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字的一次重要发现《四》马贺山作者:马贺山我发现了夏朝文字 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字的一次重要发现《四》马贺山 学界有一个难言之隐,自发现甲骨文后,就开始怀疑否认仓颉造字,认为仓颉造字是神话传说,不可信。为什么?因为如果仓颉造字是信史的话,那历史就要重新改写,学界的一些主观的固有的理论就会像秋风扫落叶一样,统统的被扫进历史的垃圾池里。夏朝是原始社会,是石器时代,商朝是中国历史的开头,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三坟五帝之书,其中就包括【黄帝内经】、【仓颉书】、【尧典】、【舜典】、【禹贡】、【皋陶谟】、【甘誓】、【连山】、【山海经】、【夏小正】、【禹王碑书】、【夏禹书】等等一大批夏朝文字,夏朝书籍,都被整成了战国以后人的伪作。他们不仅仅是学术上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而且是一个时代的错误。 仓颉造字,他造的不是几个字,他造的是汉字系统,六书是仓颉造字的实践总结,是仓颉造字的方法和原则,六书是仓颉时代就有的,其他的说法,包括郭沫若的劳动人民集体造字,包括汉字是从图画和刻划符号,经过五千的漫长时间演变而来,都是哗众取宠,无稽之谈。所以说,黄帝文字、唐虞文字、夏朝文字,都是客观存在的,在甲骨文出土之前,就已经存在四、五千年了。在甲骨文出土之后,仍然存在,汉字不是演变而来,是仓颉发明创造出来的,学界在郭沫若的领导之下,走进了一个死胡同,那是一片沼泽地。 鼋背甲文字是一种刻在鼋龟背甲内侧的占卜文字,这种文字要比夏朝甲骨文要早,可定为唐虞时代的甲骨文,因为它不同与夏商周甲骨文,别具一格,独树一帜,在历史文献上,有明确的记载: 唐朝《墨薮》说:“陶唐氏因轩辕灵龟负图,作龟书。” 可见,仓颉作鸟迹书,尧帝作龟书,高阳氏作蝌蚪书,由来已久,尽人皆知。 尧帝得黄河之神派龙马赐予的“河图”。如《竹书统笺》:“(尧帝)乃洁斋,修坛场于河洛,择良日,率舜等升首山,遵河渚,有五老游焉,盖五星之精也,相谓曰:‘河图将来。’……乃有龙马衔甲,赤文绿色,缘坛而上,吐甲图而去。” 舜帝得黄河之神派黄龙送来的“河图”。如《宋书·符瑞志》:“舜设坛于河,黄龙负图,图长三十三尺,广九尺,出于坛畔,赤文绿错。” 大禹得黄河之神赐予的《洪范九畴》。如《竹书纪年》:“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事……洛书龟书是为洪范。” “自书契之作,先民可得而闻者,经传所称,唐虞以上,帝王有号谥,辅佐不可得而称矣。”(《汉书·古今人表》)最早的文字只记录帝王名号,连辅佐大臣的职名也不记录。 《隋书.经籍志》中: “……是以大道方行,俯龟象而设卦,后圣有作,仰鸟迹以成文。书契已传,绳木弃而不用,史官既立,经籍于是兴焉。” 《尚书》云「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召诰》),《诗经》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大雅》)。 今文《尚书》有《虞书》,古文《尚书》有《唐书》和《虞书》 《尧典》、《舜典》就是尧舜时代的文献,就是当时人用当时的文字记录的当时的历史。 《左传》文公十八年鲁季文子使大史克对鲁公云:“故《虞书》数舜之功曰:‘慎徽五典,五典克从,无违教也。曰纳于百揆,百揆时序,无废事也。曰宾于四门,四门穆穆。’” 前汉纪:虞夏商周之书。其揆一也。皆古之令典。立之则成其法。弃之则坠於地。瞻之则存。忽焉则废。故君子重之。汉书纪其义同矣。 唐刘知几的《史通.六家》中说:「至孔子观书于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乃删其善者,定为《尚书》百篇。」刘知几则说孔子得四代典籍,集为《尚书》百篇。 今文《尚书》有《虞书》,古文《尚书》有《唐书》和《虞书》 《尧典》、《舜典》就是尧舜时代的文献,但是今本《尚书》中的《尧典》、《舜典》等篇也的确有一些早期历史与语言文字的遗迹。 《左传》文公十八年鲁季文子使大史克对鲁公云:“故《虞书》数舜之功曰:‘慎徽五典,五典克从,无违教也。曰纳于百揆,百揆时序,无废事也。曰宾于四门,四门穆穆。’”唐刘知几的《史通.六家》中说:「至孔子观书于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乃删其善者,定为《尚书》百篇。」刘知几则说孔子得四代典籍,集为《尚书》百篇。 今文《尚书》有《虞书》,古文《尚书》有《唐书》和《虞书》 《尧典》、《舜典》就是尧舜时代的文献,但是今本《尚书》中的《尧典》、《舜典》等篇也的确有一些早期历史与语言文字的遗迹。 《春秋左氏传》曰,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即谓上世帝王遗书也。 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於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文(历代诸家) - 宋苏轼 郑康成《尚书赞》称:“书初出屋壁,皆周时象形文字,今所谓科斗书。” 伪孔安国《尚书序》亦云:“鲁恭王坏孔子旧宅,於其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皆科斗文字”,始以科斗之名为先汉所已有,然实则此语盛行於魏晋以后。...他又曾逐一品评儒家经籍,如其论《书》道:“治天下之法,见于虞夏商周之书,其详且密如此,宜其克享天心而致时雍太和效也。所以然者,盖有心法以为治法之本... 科斗书者出于古文,因科斗之名,又饰之以形,不知所起,或云颛顼高阳氏所制。 汉代《春秋·运斗枢》记载“舜为天子,黄龙负玺”,认为唐虞朝已经有了玉玺文字。 《朱子语类 - 卷八十四礼一:如读虞夏商周之书,许多圣人亦有说赏罚,亦有说兵刑,只是这个不是本领。 钦定四库全书 书史会要卷一(明)陶宗仪撰 帝尧陶唐氏外国进一巨龟背阔三尺,比有科斗文,记开辟以来尧命作龟厯或云黄帝游扈水上灵龟负图而至,帝嘉其应作龟书或云洛龟负图,禹观而得九畴之文,三者皆龟书,未知其孰是。 综上所述:唐虞夏朝有文字,有用文字记载的史书,是毫无疑问的,古代学者都是认同的。 陶寺遗址出土的文尧扁壶。
鼋,是一种古老的爬行动物,外形象龟,生活在水中,短尾,背甲成暗 绿色,近圆形,背部长有许多小疙瘩,是淡水龟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 体长为80——120厘米,体重约为50——100公斤。这种动物被国家定为 一级保护动物,象大熊猫一样的珍贵,稀少,是一种濒临灭绝的动物, 目前只有在瓯江和江西有少量的人工饲养外,自然界很难见到。 这些刻在鼋背甲内的文字,给北京和的专家看过,被认为是赝品,是假 货,经我再三研究考证,我认为专家眼力不够,他们带着有色眼镜,有 成见,认为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比甲骨文再早的文字,是二里头 出土的刻划符号,其他一概不予承认,在这种情况下,笔者通过与商朝 甲骨文和夏朝甲骨文,夏朝象牙文,夏朝玉版文,夏代金文,反复比 对,反复研究,最后进行了破译,发现这就是史籍上所说的陶唐龟书 ——唐虞甲骨文。 唐虞甲骨文的特点: 一,文字刻在鼋背甲内侧的脊骨上,以中间为界,分上部和下部,有规 律可寻。蜀国的鼋背甲是在正面上刻字,与内陆稍有不同。 二,文字刻写的不太讲究,不象夏朝甲骨文那样规整、漂亮,统一。 三,文例简单,内容单一,皆是占卜帝王的吉凶祸福。 四,文字晦涩,比夏朝甲骨文难于辨识。 五,用比对的方法,从文字、文例‘内容、形式、材料,反复比对,核实,先将夏朝甲骨文,定下来,再定唐虞甲骨文,再定黄帝甲骨文。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样稳妥一些。而非像郭沫若那样,他还在怀疑夏朝是否有无文字的时候,就突发奇想,六千年前的刻划符号就断定为原始文字的孑遗,太草率一些。这就等于未对地质进行勘探,地基未打,就在沙滩上盖上了高楼,可谓敢想敢干,经不住时间和历史的考验,现在为什么连学术主流都不再讲劳动人民造字了,他们知道,时过境迁,不易再提过时的文字理论了,尤其是那种带有极左思潮的学术观点。 六,黄帝文字,唐虞文字,夏代文字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仓颉造字是真实可信的。长期以来,学界一直把仓颉造字看成是神话传说,为什么看成神话传说,因为有那么一个理论:文字不是一人一时所造。谁能说出集体造字究竟是怎么个造法?学界没有人认真的研究这个问题,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信口雌黄,最后提出文字是经过几千年的漫长时间,经过千百万人的手,从刻划符号和图画演变而来。泱泱大国,十三亿人口,几千位古文字专家,竟对自己国家使用的文字,不知道从何而来,岂不是天大的笑话!千古奇谈,令人贻笑大方。其根源在于:盲从,对大师的盲目崇拜。大师错了,整个学界都错了。 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出土的石钺文字,是五千年的良渚文字,五千年的良渚,还是一个蛮荒之地,人口稀少,这样的地方,都已使用了文字,那京畿之地,繁华之都,皇室贵胄,文字的使用,应该更普遍,更容易被后人发现,望烟堂收藏的八千版唐虞甲骨文,应引起学人的广泛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