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屈原《离骚》艺术特色之语言和修辞特征赏析

 中土闲鹤堂 2019-05-13

《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首抒情长诗,共计373句、2477字。

作为一首杰出的抒情诗,《离骚》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坚贞不屈的品格,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创性的艺术方法,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是诗篇成功的重要原因。本文仅就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之语言和修辞特征进行赏析。

屈原图

首先是作为诗的语言的音乐性。诗中隔句用一个语词“兮”字(古读如呵),这一语词增强了诗中咏叹的抒情气氛,增强了朗诵的效果,后代多有人以能够诵读“楚辞”而知名。

《离骚》是诗,因此是叶韵的,和上古其他诗篇一样,它的用韵是自然的,但是却很整齐,大致两句一韵,变化也颇有规律,在全部80多个韵中,“之”、“咍”、“鱼”、“模”等洪音字比较多,这就更符合咏叹抒情的要求。

《楚辞·离骚》

此外,《离骚》中使用许多双声叠韵的字,双声如“零落”、“陆离”、“嘘唏”、“犹豫”、“容与”等;叠韵如“贪婪”、“逍遥”、“相羊”、“郾蹇”等。

诗中还多使用叠字如“岌岌”、“申申”、“浪浪”、“暖暖”、“翼翼”等,这样一方面使声调更铿锵更富于表情,另一方面也更成功地形容了事物的状态。

其次,《离骚》中用了很多的方言口语。用的最普遍的是“兮”字,便是在当时民间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口语。

屈原《离骚》

此外,像“冯”、“羌”、“诼”、“侘傺”、“汨”、“搴”、“邅”等,或者是楚国特有的词汇,或者具有特殊的词义。方言口语的大量使用,也说明了《离骚》作者在精神上与民众的接近。

《离骚》运用口语,还表现在许多虚词的运用上。应该知道,“之”、“乎”、“者”、“也”、“矣”、“焉”、“哉”,这些今天被看作文言词汇的词,在春秋战国时代,正是当时的口语,革新了的散文和韵文都大量使用它们。

英文版屈原《离骚》

《离骚》中使用的虚词,如“之”、“以”、“而”、“其”、“也”、“于”、“曰”、

“虽”、“羌”、“苟”、“夫”、“惟”、“乎”、“焉”、“蹇”、“哉”等,常常变化其在句子中的作用,使句子更活泼,更富有表现力。

曾有学者把《离骚》或屈原的其他作品,与铜器铭文、雅、颂做一比较,明显看出前者在语言上有着非常显著的优点。

屈原(国画)

再次就是这首诗的句法,除一般的叙述之外,还常以提问的方式,增强句子的力量,表示一种肯定的结论,有些还将词序倒置,以适合诗歌句法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离骚》中还有些对偶的句子,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楚辞》

对偶句后来成为中国诗歌形式的一个重要特点,而在《离骚》中早已用得很多、很整齐,对后世产生示范引领作用。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遭放逐后,长期流浪在沅湘流域,最终理想幻灭,遂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画像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25篇,其书久佚,后代所见屈原作品,均出自刘向辑集的《楚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