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达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年7月15日-2004年10月8日),当代法国解构主义大师、当代最重要亦最受争议的哲学家之一。德里达一生总共发表超过40多部著作,以及数百篇散文。他在人文和社会科学如: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政治理论、女权主义和酷儿研究都有显著影响。他的作品迄今在欧洲大陆、南美和其他国家地区的欧陆哲学中仍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在围绕本体论、认识论(尤其是关于社会科学)、伦理学、美学,诠释学、哲学辩论的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雅克·德里达的哲学亦影响建筑(以解构主义的形式)、音乐、艺术和艺术评论家。德里达曾说过,作为解构主义的鼻祖,他已留下属于自己的“遗产”。 中文名德里达 外文名Derrida 国 籍法国 民 族犹太 出生地阿尔及利亚 出生日期1930 逝世日期2004 职 业当代法国哲学家、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 代表作品《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论文字学》等 更多 作品集生平1930年,德里达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犹太血统。青年时代的德里达求学于有'思想家的摇篮'之称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其后成为西方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1964年10月,德里达应阿尔都塞邀请出任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助理讲师,直至1984年(出任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教授)。[1] 他的思想在20世纪中后期掀起巨大波澜,不仅使他成为欧美知识界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也成为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其核心概念'解构'所向披靡,广泛渗透到艺术、社会科学、语言学、人类学、政治学甚至建筑等领域。其著作超过40本,目前不少已经译成中文。德里达的理论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开始介绍到我国,从文学批评领域逐渐拓展开来,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2001年9月德里达来到中国,在北京、上海、南京、香港进行了系列的访问和学术交流,发表讲演[2],并受聘为南京大学名誉教授。 观点德里达强调文字的作用,主张以“原文字”取代言语的本体性地位。在形而上学传统中,“言语”优先于“文字”,并被“文字”所依赖,这一观点,被德里达指责为“形而上学言语中心主义”。通过将本体性观念的“问题化”、“分裂化”、“反稳定化”,即将之“解构”,“在场”的言语被消散了,被包含着“在场”的”不在场”取而代之。“解构”揭示某一本文内在包含的相互对立的“双重立案”,实现对“在场”形而上学的消解,他所提出的颠倒言语和文字的顺序的观点,暴露了语言永远运动的本质和语词的没有最终、超验中心的性质。德里达否定任何意义上的中心的存在,只有“活动”存在,存在不断被否定,中心不断转移,其空缺由不在场的共存填补。 名言没有无记忆的解构。解构是一种肯定,一种投入,也是一种承诺。 参考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