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管腔内技术之股动脉穿刺技术

 gogolh 2019-05-07

血管腔内技术的组成


第一项任务就是建立和维护血管通路,而最常用的就是股动脉入路。


那我们先从股动脉解剖说起吧:


股动脉是股三角内的中心结构,有四大分支。向前发出三条动脉即: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和阴部外动脉。向后发出股深动脉,该动脉又发出旋股内、外侧动脉和穿动脉,股动脉与股深动脉几乎处于同一垂线上。股动脉是下肢动脉的主干,由髂外动脉延续而来。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的深面入股三角。


最主要的五个解剖标志:髂前上棘,耻骨结节,股骨头,腹股沟皮褶,腹股沟韧带。

一谈到腹股沟区解剖大家是不是都有同感----头疼。还好小生以前也做腹股沟疝,而且还不错,所以这方面解剖还熟。

首先说一说腹股沟韧带:腹股沟韧带是由腹外斜肌腱膜在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间向后上方反折形成,其内侧的部分纤维向下后方反折,形成腔隙韧带(又名陷窝韧带,Gimbernat 韧带)。

所以髂前上棘,耻骨结节的连线就是腹股沟韧带,就这么简单。建议大家用标记笔标记下来。

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及为股动脉


让我们再说一说历史吧:


Sven‐Iran Seldinger

      (1921‐1998)
1953发明了Seldinger穿刺法,首创了经皮股动脉穿刺、钢丝引导插管的动、静脉造影法。由于此法操作简便,容易掌遏,对病人损伤小,不需结扎修补血管,因而很快被广泛应用。他本人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目前应用的多为Seldinger改良法:Driscoll1974年提出,但因Seldinger的贡献,文献中仍称Seldinger穿刺法。

具体步骤:局部麻醉

尖刀片挑开皮肤2mm

·穿刺穿刺针头斜面始终向上

·30‐40°方向穿刺





·熟练掌握规范穿刺技术

1、  逆行股总动脉穿刺

1953年,Seldlinger发明了逆行股总动脉穿刺成为动脉入路的金标准。标准的Seldinger技术是动脉前后壁穿刺。而目前大多数术者更愿意采用前单壁穿刺以避免血管后壁损伤。

方法及步骤:穿刺点一般选在腹股沟韧带下方1-2厘米处搏动最强点的下方2厘米处,左手指按住股动脉近端,右手持穿刺针与冠状面呈30-45°斜行穿入。

股总动脉具有管径粗、位置浅、位于股骨头前方的特点。管径较粗便于使用较粗大的鞘管而不致引内膜损伤、血管痉挛或血流阻断;位置表浅便于触摸和穿刺;位于坚硬的股骨头表面更有利于术后压迫止血。正是这些优点使股总动脉成为最主要的穿刺部位,几乎在90%以上的动脉腔内治疗中应用。

对搏动正常的股总动脉逆行穿刺非常简单。正确的动脉进针点总是在2-4cm长的股总动脉中段前壁。当主、髂动脉存在狭窄性病变时股总动脉可能很难触及。

此时对股总动脉的定位有多种方法: 

 (1)参考骨性标记:在X线正位透视下,股总动脉总是位于股骨头中、内l3交界处,上方不超过髂前上嵴与骨嵴的连线,下方不低于股骨头下缘。



 (2)参考动脉壁钙化:当股总动脉存在严重钙化时在X线透视下通常能看到动脉走行。

  (3)应用“路图”指引:如果对侧股总动脉已经穿刺插管,  则可对触摸不到一的股总动脉做“路图”,但由于近端动脉闭塞,通常需要较大剂量的造影剂、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示狭远端的股总动脉。

  (4)超声引导:超声总是术者的好帮手。即使股总动脉血流很慢也能清楚观察到动脉壁、血管腔、血管分支、血管钙化,  能清楚观察穿刺针的穿刺方向和深度。超声也可显示为股骨头的明亮弓形阴影使穿刺位置更准。因此,专业血管外科医生应常规准备一台便携式超声仪。

逆行股总动脉穿刺是相对安全的,  总体穿刺并发症约1%。主要是血肿或假性动脉瘤。常与穿刺位置低于股骨头平面或高于腹股沟韧带有关。对于肥胖病人穿刺有更多难度,  因为触诊股骨头困难。有术者使用腹股沟皮肤皱褶作为股动脉穿刺的标志是错误的,  因腹股沟皮肤皱褶的位置变化相当多。对于肥胖病人应以股骨头作为标志。如果不能确定股骨头的位置,推荐在透视下确定正确的穿刺部位。

2、  顺行股总动脉穿刺

许多腹股沟韧带以远下肢动脉病变的血管腔内操作需要行顺行股总动脉穿刺。尽管顺行穿刺要求的穿刺部位与逆行穿刺相同,但通常比逆行穿刺困难的多,特别是肥胖病人。穿刺针斜向下穿过软组织,因此需要在前下腹壁行皮肤切口。肥胖病人需要助手帮助推开腹壁的遮挡。顺行穿刺的问题通常是穿刺位置过低。初学者通常总是穿刺到股浅动脉或股深动脉。即使在股总动脉分叉上方1 cm之内进行穿刺,导丝也几乎总是进入股深动脉而不是股浅动脉。这是因为穿刺方向决定的。

这种情况的解决办法包括:

(1)“路图”指引下应用弯头导丝以避开股深动脉开口。

(2)先将导丝放入到股深动脉,然后放入弯头导管引入股深动脉,在斜位透视下小心回撤导管至分叉上方,调整导管方向指引导丝进入股浅动脉。选择这样的操作必须保证穿刺点在股深动脉开口上方的位置。有时也可应用4F的短鞘指引。

顺行股总动脉穿刺同样存在错误穿刺腹股沟韧带上方动脉的风险,这同样使腹膜后血肿和假性动脉瘤风险增加。若怀疑穿刺部位较高,应避免置入大直径的导管或鞘管以降低风险。穿刺引起的腹膜后出血临床表现隐匿。有时见不到明显的出血表现,可仅表现为髂窝内的肿胀感。通常有心率加快,血压突然下降等。因此对怀疑穿刺点过高的病例术后应严密观察。


即使再注意和规范操作,也有部分病人因解剖和血管条件问题出现假性动脉瘤,术后务必严密观察!


尽量应用改良穿刺针不穿透股动脉后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