样子了。当他来到恒河平原的时候,他经过一条河,由于河水湍急,他没有力气跟河水对抗,就晕了过去,被河水冲到了岸边。等到他从岸边醒来的时候,已经没有力气站起来了。这时有一个牧羊女发现了他,就给了他一些稀饭喝。等到他有了力气之后,他就来到了这条河旁边的一棵树下。这棵树就是后来所说的菩提树。他坐在菩提树下下定决心说,如果我在这个地方不能获得无上正觉就坐死在这里,因为我不能忍受天下众生仍然处在苦海之中,而我又没有能力和智慧去度脱他们,我无法忍受这种良心上的折磨。所以我今天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坐死在这里,要么在这个地方获得大觉大悟。只有有了大觉大悟的智慧,我才可以普度天下众生,让他们脱离苦海、离苦得乐。

主持人:后来怎么样呢?

潘麟先生:发了这么一个愿望以后,他就在菩提树下坐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获得了顿悟,成了佛陀。这就是佛陀顿悟的故事。从出家修行、进行苦行,到最后发愿要么开悟、要么坐死于树下,佛陀的种种事迹都表现了一点,是什么呢?就是释迦牟尼在追求“安心之道”。

主持人:通过老师刚刚分享的“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我们明白了不仅仅是儒家非常注重“安心”,而是古今一切圣贤、一切大的文化体系,都非常注重人心“安”与“不安”的问题。好,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潘麟先生

第十五集  静而后能安


☝ 点击观看精彩视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