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阿胶、枸杞,老上火, 想用人参、鹿茸,又嫌贵…… 随着养生保健意识的增强, 大家对补药的关注越来越高, 可在实际操作中, 又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有没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呢? 名医大讲堂上 中医专家为大家指点迷津 自带“人参”——关元穴+气海穴 人参,主要归心经、脾经和肺经三经,可以补心气、脾气和肺气,也就是补我们身上的元气。说到补元气,我们身体上有两个穴位,正好也有此功效,即气海穴和关元穴。潘小红教授说:“气海与关元,就相当于我们身体自带的人参。” 气海穴在我们肚脐下1.5寸,也就是肚脐下两横指的位置。《针灸资生经》上讲:“气海者,盖人之元气所生也。”就是说,这个地方是我们人体当中元气产生的地方。当我们是婴儿的时候,元气就是藏在这个部位的。 关元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元气出于下焦而行于表,元阴元阳之交关,故名关元。”关就是闭藏的意思,元就是元气的意思,关元穴也是元气藏在那儿的一个部位,是气聚集的部位。关元穴别名丹田,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我们知道,后天补元气和先天补元气的道理是一样的,正是因为气海穴与关元穴与我们的五脏相通,跟身体功能、人体气血运行关系密切,因此,适当刺激这两个穴位,可以起到类似于人参一样的补气作用。”潘小红教授如是说。 什么样的人需要补元气呢?先深吸一口气,用手按在气海部位,如果按上去有一点松软的感觉,像面包,那就是元气不足,需要补元气。一般来说,可采用隔姜灸或者直接用温灸器。找到气海穴和关元穴,每天30分钟左右,10天一个疗程。这种补气之法和人参还不一样,不会补过火,每天都可以做,而且经济方便。 自带“鹿茸”:命门穴+肾俞穴 鹿茸是血肉有情之品,在诸多珍贵中药材中,名气很大。只是因为其价格昂贵,品质参差不齐,往往对消费者的购买形成一定阻力。对此,潘小红教授出了个主意——命门穴+肾俞穴,可有鹿茸之效。 肾俞穴是肾脏气血在膀胱经上汇聚的两个点,补肾就可以通过这个肾俞来补;命门是在督脉上,督脉主一身之阳,因此,补阳气首先补督脉。这两个穴位合在一起,就有补肾阳、益精髓的作用。 阳气不足的人都有什么表现呢?潘小红教授说,这样的人往往四肢不温,尤其是腰部,摸上去拔凉拔凉的。有的人甚至全身发冷,夏天都要穿很厚的羽绒服。 如果想利用“自身鹿茸”来补肾阳,可采取摩擦法和艾灸法。 首先,先确定肾俞穴的位置。打开手掌,食指和拇指打开,用食指按住我们腰两边的最高的骨头,拇指按住我们腰上的两个点,这个部位就相当于肾俞穴。 摩擦法很简单,即把手放在肾俞穴上,向命门方向来回摩擦。需要注意的是:摩擦时要隔着一层衣服,不能在肉上直接摩擦;摩擦法最好在晨起时进行,此时阳气刚刚生发,是补阳最佳的时期;另外,摩擦的速度应稍微快一些,以摩擦生热起到一个热力传输的作用,利于阳气吸收。 艾灸法,又可分为隔盐灸、隔附子饼灸、隔蒜灸、隔龟板灸等。其中,隔附子饼灸常常用于命门不足导致肾阳虚的一些病人。附子是大热之药,做成饼状后,放在肾俞和命门上,然后艾灸,一般灸5-8壮作用刚好。如果自己在家做艾灸不太方便,可用暖宝、热水袋、电吹风等代替。 自带“阿胶”:中脘穴+血海穴 阿胶是滋补佳品,血中圣药,历来为女性朋友所追捧,一到冬天,很多人会服用阿胶膏来补气补血。而在潘小红教授看来,想要补气血,除了吃阿胶,还可以好好利用中脘穴及血海穴。 中脘穴在我们肚子上,是六腑所汇聚的一个地方,掌管着六腑功能和它的生理病理的变化。通过中脘穴,我们可以使人体六腑气血运行加快,促进气血运行、水谷精微的吸收,从而达到养血补血的目的。另外,中脘穴还是足阳明胃经在我们腹部的一个气血汇聚的地方,气血非常旺盛,因此适宜养血补血。 血海穴在腿上,是脾血汇聚的地方,具备养血、活血、通络的作用。女性在生理期的时候常常腹痛,按压血海穴可止痛,故而名为止痛穴;女子以血为先天,用血海穴可来调理身体缺血所引起来的问题,故而也称之为女人穴。 “中脘穴和血海穴合在一起,将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它的作用和阿胶非常相似。”潘小红教授介绍说,血虚的人一般觉得容易疲劳,面色没有光泽,指甲发白没有血色,如果按压中脘穴和血海穴的话,会有一点酸痛的感觉。 这两个穴位也很好找。中脘穴在肚脐正中线上,胸剑联合与肚脐联线的中点,血海穴在髌骨内侧上方的2寸部位,大约二横指。 如果平常有头晕、眼睛发花的症状,可以用肉桂粉调姜汁成糊状来对这两个穴位进行穴位贴敷。如果按一按血海穴有酸痛的感觉,可以用温针灸的方法来进行刺激。这种方法比较专业,不建议自己在家做。自己可以采用筷子或牙刷柄按压血海穴的方式来代替操作。 自带“冬虫夏草”:太溪穴+大钟穴 有没有对应冬虫夏草的补穴呢?面对现场观众的提问,潘小红教授回答说“有”。 她介绍,冬虫夏草的作用是补益肺肾,止咳平喘,常常用于一些久病体虚咳嗽的病人。“这个体虚多是由肾精亏虚所致,而冬虫夏草主要就是补肾精的。想要从穴位上补肾精,必须从肾经上去找,一般我们认为太溪穴和大钟穴就极为合适。” 太溪穴是肾精上的原穴。所谓原穴,就是肾精的气血在这里停留的穴位。我们人体365个穴位中,带溪字的穴位,只有6个。这6个穴位几乎都分布在人体的关节和韧带部位,它是皮薄肉少的一个地方。太溪穴位于在内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一旦发力时,太溪穴可能有一个凹陷,摸上去没有弹性,就说明我们肾气不足或肾气亏虚。 大钟穴是肾经的络穴。所谓络穴,有联络和交通的意思,说明该穴可以和其他的经相互联络。潘小红教授说,太溪穴和大钟穴联合治疗,叫作原络配穴法。 “钟在古代是酒器,盛酒的一个容器,承接和汇聚来自太溪的元气,在这儿做一个汇聚和停留,所以它是元气比较茂盛的地方,在这儿聚气成精,就可以补益肾精,就和我们冬虫夏草的功效是一致的,两个穴位合在一起,补益肾精,止咳平喘。”潘小红教授说,由于这两个穴位靠得比较近,而且又在比较凹陷的部位上,所以我们可以用按摩棒或刮痧板来进行按摩或刮擦。需要注意的是,因为肌肉比较薄,力度要适中。 自带“石斛”:天枢穴+复溜穴 近些年来,经常看到一些人在保温杯里泡着石斛,以期起到滋养润燥的作用。不过,石斛价格昂贵,野生的更贵,普通老百姓很难坚持长期服用。对此,潘小红教授说,不妨在自己身上找找另一种“石斛”。 “在我们身上,等同于石斛功效的穴位是天枢穴和复溜穴。”据介绍,石斛入胃经、肾经,有益胃生津、滋养清热之效。而天枢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的穴位,它在人体中间起到一个分清降浊的作用,是我们人体清浊分泌的一个枢纽部位。什么是分清降浊呢?潘小红教授解释说,我们吃进东西后,通过脾胃的消化和吸收,它需要一个功能,把有用的东西留在体内,没用的东西废物排出去,这就叫分清降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这就是分浊的功能。 另外,天枢穴又叫补元穴。元气是先天留在我们体内的肾所主管的一个功能,随着人慢慢成长,元气会慢慢消除,而通过天枢穴吸收精微物质的功能,对元气进行后天补给,因此被称为补元穴。 既然天枢穴已经那么厉害了,为什么还要搭配复溜穴呢?潘小红教授说,石斛是归胃经和肾经,天枢穴是胃经的穴位,复溜穴在肾经上。“天枢穴的益胃生津,加上复溜穴的滋养清热,这样强强联合,作用才会增强。” 刺激天枢穴,可用卵石热熨法。先把鹅卵石蒸一下或煮一下,然后装在小布袋里,隔着衣服,放在肚子上来回地熨就行了。 刺激复溜穴的话,先在太溪上2寸,当跟腱之前缘处取穴。这个穴位可以用一指禅推法,即利用我们的拇指弯曲,来回摆动,频率在每分120-150次进行操作。 自带“枸杞”:三阴交+涌泉穴 大家都知道,枸杞的作用是滋补肝肾、养阴明目。随着养生保健意识的增强,枸杞成了不少中年人茶杯里的标配之物。只是有些人虚不受补,一用枸杞反而满嘴起泡,容易上火。针对这种情况,潘小红教授推荐了两个与枸杞能起到相同功效的穴位。 先是三阴交。其位于脾经上,是三条阴经——脾经、肝经、肾经的交会穴。要知道,肝经跟血有关,脾经是后天之本,肾经是先天之本,所以这个穴位既补了先天,又补了后天,既可以补肝肾,又可以滋阴明目。 “三阴交在足内踝上三寸,把手指打开,这个四指宽度就是3寸。把手按在内踝上,胫骨内侧缘,按一下有酸胀的感觉。三阴交补肝益肾健脾胃,还可以延年益寿。用手握住脚踝,拇指打开,按住三阴交穴,自己就可以按一按三阴交穴。一般按5-10分钟。” 另外一个穴位是涌泉穴。这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也是肾经的原穴。《黄帝内经》有云: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说的是肾经的精气从涌泉发出,灌溉我们的全身的五脏六腑,如果肾精充足的话,我们的身体就比较强壮,如果肾亏虚的话,我们身体就会出问题。因此,肾经亏虚的人,就可以在涌泉穴上来进行治疗。 涌泉穴在哪呢?潘小红教授说,脚趾的根部和足底连线的前1/3凹陷的地方就是涌泉穴,把脚勾起来有一个凹陷的地方。建议大家在晚上泡脚时,把鹅卵石放到脚盆中,足底按摩涌泉穴,非常方便实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