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是敌对政治集团之间经济实力的较量。2500多年前的孙子,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非常了不起。 《作战篇》紧跟《计篇》。在逻辑上,是“五事七计”的进一步扩展,但考察分析的重点在经济上。 第一,战争需要巨大的花销。 孙子先以动用十万之师举例,具体分析了用兵打仗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 战争开始前,从士卒的招募、训练,到武器、装备的制造,从内政、外交的开支,到后勤供应,每天都需要花费数目巨大的资金,所谓“日费千金”。 战争进行中,武器、装备的维修补充,粮草及战争物资的远程运输,还需要大量的花费,所谓“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十去其六”。 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没有做好财力、物力的充分准备,当权者绝不可轻言用兵。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物质基础是战争的先决条件。 第二,从利害两方面看待战争。 发动战争或者被迫参与战争,都是为了一定的利益。通过战争而扩大疆土、巩固政权、占有资源、掳掠财务,或者争得有利地位、掌握主动权,都是有利可图的。 但是,战争势必会造成人员的伤亡、财力的消耗,必然破坏经济。久战不决更会增加服役,影响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最终导致国力枯竭、人民贫困,国运将难以为继。 同时,持久用兵造成的不利局面,将为别的诸侯国提供乘虚而入的可乘之机,到那个时候,局面就更难收拾了。 因此,用兵者仅仅看到战争的好处是不够的,更应该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的害处,并将有害的方面降低到最小的程度,从而使战争的好处增加到最大的可能。 第三,速战速决。 要达到“增利减害”的目的,关键是速战速决,不宜拖延太久,所谓“兵贵胜,不贵久”。 基于此,孙子提出了两点用兵要求。 一是战略上,努力使战争不要持久延续,以免造成财力枯竭、服役加重、民不聊生的局面。 二是策略上,重视从敌国就地解决粮食供应和军需补充,“以战养战”,最大限度地减少本国经济实力的消耗。 第四,以战养战。 “以战养战”是孙子军事谋略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战争胜利的有效保证。 “因粮于敌”,在敌国解决粮草供应,不仅可以减轻本国经济负担,而且还消耗了敌国的财富资源,实际效益远远超过了粮草本身。“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孙子在这里作了一个1∶20的效益计算,充分说明“因粮于敌”的重要。 另外,重视从敌军中补充武器和兵员,化敌用为我用。鼓励士兵夺取敌人战车,用来武装自己;优待被俘的敌军士兵,不断补充自己的兵员。这样做,在补充自己的同时更削弱了敌人的战斗力,其效益与“因粮于敌”等同甚至更大,因为优待俘虏还能产生瓦解敌人军心的作用。 “以战养战”原则的正确运用,可以造成越战越胜、越胜越强、越强则越胜的态势,形成良性循环而确保胜利。 第五,对将帅要求高。 “兵贵胜,不贵久”,是基于战争对经济力量的依赖和战争利害关系的分析得出的结论。 然而,真正要做到“速胜速决”,成功地实施“以战养战”,实现“胜敌而益强”,关键的因素在于领兵打仗的将帅。 没有深知用兵之利害、正确执行既定方针的将帅,不仅不能速胜速决,反而有可能造成危险后果,使国家人民遭受巨大的灾难。 因此,孙子最后特别强调了将帅的作用,“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这在“五事七计”中强调将帅“五德”和才能的基础上,对将帅有了新的要求,使战前的准备更加周密圆满。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孙子倡导的“兵贵胜,不贵久”,是从进攻一方的角度而言的。 《作战篇》主要说的是在境外对敌国实行战略进攻的要求,并没有包括在战略防御中应该采取的策略。 因此,实行战略防御的一方,可以采取持久的战术,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实行战略进攻的一方,主张速战速决,反对旷日持久,则是最好的选择。 孙子本人指挥的吴军破楚入郢的战斗,就是速战速决的很好范例。吴军在孙子指挥下,长驱深入楚地数千里,迂回至楚军背后由北而南攻击楚国国都。出其不意,突然袭击,很快取得了胜利,结束了战斗。 然而,此战隐含着极大的冒险成分。如果当时楚军及时封锁北部的三关要塞,吴军将处于前后夹击、腹背受敌的被动地位。因此“兵贵神速”,是孙子此战取胜的主要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