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气通天论》

 野之老 2019-05-15

《素问》第三篇的篇名就叫“生气通天论”。有分歧的是,历来的注家对其中的“生气”解释不一。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种认为,“生气”这里专指人体的阳气。比如姚止庵在《素问经注节解》里说:“生气者何?生生之气,阳气也。”第二类观点则认为,“生气”之本义指的是人体的阴阳之气。比如高士宗的《素问直解》说:“生阳之气,本于阴精,互相资益,以明阴阳之气,皆为生气。”也就是说,“生气”即人体的生命之气,其实就是阴阳二气。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之所以能够出现第一种那样的观点,可能是因为本篇以较大篇幅论述了阳气在生命,包括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性之缘故。但我个人认为此说不大合理!因为,不管是词意还是其中的字义,各自的意思都很单纯也都很明了;“阳气”就是“阳气”,“生气”也就是“生气”——生命之气。我们实在找不出非要用“生气”来代替“阳气”的理由;最起码在意思的表达上,没必要用意义相对模糊的“生气”去代替意思非常明确的“阳气”。


至于“生气通天论”中的“通”,乃是相应、贯通之义;“天”则指自然界。所以本篇题目“生气通天论”的整体意思就是指:人体阴阳与自然之阴阳息息相应、互相贯通的道理和意义。正如高士宗在《素问直解》里所说的那样:“生气通天者,人身阴阳五行之气,生生不已,上通于天气也。”


有了这个认识作为前提,本篇接下来的内容便就很好理解了:“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这段经文说了四层意思。第一,黄帝认为,人体生命的根本,从来都是与天地自然之阴阳二气相通的、协调一致的。第二,比如天地自然之天气六合、九州之域,就很形象地与人体的九窍、五脏、十二节等相互对应。第三,天气衍生出阴阳五行,而阴阳之气各自又依其盛衰消长变化程度以分为三类。第四,人体如果经常违背自然的这种阴阳五行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而如果人体适应了这个自然规律,那么人的寿命则就可以得以延续。


关于人体与自然的这种对应关系,经文说:“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也就是说,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每当天气清净之时,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反之则就会郁闷。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之理论效应!而人们一旦懂得了这种“天人合一”的关系,那么则就很容易顺应天气的变化而百病不生;这时,纵然有外来之贼风邪气相袭,那也是不能加害于人的,这就是人体适应了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所以经文紧跟着就说了一句:“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即,上古圣人之养生,就做到了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如果做不到这种“天人合一”,那么则就像经文里所说的那样:“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很好理解,如果人体违逆了与自然相适应的原则,那么于内则会使九窍不通,于外则可致肌肉壅塞、卫气涣散不固;产生这样病理变化根由,就是由于人体不能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所致!这种情况也可以称之为“自伤”,也就是,人体之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