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穿越千年之美— —这些古老技艺在中国几近失传却惊艳了世界

 高天明月图书馆 2019-05-08

中国许多古老的技艺往往聚集着先人们的聪明智慧与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它们以其高超的艺术风范、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叹为观止的奇思巧计征服着后世之人。但是历史绵延、沧海桑田,它们中的一些逐渐被我们遗忘,甚至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

墨流

穿越千年之美— —这些古老技艺在中国几近失传却惊艳了世界

墨流技艺

唐代书法家萧诚,初为奉礼郎,后官至右司员外郎,为官颇有声望。他思维敏捷,颇有文采,在书法艺术方面,造诣尤深。唐玄宗开元初年,人们崇尚褚遂良等人的书法艺术,萧诚由于临摹褚遂良很有神采,因此他的书法艺术也备受赞赏,被誉为“舞鶴交影,腾猿在空 ”。

穿越千年之美— —这些古老技艺在中国几近失传却惊艳了世界

宋代用斑纹纸书写的佛经

萧诚十分重视书法艺术的实用性和审美价值。他善于制造斑纹纸,这种纸原料用西山野麻及虢川土谷,五色光华,殊胜一时。当时,书法家李邕,并没有看中萧诚的才华,为了引起李邕的重视,他就亲手制做了一幅书法作品。他特意把纸的颜色做旧,以此仿制前人的作品,书写后又经过技术处理,说这是王羲之的墨宝并拿给李邕看。李邕看后,把萧诚作假的伪品当作真品大加赞扬。张彦远在《法书要录》中记载了萧诚善用野麻造斑石文纸。这种纸并没有在中国发展成熟,然而这种技术在南宋时期随着中国僧人传入了日本。它在日本被发扬光大,成为镰仓时代的传统工艺。

穿越千年之美— —这些古老技艺在中国几近失传却惊艳了世界

湿拓画

这种工艺英文名为“marble”是大理石纹理的意思。14世纪经由丝绸之路传入土耳其后,被称为“湿拓画”。湿拓画是把颜料轻轻滴落在水间,渐渐随水波晕开,再将白纸盖在上面吸收颜料,然后再将纸慢慢抽离水面,这种神奇的“水中画”就是土耳其奥斯曼时期的传统艺术。

穿越千年之美— —这些古老技艺在中国几近失传却惊艳了世界

墨流技艺

日本的墨流工艺、土耳其的湿拓画每一幅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创作者通过观察液体的流动,心随画动,颜料与水的结合产生出如万花筒般的无限可能。

穿越千年之美— —这些古老技艺在中国几近失传却惊艳了世界

它是心灵与物质的碰撞,所迸发出似惊涛拍岸一样的雄强壮阔,又像林间花团锦簇的温婉柔美。这种色彩纷呈的艺术品,给人以梦幻般的遐思,谁能想到这是穿越了千年的中国古老技艺呢?

和纸

中国是造纸术的故乡,这一点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中国的工匠发明了造纸的技术,后来经过文人共同加工、改造,使得纸在中国乃至世界成为了最伟大的发明,也不断续写着它的辉煌与传奇。

穿越千年之美— —这些古老技艺在中国几近失传却惊艳了世界

敦煌出土汉代麻纸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待纸张的态度开始轻忽。从“纸寿千年”到现在纸张的脆弱、粗鄙,这不是“快速、高效”可以作为托辞的,这也不是对于艺术和审美的怠惰可以文饰的。对于纸张品质的追求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理想和追求。

穿越千年之美— —这些古老技艺在中国几近失传却惊艳了世界

日本传统造纸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造纸术开始外传,东边传到朝鲜、日本。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后得到了很大发展,有些地方后来发展出的技术水平甚至超过了中国。和纸在书写的细腻程度比较好,而高丽纸强度比较好,他们造纸业发展得好与全社会的重视有很大关系。日本圣徳太子、朝鲜琳圣太子都曾亲自参与改进造纸技术。

穿越千年之美— —这些古老技艺在中国几近失传却惊艳了世界

十一世纪日本写经

日本奈良时代,佛教盛行,信众用麻纸抄写经文,纸也随之被远播到各处。平安时代,佛典写经需求大增使得对纸的需求量也巨增,各地的纸被运往京都,并建立了官办的造纸厂“纸屋院”。

穿越千年之美— —这些古老技艺在中国几近失传却惊艳了世界

造纸技术传来后的百年,日本开始真正意义上纸的国产化。“和纸”是在古代中国造纸术的基础上,以独特的工艺加工制作而成。和纸纤维较长,薄如蝉翼却强韧不减,使植物纤维显现出独特的风貌和手感。和纸被用于全世界的纸质文物修复,利用其经久、有耐性的特性,被用于日本画、木刻、灯笼、屏风等多种用途。

穿越千年之美— —这些古老技艺在中国几近失传却惊艳了世界

和纸的精美还在于对纸的二次加工,使得单一颜色的纸被赋予了更华丽的外表。工匠们将初次加工成型的纸折叠、上色,时而又将其撕破,甚至还运用拼缀、组合、摹拓以及贴画等手法。此外又与布、皮革、金属等素材组合,以自由奔放的形式展现美的世界。和纸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门艺术,工匠们一改过去“纸是平面的”这一概念,将纤维作为素材进行创作。

穿越千年之美— —这些古老技艺在中国几近失传却惊艳了世界

这种新奇造型艺术使纸本身成为美的对象。色彩美丽的染色纸、花纹纸、草花纸、皱纸、纸捻工艺品等,多姿多彩的纸制品作为家具与日常用品,成为融入日常生活的日用美学的源泉。一张温润的纸,凝聚了工匠们传承千年的技艺,也传递了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

鸡距笔

穿越千年之美— —这些古老技艺在中国几近失传却惊艳了世界

古人执笔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鸡距笔赋》,描绘了唐朝这种神奇的毛笔。宋代梅尧臣《九华隐士居陈生寄松管笔》:'鸡距初含润,龙鳞不自韬',对鸡距笔大为赞叹。什么是鸡距笔呢?

穿越千年之美— —这些古老技艺在中国几近失传却惊艳了世界

鸡距笔内部结构

鸡距笔短锋,形如鸡距之笔,故名。笔管与笔帽选用湘妃竹,笔头呈笋尖式,用鹿毫为柱心,麻纸裹柱根,兔毫为外披。因其形制似鸡爪后面突出的距,故称鸡距笔。

穿越千年之美— —这些古老技艺在中国几近失传却惊艳了世界

日本正仓院藏唐代鸡距笔

鸡距笔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缠纸的,即中间是笔芯,然后用纸裹住笔芯,在外边继续披毛;第二种是不缠纸的,又名蒜头笔,比一般毛笔要胖,腰力强,笔毛密集。

穿越千年之美— —这些古老技艺在中国几近失传却惊艳了世界

唐 国铨《善见律》

鸡距笔弹性好,笔锋锋利,便于书写小楷、经文等。唐代许多文人平时所用的就是鸡距笔。

穿越千年之美— —这些古老技艺在中国几近失传却惊艳了世界

日本正仓院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鸡距笔在我国逐渐消失了踪影,就连一支实物也没能留下。然而这种笔却被日本保留了下来,日本在天平时代向中国派出了十几次遣唐使团,他们从中国购买了大量的文化品,其中就有鸡距笔。日本皇室的收藏机构正仓院就藏有十七支唐笔,人们从这些唐笔研究,利用现代技术才复原了鸡距笔的制作工艺,使得现代人也能使用白居易曾经慨叹的神奇之笔。

中国的古代先民曾经创造了璀璨的文化,至今仍造福于我们子孙后代,这是源源不绝的文化的力量。时代在进步,生活在改变,我们一方面应该发扬、创新,但是也应该记住历史的本来面貌,千年前的古老技艺在今天仍然可以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