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足指南,降压治疗迎来单片复方制剂新时代丨世界高血压日

 jinx66 2019-05-18

不想错过界哥的推送?

戳上方蓝字“医学界心血管频道”关注我们

并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单片复方制剂使用简便,降压强效持久,心血管保护证据充分,是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一线选择。



为引起人们对防治高血压的重视,1978年开始将5月17日定为世界高血压日,今年是创立以来的第41年。然而迄今为止,高血压的控制依然是世界医学界的一大难题。《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1]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3.2%,而控制率却仅仅为16.8%。

近年来,降压药物不断涌现,可供选择的种类越多越多,如何正确使用这些降压药物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指南与时俱进的更新也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降压治疗策略的变迁。

国内外指南更新,
推动了联合治疗及单片复方制剂的地位提升

《2007欧洲高血压学会/欧洲心脏病学会(ESH/ESC)高血压指南》[2]就已经提出,单片复方制剂可简化治疗方案,有利于提高依从性。随后数年中,单片复方制剂凭借其改善治疗依从性、促进降压早期持久达标及减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等诸多优势,在国内外权威指南中的推荐级别得到不断提升。

《2018 ESC/ESH高血压管理指南》[3]明确推荐,起始降压治疗选用两药联合,优选单片复方制剂,除非是体弱的老年患者或者是低风险的I级高血压患者,其推荐级别达到了最高的I类,证据级别也达到了最高的A级。最新《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4]则明确指出:与随机组方的降压联合治疗相比,单片复方制剂的优点是使用方便,可改善治疗的依从性及疗效,是联合治疗的新趋势。

A+C单片复方制剂:
优化的联合治疗方案

凭借“强化、简化、优化”的优势,单片复方制剂已先后获得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其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离子拮抗剂(CCB)组合的单片复方制剂,是各国指南优先推荐的联合治疗方案之一,其内在组分在作用机制上具有明确的互补、协同降压效应。

首先,CCB具有直接扩张动脉的作用,但会反射性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而ARB恰可抑制RAAS,另外CCB利钠和轻度利尿作用能够增强ARB降压疗效,所以两者联合应用可提高降压疗效。

其次,CCB兼有扩张肾入球和出球小动脉作用,而ARB主要扩张肾小球出球小动脉,故两者联用对肾小球内压有良好效应,协同保护肾脏。

此外,CCB会使毛细血管阻力增加,导致踝部水肿,而ARB同时扩张动脉和静脉,可减少CCB所致水肿。

因此,ARB+ CCB单片复方制剂具有协同降压作用,并减轻彼此的不良反应,能更好地保护靶器官。

替米沙坦氨氯地平片:
强效、持久、保护、简便

替米沙坦氨氯地平片是ARB+CCB单片复方制剂的典型代表,众多临床研究已证实了其强效、持久、保护、简便的降压优势。

  • 强效:一项随机双盲对照研究[5]以重度高血压患者(基础血压≥180/95 mmHg)为受试对象,发现替米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2周可快速且显著降低血压,且在8周治疗期降压效果一直持续,收缩压降幅接近50 mmHg。

  • 持久:另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6]则发现,替米沙坦氨氯地平片能够有效降低清晨血压、平稳控制24小时各时段血压水平,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达标率高达82.7%。

  • 保护:TRANSCEND研究[7]证实,替米沙坦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心梗发生率27%,CAMELOT研究[8]证实,氨氯地平显著减少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37%。而TEAMSTAPROTEC研究[9]显示,替米沙坦氨氯地平片显著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水平。

  • 简便:只需一天一片,方便使用,大大提高了患者依从性。一项对医疗保险数据的回顾性分析[10],患者分别接受ARB+CCB单片复方制剂或ARB+CCB的自由联合治疗,随访结果显示,单片复方制剂与自由联合相比,患者依从性可提高46.5%。

总    结

我国是高血压大国,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治疗水平参差不齐。从各国指南的更新也看到,单片复方制剂的治疗地位在不断提升。单片复方制剂的广泛应用有效避免药物治疗不足、不及时,以及药物配伍不科学等问题,将大大有助于提高我国高血压患者的整体达标率。

审批号:PC-CN-100900 有效期至:5/14/2020

参考文献:

[1] 胡盛寿等,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03): 第209-220页.

[2]《2007 ESH/ESC高血压指南》

[3]《2018 ESH/ESC高血压指南》

[4] 邢辰.2018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征求意见稿)[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8,33(19):20.

[5]Neutel JM, Mancia G, Black HR etal. J Clin Hypertens (Greenwich). 2012 Apr;14(4):206-15.

[6]White WB, Littlejohn TW, Majul CR, etal. Blood Press Monit. 2010 Aug;15(4):205-12.

[7]FoulquierS,et al.J Hypertens. 2014 Jun;32(6):1334-41.

[8] Nissen SE,Tuzcu EM, Libby P, et al. JAMA. 2004 Nov 10;292(18):2217-25.

[9] JagodzinskiA et al.Clin Chem. 2017 Sep 13.

[10]Zeng F,PatelBV, Andrews L et al. Current medical research and opinion 2010,26(12):2877-2887.

◆ ◆ ◆  ◆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