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广华;编辑/高佳华 导读:温胆汤之所以有此名乃降气化痰恢复胆气春生之意。我们这个时代饮食过度、痰湿内生,浮躁竞争、神气不敛,乃致正常阳气不得升发,百病由生,温胆汤不啻为给当今社会的一剂良药! 一 、方名由来及病机分析 肝胆木气如春气之温和,温则胆气乃能调达。肝喜调达而恶压抑,胆喜宁静而恶烦扰。素有胆气不足,复加情志不遂,木郁而土气不达,土气不达则生痰湿;气郁痰阻,日久化热,气、痰、热三者交郁,胆胃失和,胆失其调达之性,胃失其通降之机,从而构成温胆汤证。欲复其性,必先去其痰湿气郁,气郁痰湿得去,则胆气自和。全方无治胆之药,却有祛痰利气、条畅气机之功,正所谓“邪去则正安”。原方生姜用量最大,为四两,后世减生姜量,加茯苓,同时相对突出竹茹清胆和胃之功。 二 、 组方分析 方中,二陈汤为治痰湿的总方,陈皮、半夏、茯苓化痰湿兼降肺胃之逆气,生姜散痰饮而和胃,甘草和中,竹茹降胆胃之逆气、清胆化痰,枳实降肺胃之气兼化痰开郁,故全方偏于化痰湿、降肺胃胆之逆气。因痰湿为浊阴,随逆气而上泛,经云“浊阴出下窍”,故降气化痰、导痰湿下行是治疗大法,以恢复右路因痰湿阻滞、胆胃气逆所致的气机不降。邓铁涛邓老善用两方,一者温胆汤,一者补中益气汤。两方都偏于治疗中焦肝胆脾胃,补中益气治在肝脾,治在左路,以升清阳为主;温胆汤治在胆胃,治在右路,以降浊阴为主。 方证可见头痛眩晕、胆怯易惊、心烦口苦、心悸失眠、泛恶欲吐、纳呆呃逆、腹胀大便不调等。其中,胆怯易惊、胸胁不适、泛恶欲吐,兼见舌苔腻,或自诉痰多或打呼噜或身沉感,脉弦偏滑,是辨证要点。 此方核心病机是“胆郁痰扰、胆胃失和”,临床灵活加减可以治疗“气郁生痰变生的诸证”,以此构成了灵活变化的温胆汤类方。 三 、温胆汤类方 柴芩温胆汤:治疗少阳气郁化火,经气不利较重,症兼见胸胁苦满、口干口苦、偏头疼或气窜作痛、胁下痞硬(加生牡蛎、川楝子)。 黄连温胆汤、芩连温胆汤:治疗气郁化火,痰热扰心而热势较显,以心烦、口苦、失眠为主诉者。 丹栀温胆汤:治痰热内蕴,少阳相火郁勃,主症见烦热汗出。 郁菖温胆汤:治疗痰热郁于胸膈,痰阻气机而见胸闷胸痛者;或痰蒙心窍而致神识不清、言语不利者。 龙牡温胆汤:治胆气虚怯、心神不宁,以胆怯易惊、心悸、夜寐不安为主症。 十味温胆汤:原方去竹茹,加人参、酸枣仁、远志、五味子、熟地。补养安神之力大增,针对虚烦不寐、心肾不交者效果较好。 归芍温胆汤:治疗少阳痰热兼阴血亏虚(气郁化火伤阴),多兼见肢体麻木或拘急。 羚钩温胆汤:治疗少阳痰热兼肝阳上扰证,多兼见头痛、头胀、耳鸣、易起急等症。 蚕蝎温胆汤:治疗痰热动风入络者。 黛蛤温胆汤:治疗少阳痰热,扰心犯肺,症见烦躁、咳嗽痰多者。 硝黄温胆汤:少阳痰热挟胃家实滞,症见多食易饥、腹胀、便秘者。 四、时代病时代方 从神的角度用温胆汤。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神志疾患,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凡是病人脉象上越,形神不安者,皆可用之;郝万山老师用柴芩温胆定志丸治疗精神神志疾患。 从气的角度用温胆汤。这个时代竞争日益激烈,不少人处于斗气状态,病人一过来,抱怨特别多,说话也特亢奋,口中带着秽浊之气,整个气不能下顺。气不下顺的结果,从胃食管到咽喉口腔都是痰气上泛,表现为各种炎症,如慢性咽炎、反流性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胃炎、胆囊炎等。 从痰的角度用之。病人一来说经常咳吐痰浊,晚上打呼噜也厉害,这是明显的痰湿作祟。 从怪病的角度用之。朱丹溪云怪病多有痰作祟,疑难病,久治不愈,可以从这方面考虑。 从脉象上把握温胆汤。凡脉弦滑,中焦郁堵,上焦亢进,均可加减用之。 从舌象上把握温胆汤。病人舌苔厚腻,舌质偏暗,口中有秽浊气逼人。 总之,温胆汤是治疗当今时代病很好的一个方子,是这个时代的主方。为何?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普遍生活水平上来了,饮食都过度了,而且处于浮躁竞争的状态。饮食过度,伤及脾胃,痰湿由此而生,怪病从此而出,加之长期斗气、生闷气、心神浮越,这样痰多、气乱、神上越,从而形成了温胆汤证。 善水堂主,熊广华,执业中医师、中医教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曾跟随多位老师临床实践并深入研究传统中医思想,终有所悟。临证看病擅长脉诊、舌诊,用药尽求精简,注重三治合一(药物治、环境治、精神治)。曾坐诊于北京万福堂国医馆,现于湖南中医药大学任教。热爱古中医学,立志以传承和推广传统中医理念为己任,愿与志同道合之士相互交流、学习,以期共同进步,为纯正中医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