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去香港买保险之前

 天承办公室 2019-05-08

来源:君临财富(junlincaifu

作者:小富君(授权发布)

保险在香港,是一门古老的行当。

1841年,中国国门被大炮轰开,英国大船满载鸦片而来,满载白银而去。这是门罪恶的生意,但毕竟也是生意,金发碧眼的英国人身体力行,暴力推广着西方世界的贸易规则,香港第一家保险公司就诞生于这一期间。

此后时局虽然动荡,香港却因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置身事外,蓬勃发展全面开花。1898年,香港保险业已经开出第一张寿险保单。

相较之下,从1979年保险业务正式恢复算起,内陆保险业才堪堪走过40年时间,在拥有百年历史的香港保险前难免会显得有些稚嫩。

许多人因此千里迢迢奔赴香港,大批香港保险代理人的普通话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锻炼,江湖上流传起他们月入百万的传说。香港保险则被推上高台,成为中产聚会时的热议话题。

据香港保监会数据:

2007年至2016年间,内陆访客新造保单保费实现了从52.49亿港元至726.88亿港元的跃升,内陆访客新保单保费在香港保险业整体新保单保费中的占比,则从6.54%攀升至40.59%。

足证人们对香港保险的热情。

改变发生在2017年1月1日。

这一天发生了两件大事:

1、著名的GN16规定开始执行。

2、据国家外汇管理局规定,个人在申请购汇时必须填写《个人购汇申请书》。

申请书上写明,个人购汇不得用于购买人寿保险和投资性返还分红类保险。

下文将对这两件事造成的影响进行详细说明,现阶段只需要记住这样一个结论——购买香港保险的难度呈指数上升,诱惑力却下降了。

人们购买香港保险的激情大大受挫。2017年,内陆访客新单保费508亿港元,同比下降30.1%,2018年一季度,内陆访客新单保费收入118亿港元,同比下降37.1%。

曾经奔去香港买保险的人们放慢了脚步,至于原因,也许要从人们为什么不远万里也要购买香港保险说起。

······

在香港保险经纪人口中,香港保险通常具备以下优点:

1、保费便宜

2、保障范围更广

3、理赔率高

4、分红高

5、可作为美元资产配备

一个一个讲:

(时间有限可直接看黑字部分)

1、香港保费更便宜?

“保费比内陆产品便宜20%到30%”,这是香港保险经纪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但这一认知并不准确。

因为保险公司很多,保险产品也多种多样,价格也高低不一。双方实质并没有能完全对标的产品——香港保险和内陆保险在保障内容、形式、缴费年限上都有差异。

举个例子:

今年30岁,不吸烟的男性小明想要购买50万人民币保额的重疾险。

若他选择去香港友邦购买保额约为50万人民币(7.8万美元)的重疾险产品,25年缴费,每年缴费金额为1669.98美元,合人民币10724元。

即共交保费256850元。

若他选择内陆同样一款保额50万的重疾险当红产品——支付宝上的国华华瑞国民终身重大疾病保险,30年缴费,每年保费只要5610元。

即共交保费168300元。

是以,尽管香港保险提供的保障和服务更多,但仅就保费而言,在50万保额这个(低)价位,内陆保险能有更便宜的价格。

保额高的情况又有所不同,香港保险不仅是在服务上,在价格上也会更占优势。下面有针对两地高保额重疾险整理出的两份图表:。

图表来源:《中国香港与内陆重疾险产品比较研究》,易沛

可以看出,当保额在20万美元这个位置时,香港保险的年缴保费低于5000美元,而内陆保险的年缴保费则要高于5000美元——香港社会的死亡率和重疾发生率都偏低,定价上能更有优势。

综合而言,若有较充足的预算去购买保额较大的重疾险时,香港保险的保费确实更便宜。

但要注意一点,由于香港保险更灵活,若在缴纳保费期间,某个疾病发病率忽然大幅提升,香港保险公司是有可能调高保费的。

内陆长期险的保费则基本固定。

当然,香港保险即便调整保费也在合理范围内,不会瞎调。

2、保障范围更广?

保障范围广,通常是指香港重疾险能赔付的病症更多,这一点放在几年前是成立的。

但现在内陆许多保险公司推出的新款重疾险,能保障的疾病种类也大大增加,同比区别不大。

另有两点需要注意:

1)内陆银保监会规定有25种重大疾病,内陆每款重疾险都要将这25种疾病包含在内。

香港保险自由许多,对重疾的种类没有统一说法,每个公司都可以自行定义每种重疾种类。

2)赔付率较高的甲状腺癌,在内陆按重症算,在香港通常按轻症算。

这也是香港保险能做到保费较低的原因之一。

是以,对比来看,香港保险在保障范围上并不具有绝对优势。

3、理赔率高?

理赔率高低问题的实质,是保险公司到底能不能理赔。

“严进宽出”常常被看作是香港保险的优势。换言之,一般认为,香港保险核保较为严格,但一旦通过,就能便捷地获得理赔服务。

当然,理论上到底能否理赔大多取决于保险合同的白纸黑字,符合合同规定就应该赔。

问题在于合同细则存在解释空间——投保人健康状况以及法院裁决,都决定着投保人能否理赔成功。

对这一点,可以从两个角度看:一个是香港保险公司怎么去核保,另一个则是假如发生纠纷,投保人理赔成功的可能性有多高。

1)核保

就核保过程而言,香港和内陆原则不同,香港施行无限告知原则:

健康告知问到的回答需要如实告知,而那些健康告知没问,但足以影响核保决定的重要事实,你也得自己主动申报。

即使未如实申报的事项与最终出险的疾病没有关联,但只要判定投保人存在保险公司认定的欺诈行为,仍然会被拒保。

内陆施行的则是有限告知原则:

健康告知问到的,你要回答,健康告知没问到的,不需要主动去申报。

简单的说:

香港核保是问你的,你要说。没问你但可能影响后续理赔的,你也要说。

内陆的是问你的,你要说。没问你的,就不用说。

从这一层面看,无限告知原则更有利于保险公司,有限告知原则更有利于投保人。

2)诉讼

倘若真的发生理赔纠纷,也需要注意,香港保单适用的是香港地区法律,不受内陆法律保护。

内陆法院普遍采用“合理期待”原则,更倾向于保护弱势群体。而香港法院裁决会严格按照合同条款进行评判,不倾向于做出有利于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解释。

因此,去香港买保险一定做到心中有数,明确合同细节。最好是找足够靠谱的保险经纪人,才能解释清楚条款,避免后期被拒保的尴尬。

4、分红高?

通常而言,香港的分红型保险利率能比内陆同类型产品高出1~1.5%的利率。

这主要是因为香港险资可以在全球进行资产配置,投资方式更多样灵活,而内陆险资只能在内陆进行资产配置,限制更多。

事实上,内陆保险除寿险外,很少有分红(不被允许),香港则与之相反,许多保险都有分红。

而香港保险公司在介绍分红时,通常都采用最优估计假设。由于此前香港保监会对保险公司演示收益没有规定,采用最优估计假设后,香港保险分红演示收益常常能达到8%-9%。

加上复利作用,这让香港保险的收益显得十分诱人。

但所谓演示收益,当然是只用于“演示”,实际分红是无法保证的。

直到GN16出台。据GN16规定,保险公司需要公布分红保单的红利实现率及过往派息记录,同时需要说明分红的计算方法。

自此,香港保险计划书上的演示收益变得“谦虚”许多,目前分红演示利率一般是5%~6%。

5、可作为美元资产配备

香港保险美元计价,可作为中产资产分散避险的通道,这也是香港保险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另外,早先也有不少私营业主通过买香港保险转移资产:购买香港保险,即使内陆企业清盘,也可以获得保险赔付,并且保险赔付还不用承担债务。

尤其当时买香港保险可以直接刷银联卡。

不过,2016年10月时国家外汇管理局就收缩了这一资金外流通道。

同年 12 月,国家外汇管理局于对个人外汇信息申报管理进行改进,要求 2017 年 1 月 1 日后个人在申请购汇时必须填写《个人购汇申请书》。

这份申请书上写明了“个人购汇不得用于购买人寿保险和投资性返还分红类保险”,违者将被限制或禁止购汇,并纳入个人诚信体系。

可以确定的是,监管趋严,将香港保险作为美元资产配备的难度升级。

结语

总的来说,在重疾以及分红这两个险类上,香港保险更有优势,适合有一定经济实力并对这两个险种有要求的人群。

同时要注意:香港保险公司有破产风险(极低);重疾和和分红险类缴费周期都很长,首次购买香港保险要投保人亲自去香港,需要时间和金钱投入;后期若有纠纷牵涉到法院就更为麻烦(香港律师费很贵)。

因此,想要买到合适的香港保险,保险经纪人能否负责细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