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文 首届国医大师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内容 姓名 张学文 性别 男 籍贯 陕西省汉中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35年10月 教育经历 1949年-1953年 随父学习,参加原汉中南郑县统一考试,以优异成绩出师; 1956年 考入“汉中中医进修班”学习; 1958年 考入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陕西中医学院前身)中医师资班学习; 1959年 参加卫生部委托南京中医学院举办的“全国首届温病师资班”学习,师从孟澍江教授。 工作经历 1953年 进入原南郑县武乡镇“致和堂”诊所应诊; 1958年 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 1963年-1987年 先后担任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 1990年,成为首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出诊时间 每周一上午。 学术兼职 兼任第二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急症中风协作组组长、陕西中医学会第二届副会长、陕西省中医内科学会主任委员等职。 学术思想 提出“颅脑水瘀证”新观点 “中风病属急症之一。中风病常常发病急骤、病情危重,变化多端,而气血逆乱、瘀阻脑络是中风发病的关键。”张学文将中风病发生发展概括为四期六证。四期为中风先兆期、急性发作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六证为肝热血瘀、痰瘀阻窍、瘀热腑实、气虚血瘀、颅脑水瘀、肾虚血瘀。 他提出的“颅脑水瘀证”的新观点,认为中风病的六大发病因素虚、火、痰、风、气、血中,“瘀血阻滞脑络”为其病理关键环节。或因精虚血不充、血少而行迟为瘀;或因气虚行血无力而为瘀;或因嗜食肥甘,恣好烟酒,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滞脉络致痰瘀交夹;或因痰生热,热生风,风助火热,燔灼津血而为瘀;还可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生风生火而致瘀。总之,瘀血内阻脑窍是贯穿中风病始终的基本病机。 科研成果 研制的“通脉舒络液氏口服剂”辩证治疗中风(脑血栓形成),获卫生部1986年重大科研成果乙等奖。 “小中风片”1990年通过省级鉴定,填补了中医治疗小中风证的空白。 “出血热预防片”属国内首创。 自创中药“绿豆甘草解毒汤”,使患者起死回生。 创立“颅脑水瘀论”,改变传统中药给药途径,研制出了中药静脉滴注剂、肌肉注射剂、肛肠灌注剂、片剂、口服液等剂型,拟订的“清脑通络片”处方,多次获奖。。 获奖情况 2008年,被评为陕西省首届名老中医。 2009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六次荣获院级、省级、卫生部级科技成果奖。 主要论文 [1] 张学文. 医案三则[J]. 吉林中医药,1984(01). [2] 张学文. 常见发热的中医证治[J]. 陕西中医函授,1984(01). [3] 张学文. 中医内科急症发展简况及主要治法浅谈(一)[J]. 陕西中医,1984(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