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古装剧经常能够见到这样的场面,一个穿着华丽的太监手里拿着一卷绣着两条金龙的卷轴缓缓展开,扫视一下跪着的人之后亮起独有的公鸭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跪着的人头立刻变得更低了,太监也立马变得神气十足,这张小小的黄布就是圣旨,能够决定一个人甚至一个家族的荣辱兴衰,富贵和生死,可是,电视剧中关于圣旨开头的断句绝大部分都是错的,甚至连时间都是错的,那么,这句话到底应该怎么断呢? 要想说明这个问题,就要知道这句话从哪来,写这句话的人有什么意图,想要达到什么效果。事实上,明朝之前的圣旨上是不可能出现这句话的,因为它是朱元璋加上去的,那么,为什么别的皇帝都不加,偏偏朱元璋要加呢?这一切都源于他的自卑心理。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放牛娃出身,皇位是自己一刀一枪拼出来的,按照现代的观点来看,这自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放在古代却不一样,古人做事讲究名正言顺,尤其是皇位这样天大的事更是如此,比如刘备厚着脸皮自称“中山靖王”之后,朱棣造反要打个“靖难”的旗号,曹操要“挟天子以令诸侯”,都是为了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行,纵观历史上所有的开国皇帝,都有一层“贵族”的出身,就算没有,也要在血统上站得住脚,可惜,这些朱元璋统统没有,这也是老朱最大的一块心病,加上他长得比较“奇特”,自尊心就变得非常敏感,性格也十分的偏执,从明初四大案就能看出他有多偏激。 出身不行,血统也不对,这可怎么办呢?这种问题却难不倒老朱,既然人间扯不起虎皮,那就去“天上”找,于是,老朱把正殿的名字改成了奉天殿,自己则称“奉天皇帝”,从这个层面来说,老朱算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为他的皇位是老天爷给的,说啥也没用,你还能大的过天去?根据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记载,太祖尝言:'见人言动皆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 于是,圣旨中也就顺理成章的多出了这八个字“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所以,前六个字应该是一个整体,或者连起来念也可以,从中间断句却是错误的。 其实,圣旨的种类并非这一种,”诏“是皇帝在颁布法令,多用于公告类的文书,除此之外,还有针对某一个或者几个官员发布的“敕”、“制”,如果把范围再扩大一点,还有谕、旨、策、戒等各类说法。 需要注意的是,这句话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只是没有在圣旨中出现,直到明朝才被“敏感”的朱元璋加到了圣旨前面,成为标准格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