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回了趟老家,自大学毕业工作后这次回去也算是在老家这个海边小镇待得时间较长的一次了,三十多年前在这里度过了小学中学,儿时的那些撒野开心也累累在目。如今回望小镇已经基本面目全非,昔日的那些瓦房老屋只零星散布,但海鲜鱼市的腥鲜味道还是依旧。

老家小镇位于大连普兰店区皮口镇,算是一个古老的小镇吧,记得小时候出了家门就是海边,鱼虾螃蟹多得很,所以,童年与发小们最多的就是玩乐在海上,捞虾摸鱼抓螃蟹赶海乐趣无穷。但现在看起来深深觉得自然长大的鱼虾螃蟹什么都少了,海鲜产品甚至比大连市内和沈阳还要贵一些,尽管这里都说是最新鲜的,但已经不是童年记忆里的那种新鲜感了。

可能是渔船都出海了,码头停靠的渔船不是很多,现在的渔船基本上也都是这种铁船了,小时候印象中的那扬帆出海的场景已经不见了。

岸边这样老式的木船依稀还可见,估计这样的船也只能近海作业了。

小镇的中心这里原来是一片瓦房,如今面目全非,原来的痕迹荡然无存。

海边的礁石浅滩风景剩下的不多了,这里是记忆最深的地方,小学初中高中不知在这里写生画过了多少次这海边的风景,涨潮时在这里戏水游泳,落潮时在这里趟着泥巴赶海拾贝。

很熟悉的海带海菜,小时候在海边吃这个从来是不需要花钱的。

只有黄海一带才有的这种蛏子,个大肉鲜嫩。

老家叫这玩意“比管”,我到现在也不知道这个名字是哪两个字,其实就是很小的鱿鱼,有人说应该是叫“海兔”,但我觉得海兔不是这样的,总而言之在海边那么多年到现在也没弄明白到底是什么,大概都属于八爪鱼、墨鱼那个物种系列家族吧,只是长相不同。

这也是老家的一大特产,好像叫“花蛤”、“花蚬子”也叫“文蛤”,小时候有卖用这个“蛤子”壳包装的雪花膏和润肤油。

最盛产的“白蚬子”,鲜绝对是鲜,但是总觉得洗不干净沙子太多牙碜,也是小镇曾经赶海最主要的海产品,可以说满海滩一划拉就是这玩意,现在你想很容易划拉出来不多了。


老家习惯叫这种鱼“胖头鱼”,也叫“海鲶鱼”,最好吃的做法就是大酱豆腐炖鱼,最经典的鱼肉就是鱼头两边的那点鳃肉。

老家叫这是“虾耙子”,沈阳叫的“皮皮虾”原来就是这个虾耙子,好像很多海边都产这个,但是,其实最好吃的还是老家这边产的这虾耙子,煮起来红彤彤的,肉肥鲜嫩满籽时更好,比起其他海边那种软白肉松的要好很多。


在城市里住的久了,不知为什么,我最念想的却是这别人看不上的小鳞鲫鱼,在沈阳都叫鲫鱼,其实大的那种不是老家产的,小的黄眼的才是,味道差别很大。



各种海鲜应有尽有,更是海参、鲍鱼、蚬子、海螺、螃蟹、海蛎子等特产多产地区(沈阳把个头大的海蛎子叫生蚝,还有叫蛎蝗,其实就是大连的特产海蛎子,不然,怎么叫大连仁说话叫海蛎子味呐)。很遗憾的是小时候还有一些海物很多没见着,也许是时节不到或者没了,像海肠、海泥螺等等。








在市场里外摆摊售卖海鲜产品的摊贩,已分不清谁家是贩卖谁家是渔民自产的,不管谁卖,最大的感触就是,老家的海鲜产品实在是有些贵了,同样的海产品甚至比沈阳还要贵,据说,很多海产品都是在船上就打包靠岸后直接运货到大中城市去了,所以,老家当地的那点海鲜已经少之又少了,也由此物以稀为贵。
家里出来几分钟就是公园,原来这里是一片荒山树林,也到处是日本鬼子留下来的碉堡坑道工事,小时候总是钻进碉堡和深深的地下坑道工事玩,现在修成了公园,环境完全改变了。

老家居住的地方已经是高楼大厦了,昔日的瓦房老屋在镇中心已经很少见了。

零星还能看到的老式瓦房住宅,小时候就是在这样的房子里生活长大,现在有时想,如果在城市里能住上这样的房子那不就是洋房别墅了吗。



海边已经不见浪涛拍岸,填海造地一片一片,或许是年龄大了总有一种念想的缘故,还是很怀念曾经的老家海边的风景和海鲜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