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起承转合之结尾及卷帘体 大家好,今天来说说怎么结尾。 一、合句的写作要求 之前我们聊了格律诗的起、承、转,那么,起承转合的合句就是合一 篇的终结之意。要根据开始确立的中心思想,来确定结句以什么为主。 可以以自己为主,可以以景为主,也可以以情为主。总之,“诗言志”, 合句应是一个“省己、省人”的收场。 这个收场可以是对上文景与情的收场,也可以对上文的情再作延伸, 就是语言尽了,但是由语言所制造出来的意境未尽,让读者读完全篇 后,会根据个人的情况往更深处感悟。是情景抒发到一个极致后的感 悟。 其实,合句就是合题,就是包容,包容起来了才是一个整体。如果诗 的题目是全诗画面的一个标注,那么合句就如同标注的立意体现。 例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个合句就是充分体现《送友人》 这个立意上,来表现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挥手告别时候,连马匹都 依依不舍,何况人的心情呢? 合句不要拖泥带水的、紧接转句,干净利落的合。这就要求,不要继 续还停留在转句的意境上。以一字或两字接转句,使其连接、不断裂, 要以意为上。可以明示,也可暗示,可以是正意,也可以是反意。意, 应为无尽之意,不要把意一下子写完、写尽,不能写得没有想象的空 间,要留有余味。 也就是说,诗歌的“合”,是全篇的关键所在。它明确主旨,拓出远 神,感染读者,抒发情怀,勾起读者遐想等收结全诗。正如宋朝洪迈 云:“一篇之妙,在乎落句。”明人谢榛也说:“结句当如敲钟,清 音有余。” 二、合句的几种写作手法 下面我们还是具体看一下,诗歌的结尾,有以下几种方式: 1、 抒情收尾。即通过抒情议论,升华意境。 如杜牧《赠别》之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此诗抒情的结句,是点睛之笔。读者不难想象,那彻夜淌滴的烛泪, 不正是男女主人因离别而在伤心流泪吗?蜡烛尚能“替人垂泪”,离 人之悲,更何以堪!意境深远,韵味绕梁。 还有比较出名的一首, 题鹤林寺僧舍 [唐] 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2、 以景收尾。即以景结情的写法,往往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如唐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洞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此诗是以景结情的佳作。结句季节是春天,时间为夜晚,地点是郊外 渡口,行人及船夫皆无,空空的渡船只剩悠然、漠然了。掩卷之余, 读者仍能感悟到诗人当时的处境和矛盾心情:选择出仕,自己有志改 革却力不从心;选择归隐,不正像水急时的野渡横舟吗?景中含着扰 人的忧思。 又如:《黄鹤楼闻笛》唐 李白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结句“满阶梧叶月明中”:秋声真的无处可寻么?不是的,明媚的月 色下,满阶的梧桐落叶,我们不正是能够从中听到夜里风吹梧桐的秋 声么?这可真是“于无声处听秋声”了。这就是诗的境界。 再看一首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 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所 以《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是很有见解的。清代 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 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唐诗别裁》卷二十) 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人从“吹玉 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3、 设问收尾。即以发问、反问作结。问得巧,发人深省! 如李白的《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此诗通过结句的明知故问,诗意拓展了:写出了一位女子的美丽,不 仅美在蛾眉,更美在一片等待中产生哀怨的苦涩、纯真的相思之情。 巧妙一问,还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美人怨恨的原因是什么?是单相 思?还是男子另有春花秋月?……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矣。 4、根据题目收尾 根据题目收尾一般有三个方式 A、就题目收尾 根据我们诗的题目来收尾,一般是指命题诗的扣题 B、从题收尾 也就说根据题目我们写出的某些情感或思想来收尾。 C、就题目用虚笔来收尾, 比如老杜的画鹰 结尾是“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意思是说鹰从画上下来去搏击凡 鸟,来衬托画鹰的人的高超画艺。 关于这几种收尾,大家以后在阅读中留意一下吧。 诗歌的结尾,除上述四种常见外,还有: 陈述式:如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对比式:如李白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对仗式:如柳中庸的“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以及用议论来结尾的等等,以后涉及到的时候我们还会深入的讲解。 结尾应如何去“合”,笔法很多。这里用景、情语收尾要注意情景交 融,虚实结合。但最终离不开一个原则:合,必使全诗浑然一体,一 气呵成,回味无穷。总之,起句和结句。要做到一点就是“起的自然, 结的深远”首尾相映。 从上述看来,诗歌的起、承、转、合,对一般诗歌爱好者,是有帮助 的,但对艺术修养精深的诗人,他们就不会被这些手法所束缚,正像 “文亦有法,文无定法”一样,形式最终还是为内容服务!大家注意 这句“文亦有法,文无定法”有的诗友喜欢强调”文无定法“岂不知, 凡事都是要从两方面看的。也像陆游在《文章》中所言:“文章本天 成,妙手偶得之。”的确如此!胡应麟也在《诗薮》中感叹道:“太 白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但也不能忽视了“文 亦有法”。 好了,起承转合就先介绍这么多了,在以后的交流中我们还会涉及到 起承转合的其他内容的。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下卷帘体。 三、卷帘体 我们知道诗有正体杂体之分。其中,古体诗和近体诗为正体,正体之 外的诸体为杂体。杂体又称异体,在内容体式的选择,功能效果表现 手法的运用上都比较特殊,如竹枝、回文、打油、宝塔、剥皮、嵌字 等,古今流行的辘轳、卷帘等也属杂体。 卷帘体诗的特点大致是 ( 1)、 名称起于生活现象。卷帘,顾名思义,卷起一张挂着的竹 帘。写卷帘体诗就像卷起一张竹帘的过程与结果。古代门窗多挂帘子, 起挡风或遮避作用。人们也许从每天挂帘卷帘的生活情趣中联想起作 诗来,把这种诗形象地命名为卷帘体实在很洽当。 2)、 卷帘体诗的创作有以下几种: 1、自行制帘,再卷帘。 创作过程分两步: 第一步制帘 即先写一首帘体诗挂起来。这种帘体诗有其特点,题目 往往是四字成语,且多为并列关系,如春夏秋冬 琴棋书画 笔墨纸砚 梅兰竹菊或阳春白雪 栁暗花明等,然后按题目所示,每一字起一句, 成一四句绝句,也可以是律,成藏头嵌名诗。也有不用四字成语做藏 头嵌名诗的,只写一首帘体诗挂起来。 第二步 卷帘 即按帘体诗写卷帘体诗四首。其特点是,第一首第一句 用帘体之第一句,第二首第一句用帘体第二句,第三首第一句用帘体 第三句,第四首第一句用帘体第四句。按帘体诗句含义接续写,这些 诗,必须相互应和,互有关联,融成一体,并且押原韵。其实,近来 网络上这样的诗也有很多,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搜来看看。 下面欣赏一下卷帘体诗 七绝:梅兰竹菊(卷帘体) 文/心有灵犀 梅蕊含香缕缕来,兰花静雅上楼台。 竹心亮节凌云志,菊骨金英夺目猜。 (注意一下形式:四句分别以梅兰竹菊为藏头) 一 梅蕊含香缕缕来,冲寒斗雪报春开。 孤高自赏传神韵,玉骨冰肌悦心台。 二 兰花静雅上楼台,王者之香入韵来。 寡欲清心帘梦起,洁身自好美人裁。 三 竹心亮节凌云志,竿质虚怀惜玉才。 欲舞青松腾伟志,也邀翠柏傲天台。 四 菊骨金英夺目猜,凌霜含笑伴秋来。 幽幽清梦瑶池赴,缕缕芳香碧玉裁。 卷帘体 春夏秋冬 诗/兰心 春暖花开又一年,夏时雨汗润耕田。 秋来稻谷香村院,冬至寒凉且醉眠。 一 春暖花开又一年,清新合意艳阳天。 将心且向风前舞,莫叹流光悲逝川。 二 夏时雨汗润耕田,朝暮殷勤少睡眠。 盼得秋来收万谷,清歌夕照淡炊烟。 三 秋来稻谷香村院,陌上欢歌几少年。 闲话桑麻闲对酒,清风淡月到窗前。 四 冬至寒凉且醉眠,光阴流转总依然。 糊涂四季糊涂事,一梦应知已忘年。 我们再看一首不用四字成语做藏头嵌名诗制帘的例子, 七绝:赋墨香(卷帘体) 梦步桃园网海翔,诗风潇洒意飞扬。 千江秀水传神韵,九曲华章赋墨香。 一 梦步桃园网海翔,踏青原野咏花香。 松涛阵阵兼天涌,麦浪滔滔接地芳。 二 诗风潇洒意飞扬,词韵芳菲彩墨扬。 沐雨吟风歌盛世,走南闯北赋华章。 三 千江秀水传神韵,五岳飞峰醉彩光。 击浪欢歌香梦舞,登攀览胜意呈祥。 四 九曲华章赋墨香,千年古韵品兰芳。 唐风宋雨如甘露,壮志雄心笔下藏。 这种形式大家看明白了吧。我们再看第二种 2、以他人诗作制帘,再卷帘。 也就是用他人或者名家名诗作帘体句,如李国安先生用郑板桥绝句 <竹石>为帘体,每句作一首成四首卷帘体诗。我们看一下: 读板桥《竹石》有感,依其绝句,也学写竹: 卷帘体 李国安 竹 石 (清)郑 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 一 咬定青山不放松,既生此处便葱茏。 霜欺雪锁迎枝挺,化作甘霖润绿浓。 二 立根原在破岩中,却与蓬蒿志不同。 重节虚心昂向上,身单力弱也铮铮。 三 千磨万击还坚劲,无畏寒侵酷暑蒸。 不是多经风雨砺,何能岭上这从容。 四 任尔东南西北风,沧桑笑对意非惊。 得失宠辱皆儿戏,喜看身旁不老松。 3、不制帘,直接卷帘。 也就是随意立题,写出一首,第二首的首句是第一首的第二句,第三 首的首句是第一首的第三句,第四首的首句是第一首的第四句。这种 卷帘体诗,一般绝句是四首为一组,当然可以是律诗,就要八首为一 组。(不过律诗比较少)但因无挂帘之参照,其巻帘之势看不清楚。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卷帘体,都是一种文字游戏。不同的是,轱辘体 是以一句为题,反复咏唱,卷帘体则是以一组诗咏唱一个主题。之所 以给大家介绍这两种杂体诗,是觉得在娱乐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家对 格律、字、词、句、章法布局等的熟练掌控能力。 起承转合介绍完了,希望大家能真正理解并掌握其要领,并应用到实 际练笔中去。我更期待看到大家佳作纷呈! 今天就到这里,下面布置一下作业:以《琴棋书画》自制卷帘体一组。 练习渔阳第三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