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为了“自闭”,制造不安情绪; 为了“使他人屈服”,制造愤怒情绪; 为了“不会失败”,保留“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这种可能性; 为了“表白不被拒绝”,制造脸红恐惧症; 为了“避免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暗示自己满身缺点、厌恶自己(这样就可以避免与他人发生关联,万一遭拒绝,可以此理由安慰自己)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中不可能不受伤。 自卑感来自主观臆造,换个角度可重新定义,缺点可成为优点 自卑感人人都有,但需与自卑情结区别(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 自卑感起源于人都有“追求优越性”这种普遍欲求,自卑感可以成为促进努力和进步的契机。 没有刻苦奋进的勇气,时间长了自卑感会转变为自卑情结,进而寻找某些外部因素当作不能成功的理由来逃避现实或者安慰自己。 自卑情结的另一种状态是优越情结,即特意把自己表现得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夸耀不幸-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优越感的模式,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的特别,利用不幸来压住别人保护自己(需要不幸),即弱势特权。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于与他人比较,而来自与“理想的自己”比较。 人虽不同但平等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不知不觉回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看成“敌人”,把他人的幸福看成自己的失败。若能体会“人人皆伙伴”,对世界的看法会截然不同。 人际关系中存在“权力斗争”(表达愤怒或大骂使他人屈服),甚至复仇(小孩自虐使得其他人指责父母来报复),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手段,沟通才是。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权力之争了(因为我是正确的意思是对方是错误的) 人生的三大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及爱的课题 人的行为目标:自立和与社会和谐相处(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目标:“我有能力”意识和“人人都是伙伴”意识) “人生谎言”会使人学会逃避人生课题。但决定人生状态的是自己而非他人,自己是负责人,不可做鸵鸟。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人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即否认认可欲求。认可欲求是受赏罚教育的荼毒。 课题分离: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能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出发点)。 认可欲求就是不想被任何人讨厌,但自由(无压力生活)就是被别人讨厌(不主动惹人厌,而是心态上不害怕被人讨厌)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共同体感觉,即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 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是理解共同体感觉中“我和你”这一最小社会单位的起点。 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寻求“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不仅仅依靠在那里就能获得,必须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能得到,需要付出或为他人做什么。 在更广阔的天地(更大的共同体)寻找自己的位置。 对他人不能表扬或批评,因为这属于一种俯视的状态,即自己高人一等,有一种上下级的意味,属于“纵向关系”(自卑感正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干涉别人也是因为纵向关系)。因此要提倡把人际关系看作“横向关系”,即“虽不同但平等”。 帮助别人的正确方式是鼓励,是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而非干涉、表扬、批评等)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建立共同体感觉要从“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三点做起。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做法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 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仅仅相信牵涉到信用,即抵押物),不要考虑是否被背叛,这是他人的课题。 他者贡献区别于为他人牺牲,相反,它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如工作,体现自身价值)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即认为“工作就是一切”的人是缺乏人生和谐的人。(这种思想另一个解读就是老了无法工作时就失去了价值,但事实并非如此,应按照“存在标准”来接纳自己。) 他者贡献并不一定要事实上产生贡献,只要能够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也可以。(幸福即贡献感)(不强求的认可欲求,即从自身发出的被认可的感觉,而非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 甘于平凡的勇气(与远大目标相对);计划式的人生没有必要,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 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来改变(解放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