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格检查:体温36.5 ℃,脉搏70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00/60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左肺呼吸音减低,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稍低钝,律齐,心率70次/min,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余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0.11×109/L,中性粒细胞0.862,血小板498×109/L;C反应蛋白87.51 mg/L;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抗体1∶640;红细胞沉降率83 mm/1 h;自身抗体中抗心磷脂抗体阳性,余未见异常;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定量5.82 g/L、D二聚体4.01 mg/L(参考值0~0.243 mg/L),余正常;血生化、呼吸道病原抗体检测、血培养、痰培养、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肿瘤标志物等均未见异常;抗凝血酶Ⅲ活性、蛋白C和蛋白S活性均正常。胸部增强CT提示左侧肺炎、胸腔积液。超声心动图(
诊疗经过及随访:入院后拟诊MP肺炎合并心腔内血栓,予阿奇霉素及甲泼尼龙静脉滴注抗感染及抑制炎症反应,低分子肝素(100 U/kg,每12小时1次)皮下注射抗凝治疗。多次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血栓无明显变化,住院第12天行手术取栓术,术中见右室内灰红色血栓形成,大小约13.0 mm×10.0 mm×0.8 mm。术后继续给予对症序贯抗感染,检测D二聚体逐渐降至正常,复查抗心磷脂抗体阴性。目前随访近2年,患儿一般情况好,心腔内血栓无复发,亦未见其他部位栓塞表现。
体格检查:体温36.7℃,脉搏110次/min,呼吸25次/min,血压105/65 mmHg。双肺呼吸音粗,右肺呼吸音减低,心音有力,心率110次/min,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余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4.78×109/L,中性粒细胞0.814,血小板302×109/L;MP抗体:1∶640;D二聚体4.83 mg/L、8.33 mg/L(发病第5、10天),余凝血功能正常;抗心磷脂抗体阳性;C反应蛋白、血生化、红细胞沉降率、抗O、呼吸道病原检测、血培养、痰培养、肿瘤标志物均未见异常;蛋白C和蛋白S活性均正常。超声心动图(
诊疗经过及随访:MP肺炎诊断明确,结合病史、凝血功能及心脏增强CT结果考虑心腔内血栓形成(右心房)可能性大,予低分子肝素(100 U/kg,每12小时1次)皮下注射,入院第5天联合华法林2.5 mg口服抗凝治疗,合用3 d后停用低分子肝素,监测超声心动图提示右房内仅探及一7.5 mm×4.0 mm异常中等回声(较前缩小50%),形态欠规则。凝血功能提示D二聚体0.266 mg/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继续口服华法林出院观察。随访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心房内血栓消失,D二聚体降至正常,抗心磷脂抗体转阴,共抗凝3个月后复查心脏增强CT亦未见心腔内充盈缺损,停服华法林,现规律心内门诊随诊8个月,患儿无不适,心腔内血栓无复发。
MP是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重要病原微生物,除侵犯呼吸系统外,还可侵犯多个器官系统,引起严重的肺外并发症[1]。综合国内外文献,经常有MP肺炎导致各脏器急性梗死或栓塞的报道[2],但心腔内血栓非常罕见,国内尚未见报道。其病因较为复杂,可为某些心脏病的并发症,或与血液高凝状态、抗磷脂综合征等因素有关[3,4]。D二聚体是交联型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对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具有较高价值[5]。本组2例患儿血栓形成时均有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与既往研究相符[2],故认为D二聚体对心腔内血栓有早期快速诊断价值,可作为重要初筛指标。研究发现,MP肺炎合并血栓患者中存在较高比例的抗磷脂抗体,其参与血栓形成。本组2例患儿血栓形成时均出现短暂性抗磷脂综合征,这些自身免疫性抗体增加了心腔内血栓的发生危险,故临床应加强对栓塞高危因素的观察及监测。
MP肺炎并发心腔内血栓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除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外,重者极为凶险,若出现血栓脱落,则可能出现脑栓塞、肾栓塞、四肢栓塞及肺栓塞等[6,7],短期内致死或致残;轻者缺乏特异的症状体征,甚至可表现为无症状,容易被忽视。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心腔内血栓有重要意义[8],普及程度较高,简易可行。多层心脏螺旋CT具有更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任意平面的各向同性三维图像重建,心腔内血栓可表现为局部的充盈缺损,增强扫描无任何强化,同时可显示心脏的解剖结构。心脏MRI检查具有良好的视野、对比度和空间分辨力,多维成像,可精确显示和定位心腔内血栓。本组2例患儿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拟诊心腔内血栓,通过同期心脏MRI及心脏增强CT进一步确诊,此后多次超声心动图检查作为疗效判断。
MP肺炎并发心腔内血栓的治疗尚无统一标准,主要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和手术取栓的方法。抗凝治疗首选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用药期间要规律监测凝血功能,此外,还可以静脉给予肝素或口服华法林等。本组例2拟诊后即开始持续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期序贯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心腔内血栓短期内溶解消失。心腔内血栓的溶栓治疗在小儿病例中应用经验尚少,相应临床报道极少,常用的药物为尿激酶、链激酶及组织纤维蛋白酶原激活物等。对于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失败或有禁忌证者,且血栓体积偏大,脱落危险性高者需手术取栓治疗。本组例1合并巨大右心室血栓,接受了体外循环下取栓术,避免了急性肺栓塞、猝死的危险。
总之,MP肺炎并发心腔内血栓临床罕见,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及抗磷脂抗体,充分认识发生栓塞的潜在风险,在MP感染的诊疗过程中发现心腔内占位病变时,应警惕心腔内血栓的发生,合理选择心脏影像学及相关病因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时、有效给予抗凝或手术治疗,减少后遗症的发生,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