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体式具体练法、效用及常见问题纠偏

 逸心茶舍 2019-05-20

三体式具体练法

在正式操练三体式动作之前,能对前述的“三体式的涵义作用”有所了解,会增进学习兴趣,加强锻炼意志的。但为能精微地掌握三体式的技法要领,取得较好的锻炼效果。更要对“三体式的技法和效用”的具体内容逐一地进行学练和化。对头、手、臂、腿以及上体的一些基本要求都能掌握,能运用自如,进而再结合“四平”“四梢”“四象”、“五夹”、“六合”、“动静”、“意性”和“气神”去锻炼,能究之入,操之以恒,肯定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实践证明,每次站桩之前,能做些有益于腰、腿二关节的备活动,是很有必要的,会提高站桩的效果。做完准备活动欲站桩时,应先把前脚找准正前方的位置,使前脚迈出之后,后脚的“前踵对后踝”的方位保持不偏,这是至关重要的。前脚迈出偏里则会蹩劲,前脚迈出偏外则会散劲,这都严重响桩步的稳定性。根据传统右为气、左为血的说法,故站三式开始和收势都应是左前后,以求气催血行。

三体式的具体练法如下

(一)周身自然放松身体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下颌回收,头要端正,眼要平视,齿要叩,舌顶上腭;前脚尖朝前,脚跟靠于后脚的里踝骨,后脚尖外展,与前脚成45°右夹角。

【要领】

(1)经云:“锁住心猿与意马,一心要立海底基。”即此意也。既要练功,就得排除杂念,精神集中,按技法要求去做。

( 2)先要站稳身形,头顶项直,呼吸自然,周身放松。

(二)两前臂自然向胸前抬起,手心向下。

【要领】(1)抬前臂时必须贴身提起,掌根拇指侧贴于心口旁。这是学习掌握“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和“摩经”“手摩内五行”的技法要领。

(2)不要耸肩、亮肘。

(3)不要提气用拙力。

(三)两前臂及掌根拇指侧贴身,随呼气自然下按,双掌停于丹田;两腿随之同时并膝下蹲。

【要领】(1)下按时上体要正直,头顶项直,垂肩,坠肘。必须于呼气时随呼气贴身(摩经)而下按,还要意注劳富穴边按边塌掌根,使掌指保持原水平姿势下按。气要下沉,抱入丹田,两肘抱于两肋,拇指横平靠于丹田。

(2)两腿下蹲时,要跪膝压踝,前膝向前,后膝紧靠于前膝里侧,成半蹲式。

(3)不得“凸臀”,而要“提肛”,腰要塌,上体保持与地面垂直。

(四)两掌握拳,两拳和两前臂同时贴身外旋翻转,形成拳心向上。

【要领】(1)握拳要先从小指依次卷握,成实心拳(小指与无名指必须握实),但要自然,不用拙力。

(2)外旋翻转时要微有拧拉之意,使两拳停于脐之两侧,但两臂仍抱贴于两肋,不得稍离。

(五)左拳及左前臂贴身上钻至心口上、颌下。

【要领】拳及前臂上钻时,必须沉肩、坠肘,又要“肘不离肋,手不离心”,这就是拳经所指的“虎抱头”“先打顾法后打人”,也是“亦顾亦打,蓄力待发”的技法窍要之所在。

(六)上动不停。左拳及左前臂继续上钻,从颌下钻出,拳心向上,高不过眉;左脚同时前进一步,形成前三后七的夹剪步,即“桩步”。

【要领】(1)左拳要贴身从颌下嘴前钻出,即“虎抱头”的具体运用,亦即拳经所指“出洞入洞紧随身”。“洞”指的是人嘴。

(2)拳的钻出,拳心要向外拧,有横劲不见横形,眼看小指窝。

(3)出拳要顺腰拔背,肩催肘,肘催手。

(4)上体要似正非正,似斜非斜。

(5)出脚要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要手脚齐到。

(6)前脚跟对后脚里踝骨,相距不少于两脚长,两脚抓地扣实。

(7)前膝微前挺,后膝里扣,拧腰顺胯,重心落于后腿。

(七)上势站稳后,两拳变掌,掌心向上。

(八)三体左式。上势不停,眼看前臂肘窝,保持肘窝不变地往下向里翻转手掌和前臂,变为掌心向下,掌高与心齐。同时右前臂亦向里翻转,掌心亦向下,掌根靠于脐,拇指侧贴于腹。这就是三体式的定势,又叫“三才式”,也叫“鹰捉式”,是形意母式。

【要领】(1)掌在翻转时,必须沉肩、坠肘,边翻转边沉坠,并向前抻拔,但上体不得前俯,臂不能伸直。

(2)左肩、肘、手三点必须在一条前进的直线上。

(3)鼻尖、手尖、脚尖三尖相对于同一前进方向(此在形意拳中称为“三尖对”)。

(4)后臂要紧贴于肋侧,当翻转时,掌要边翻转边拧扣,但不用拙力。

(5)两掌的五指要自然分开,掌型要做到手心圆、手背圆、虎口圆。

(6)前手的掌指上翘,指端高出前臂3—4横指,约45°,掌有顶扣之劲。

(7)后手的掌指上翘要稍高,使掌根拇指侧平靠于脐。除手与臂外,周身其他各部位也应逐一按要领做到。

(8)头要上顶,下颌内收,项自然伸直;两目从食指端注视前方;齿叩,舌顶上腭。

(9)精神要集中,呼吸要在自然中舒胸实腹,气沉丹田,但不可故意砸气。

(10)上体要顺胯(两胯前后相对),拧腰(与扣膝相反,即“龙折身”),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上体与地面垂直,两肩要平,含胸拔背,切不可前俯后仰,左斜右歪,肛门要自然里收,不可凸臀。

(11)前腿三成劲,后腿七成劲;前膝微前挺,后膝尽量里扣;前脚尖朝前,后脚尖外展,与前脚成45°左右夹角;前脚跟对后脚里踝骨,重心偏于后脚,但上体、臀部必须在脚跟以内(即足下存身);两脚趾抓地落平扣实。

(12)这些要领不得稍有疏忽,并应在基本熟练的情况下,应该再重温前述的“三体式的技法和效用”的具体内容,以加深理解,并求得精微而又切实地按进展程度加以运用。

(九)上动站至后腿乏力即应换式。两掌同时握拳,左拳向下、向里屈臂回拉,边拉边拧靠于脐左旁;右拳同时拧转靠于脐右旁,拳心都向上;同时左脚以脚跟作轴,脚尖里扣,与右脚成内八字;重心不变,目视左方。

【要领】(1)左拳要以肘拉拳、贴身,边拉边向外拧转,拉至脐旁时拳心拧成完全向上,右拳亦同时向外拧转移至脐旁。

(2)左脚尖的里扣与左拳的回拉要做到手与脚、肘与膝上下相合,动作一致。注意不要俯身凸臀。

(十)上动不停。重心移至左腿,上体右转回身,收回右脚,右脚跟靠于左脚里踝骨,左膝微前顶,紧靠右膝里侧。

【要领】重心移左腿时,不要凸臀,亦不要长身,姿势要保持原有高度。

(十一)右拳及右前臂贴身上钻至心口。

【要领】要沉肩、坠肘、贴身钻起,与动作(五)同,左改为右。

(十二)上动不停。右拳及右前臂继续上钻,从颏下嘴前钻出,拳心向上,高不过眉;右脚同时前进一步,形成前三后七的夹剪步。

【要领】与动作(六)同,唯左改为右。

(十三)上动站稳后,将两拳变掌,掌心向上。

(十四)右三体式:上动不停,眼看前臂肘窝,保持肘窝不变地往下向里翻转手和前臂,变为掌心向下,掌高与心齐;同时后手前臂亦向里翻转,掌心亦向下,掌根靠于脐,拇指侧亦贴于腹。

【要领】与动作(八)同,唯左改为右。

(十五)三体右式欲换为左式,其转换动作要领与前述之动作(九)、动作(十)、动作(十一)、动作(十二)、动作(十三)、动作(十四)同,唯左右相反。以下左右转换皆按此做。

(十六)收势

(1)两掌同时握拳。

【要领】形意拳起势必须是左手、左脚在前,而收势亦必须如是。

(2)前拳向外翻转,抬至眉高,拳心向上,同时后拳以肘作轴,向下、向外、再向上翻转,亦抬至眉高,拳心亦向上两臂前后成弧形相对。

【要领】两臂翻转时,仍要沉肩坠肘,轻松自然。

(3)两拳向里并拢,拳面相抵于胸前。完成上动后,待呼气时,两拳两肘继续下沉,两拳停于丹田。

【要领】两拳、两肘边向里并拢边微下沉,抵于胸前要贴身,待呼气时随两拳下落,气亦沉人丹田。动作要轻松自然。

(4)上体微左转,身向正前方;后脚上步,与前脚并拢。

(5)两拳自然张开变掌,随两腿自然伸直起立。同时,两臂也自然放下,成并脚立正姿势。

三体式的理论要求略述

(一)经云:“鹰捉四平,足下存身。

“三体式”又名“三才式”,又叫“鹰捉式”。因五行、十二形拳等的起手都是“鹰捉”,经云“出式虎扑,起手鹰捉”正是此意。而“鹰捉”落翻的定势就是“三体式”,所以又叫“鹰捉式”。

经云:“鹰捉四平”,也就是说“三体式”要做到四平,上身不可前俯后仰,不可左斜右歪,以求不偏不倚,重心平稳。也可以具体划分为:1.头顶要平,下颌回收,形成头顶项拔,既可发动血梢,又可振奋精神。2.两肩要平,‘上身不可歪,两肩要相称而又相撑,使腰力得发。3.前臂要平,特别是肘下坠而里裹,使肘窝朝上,使肩、肘、手在一条直线上,而且伸展抻长,使上肢‘?三催”劲顺,气贯到手,既增大起钻之劲,也有助“落翻”前催之力。4.两足抓地要平,助长发动下肢筋梢,使桩步根实,杜绝因后腿并膝裹胯而影响后脚的平、实。

“足下存身”,这个“下”字是“放入”的意思。就是说三体式虽是单重,前三后七,但要求把上身重心放在后脚跟的里边。这样上身虽偏后,但不影响整体平衡,使前腿变化灵活,虚中有实,使后腿得以蓄力待发而又支撑力大。

(二)拳经要求做到“四象”“五夹”“六合”

1.“四象”。就是“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要求做到“四象”,就是取其各物之特技,能“得之于心而能尽物之性”,使之变为自己武技的特长,运用纯熟,利于实战。三体式虽为静态,而“静中寓动”,正是为了培养这些特技而在筑基。

“鸡腿”:(l)就是要学鸡的“独立之形”,学它单腿支撑有如双腿般平稳。(2)学它“两腿相夹,磨胫而行”,因两腿有相夹之劲,会使行进劲疾(如野鸡溜)。两小腿紧挨若磨擦以进步,因径直而道近,且两腿相挨,得以相辅而利相撑致行进力大。加之形意拳有突出趟劲特长,这样用于技击自会相得益彰。在三体式的静态锻炼中,芷是为了追求其“独立之形”和“两腿相夹”之长,以孕育“磨胫而行”之劲。

“龙身”:就是学龙有“三折之势”。因别的动物在角斗中,如有折身情况,就会因而受伤失力,唯龙身则不然,反因转折腾挪而使身力得展。我们就要学它这一特点。站三体式时,前膝要求向前微挺,后膝要求里扣,但常因后膝里扣而使上身也随之转向前方,这样就无法求得裹胯之劲,影响腰部发劲,也使上下肢“三催”之劲不能顺达。因此学习“龙折身”至关重要。当后膝里扣,上身能以反拧而顺胯,形成腰腿的抻拔,使上体成为似正非正,似斜非斜,腰顺劲催,这就是“龙折身”。只因这一折产生裹胯之劲,腰劲得发,腰催胯,使下肢“三催”劲得逞,腰催肩,使上肢的“三催”劲得发。丹田发劲则更可无不如意。

“熊膀”:就是学熊有“竖项之力”和“垂膀力大”的特点。熊的两膀既垂而抱,故“三体式”则学它“拔背” “垂肩”,因项自竖而头自顶,精神振起,有发动血梢之威,同时因两臂抻拔、肩垂则力贯肘、手,使上肢“三催”劲整力大。

“虎抱头”:就是学“虎未扑食头早抱”蓄力待发的技巧。虎有扑食之勇,而其勇也有赖于扑食之前,先把前爪抱于颏下,如抱头状以蓄力。扑食时,借蓄力而发,因而迅猛力大,又是爪到嘴也到,才使被扑之物难以抗脱。这一抱头蓄力的动作,就是“虎抱头”。正因为形意拳学用此技,才突出强调“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这一既“顾”又“打”的技法。虽然在三体式的静态桩式中看不到这一姿势,可是在站桩一出手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正是“虎抱头”这一技法。在练三体式桩功阶段,已在锻炼它,故把它列入桩功的技法要求之中。

2.“五夹”。是拳经中“十六处练法”的第五法。 “夹”是指古时以银子怍货币时剪银子用的“夹剪”的“夹”。这就是形意拳打破传统武术以弓、马、仆、虚、歇为主要步型的惯例,形成别具一格的前三后七“夹剪”劲步型的由来。它也就是三体式所用的桩步。而三体式这一桩步正因为前腿如夹剪之前上刃,故前膝顺,前足轻,后腿的后膝里扣,膝尖朝前,如夹剪的后下刃,故后足重,两腿既有很大的抻拔,又有夹劲。因之,有“五夹”如夹剪之夹一说。可是,想要找到“夹剪”之劲,还必须拧腰,顺后胯,使两胯前后在一条线上,才能构成完整的“夹剪”之劲。这个“夹剪”劲,对形意拳桩功和下肢技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的步小,又是单重,要想比传统的弓步、马步灵活则较易做。可是要想有弓步、马步的沉实,却非易事必须练出完整的名副其实的“夹剪”劲,才能使桩功根固,腰劲得发,“三催”劲整,加之抻拔力大,使进步的.前趟、后蹬不仅发劲有源,而且行逞力大。

3.“六合”。形意之道,虽源自阴阳、五行,但欲得其妙则必须求之于“六合”。 “六合”就是内三合和外三合之总称。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是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是形意拳见形于外的、四肢有关部位的上下相合,但不是上下相对,而是上下一力。上肢与下肢就“三节”论,手与足同为梢节,肘与膝同为中节,肩与胯同为根节。腰为主宰,动则先动身,身动发动四肢,上肢则要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下肢则要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虽然上下肢是两条线,但却为一个目标,都要在腰身的发动下,根节催中节,中节催梢节。因之四肢的根、中、梢节必须上下相合成为一力。因为“静为本体,动为作用”,故在静中定型,对此要求尤为重要。故须明其理,务其实,因之不论三体式的出手或站桩定势,都在为锻炼此技法而筑基,故而强调,必须做到手与足合,肘与膝合,启与胯合。实际也只有这样才能求得上下相随,周身一体,从而由劲整加上宿旨意气归根,才会使“内劲”因之而生。

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是不见形的静中寓动,是意在起作用。但必须通过外三合的上下相随,才胄旨发挥作用。从而求得内外合一,周身一气。形意拳所追求的技术精华,无不由它而产生。三体式桩功要求静中求动,关键就在这里。

(三)经云“明了四梢多一精。”

人的血、肉、筋、骨之末端谓之梢。毛发为血梢,舌为肉梢,手指甲、脚趾甲为筋梢,牙齿为骨梢。四梢发动会使气质神态猝然生变。自己会觉得精神雄劲,心盛气壮,而敌人见之会悚然生畏。经云“惊起四梢”就是“意有所感,神之所施也”,主要是内在的精神作用。经云:“血梢:怒气填膺,竖发冲冠,血轮速转,敌胆自寒,毛发虽微,摧敌何难。“肉梢:舌卷气降,虽山亦撼,肉坚似铁,精神勇敢,一舌之威,落魄丧胆。”“筋梢:虎威鹰猛,以爪为锋,手攫足踏,气势兼雄,爪之所到,皆可奏功。”“骨梢:有勇在骨,切齿则发,敌肉可食,眦裂目突,唯齿之功,令人恍惚。“四梢的作用还体现在舌若摧齿,齿若断筋,甲若透骨,发若冲冠。心一战,内自动,气自丹田发,四梢但齐,内劲自出。或云“四梢无不齐,内劲无不生。“这都说明四梢的精神威力。、用于实战自会倍增勇敢,加强摧敌之威。故经云“明了四梢永不惧”,确乎不假也。而这种威力是从站桩开始就要培养运用。尚派形意拳站三体式,持“静中有动”之说,此是其中追求之一也。人们在似乎枯燥的站桩中容易丛生杂念,气浮不安,站不持久,主要是因为站而无意,静中无动,虽站之时久,亦不免事倍功半。如果能明了“四梢”,又能多此一精,究之人微,自会排除杂念,避免气浮,持久功涤,自得良好基础。为了掌握和运用好四梢这一精,就要头顶、项拔,发若冲冠,以发动血梢之威;舌顶气降,舌若催齿,以发动肉梢之威;手顶趾扣,甲若透骨,以发动筋梢之威;齿扣骨缩,齿若断筋,以发动骨梢之威。就这样运用“意与神”,以惊起四梢,能与外在的动作、姿势、劲力相结合,则不论用之于站桩还是动作,都会使人感到别有一种气势和惊人的神采,若用之于实战,自然精神领先。因之在三体式桩功中提此要求,其技击作用是大的,应精心求之。

(四)经云:“静则为性,动则为意”

“静为本体,动为作用” “静中之动谓之真动,动中之静谓之真静”。从这些经义来说,使我们知道,除我们经常磨砺的动作之“动”以外,我们还需要追求“静中之动”,因为它才是“真动”。不知“真动”,就不能知“意”,所以它才更为重要。再引深一些说,我们不从“动中之静”中再去追求“真静”,就不能知一陛”。这个“意”和“性”却是练习形意拳中所要追求的妙谛之一。因为只有知“意”,才能“寂然不动,感而遂发”,才能“妙用则为神”。只有知“性”,才能“虚极静笃,还于先天本性”,才能所谓“返先天” “不思而得,触之自应”,向高超境地迈进。

练三体式桩功,正是从“静为本体”中去追求“动为作用”开始的,从掌握技术,按照三体式的要求做到姿势和动作正确,为练好形意的拳械,打好身手和技法功底,我们把它作为桩功的第一步,这也是人们都知道的。但是,这只是个开始,只是追求动作中之“动”,只是为练好外形之“动”打基础的。这还很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去追求“静中之动”,也就是追求内意之“动’,。追求这个内意之“动”,就是对“意”的训练,也是对“神”和“气”的内养及对“内劲”培育的开始。故对三体式这一步的提高,我们把它列为桩功的第二步。其动作和姿势与前一步完全楣同,只是对姿势、动作要领已能握纯熟,做到定型或已进行拳术锻炼,达此程度如再站三体式时,则要由注重外形、劲路转到运用内意“静中求动”而求达到“静中有动”。这一步的前提是:要麓“精神内守”,先用意内视于皮肉之间。因皮肤与肌肉之间叫“腠理”,内经有“日 气” “清阳发腠理” “清阳实四肢”之说,故前人让我们先内视皮里肉外之间,以求意气达四肢,再意注丹田,以固灵根。但皆“应在周身放松毫不用拙力的情况下,以意来作媒引,运之周身。具体做法如下:

1.意注上肢梢节——手,在拔背、沉肩、坠肘的配合下,

用意念去找掌指和劳宫穴之“动”,会有麻胀感,或有热流和气感,以至指关节时有吱吱响动。因人的身体气质不同,“动”的表现也不同。首先是来感的部位不同,动感的反应不同,指关节的响动亦有大小之不同,亦有时间长短之不同。有人响动较大,不仅旁人用手可以摸到,甚至俯耳还可以听到。这些活动,虽只用意不用力,却能力贯指掌,气贯梢节,为起钻落翻的功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意注下肢。在前膝前挺、后膝里扣,以及“龙折身”的配合下,会发现膝关节之“动”,亦会有麻胀感,或热流和气感,以至膝关节时而吱吱响动,进而整腿亦有气感,渐至贯及脚心“涌泉穴”。这样站之日久,就能使两腿根固,前腿虽为虚腿而能实,后腿夹扣、蹬逞之力皆能大。是治疗关节炎、寒腿、坐骨神经痛的体疗好方法。

3.调息归根,意注丹田,小腹生“动”,亦有热流和气感。唾液增多咽之,用意引入丹田,乃有腹鸣,直下小腹,会觉腹腔松畅,气顺腹实。这样意注丹田,会使丹田真气逐渐充盈,因之体强根固,内劲亦萌萌而生,这就是“固灵根” “真气退藏于密”之谓也。这是尚派形意桩功,从静中求动,得养炼之始。

通过动作和套路的锻炼,当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周身完整一气”,把明劲打好,练到刚健之至,则“刚至柔生”,以及向“柔极自化”的阶段迈迸时,站三体式就该有更高的要求,我们把它列为桩功的第三步。要以“灵性为至上”,用“神、意、气”合于丹田,运化周身,无微不至,感之遂通。实则是“动静不分,意性如一”。这是尚派三体式桩功从“静中有动”而至“动中有静”,最后而至“悟真静之灵性,不空中空,不有中有”所要追求的高深造诣。果能到此境地,自可无处不有,无时不然,触之自应,不思而得,则“悟得婴儿顽,打法天下势真形”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妙境自可得之。这也是尚云祥先生为内外兼修,体用并重,给我们指出向高超境界进军的阶梯,有待我们去钻研和探求。

形意拳初学者常见问题纠偏

1、 练拳时为什么会气喘吁吁

在练拳中如果喘息,其原因主要有:a、憋气b、在行拳中不合九要的规矩c、拙力或者憋着劲狠命打d、想呼吸与动作配合e、挺胸

简单的改错方法:a、缩胯,可以自己双手模着胯来走步看看,感觉胯有没有前挺b、在任何时候都要沉肩,而不要抬肩c、下腭记住一定要稍微内扣,胸不可挺d、不要用呼吸来配合动作,自然呼吸即可

2、为什么练拳发劲时会感觉震动后脑勺:

在练拳时,进步或者出拳会感觉到震动后脑勺,原因如下:a、出拳时手太直,形意拳的出拳或者掌时,胳膊是要有一定的曲度,不能完全伸直,试试拳击或者散打的直拳,每次迅速和全力出拳都会感觉震动后脑勺,就是这个道理。b、竖项挑顶没有做好,力的传导路线有问题。c、脚跟落地导致震动后脑勺,很多人用脚跟狠命跺地,以显示其发劲之刚猛,结果反受其害。

改错方法:a、出拳除了手不能完全伸直外,还必需沉肩即可,当然还有前顶后抽之意。曲还有蓄之意。b、脚跟落地不能高高提脚再狠命跺地,只要每次提脚高不过前脚踝骨,也就是最多离地两寸高度即可,另外切记胯要有内缩之意,这样就不会震动后脑勺。

3、初学者练劈拳时需时时记住,每一个劈拳打出,就是一个标准的三体式,打出的劈拳不合乎三体式的要求,那就是练错了。

4、初练拳时,每一动都要铭记三害九要,这个是最基本的规矩,在用劲和规矩之间,规矩为优先准则。合乎规矩,身体自然就会协调,协调后再发劲,动作就不会变形,不变形就不会伤身。

5、初练拳时,在合乎规矩的同时,应该尽量用全身之劲练拳,不管是出还是收,出则如打倒一堵墙,收则如拉回十头牛,每时每刻不得有一丝松懈,得全神贯注。

6、初习拳者,特别亚健康者,人特别容易疲惫,比较贪睡,这个是正常的现象,这是在补亏空的身体,大概两三个月就会恢复正常。

7、在练拳中,开始会比较烦躁,十到二十分钟后就会觉得人一下子变得心中特别清静,什么事情都会有个过程的。

8、初习拳者有个非常重要的法则就是要外紧内松,如何做到内松?很简单就是:呼吸顺畅而不喘息就对了,如此身体里面就自然松了。

9、说道外紧,那该如何做到外紧?记住有一些简单要求即可。a、下颚内含,脖子后靠,则头项皆紧b、两肩下沉微含扣并且肘部时刻下垂,肘心朝天,则肋紧胸含。c、平腕竖掌,十指极力撑开,则劲贯十指,大小胳膊自然会慢慢抽紧。

形意名家孙禄堂前辈谈三体式站桩

修为孙式太极拳,最基本的桩功为两种功法。一曰“无极式”,一曰“三体式”。下面分述之。

“无极式”之练法起点面向正方(早晨要面向东方),身子直立,两手下垂,两肩不可向下用力,下垂要自然,两足为90度之形式。两足尖亦不用力抓扣,两足后跟亦不用力蹬扭,两腿似直而曲,身子如同立在沙漠之地。手足亦无往来动作之节制,身心未知开合顶劲之灵活,但顺其自然之性,流行不已。心中空空洞洞,内无所思,外无所视,伸缩往来,进退动作,皆无征兆。身体内外之情景,如同雨天屋檐下之流水,似直而曲,如沐如浴。

以上为“无极式”之练法。此式的锻炼,在于恢复习者天然之性,启发习者先天一气之源。技击不过是极尽个性伸张与发挥之形式。故“无极式”为百形之母,万法之基。

“三体式”之练法两手相抱,头往上顶,开步先进左腿。两手徐徐分开,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两手如同撕棉之意。左手直出,高不过口,伸到极处为度。大指要与心口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惟手腕至肘,总要四平为度。右手拉到小腹肚脐下,大指根里陷坑,紧靠小腹。左足与左手要齐起齐落,后足仍不动。左、右手五指俱张开,不可并拢,左手大指要横平,食指往前伸,左、右手大、二指虎口皆半圆形。两眼看左手食指梢。两肩根松开均齐抽劲,两胯里根亦均齐抽劲,是肩与胯合也。两肘往下垂劲,不可显露,后肘里曲,不可有死弯,要圆满如半月形。两膝往里扣劲,不可显露,是肘与膝合也。两足后跟均向外扭劲,不可显露,并与两手之互拉相应,是手与足合。此之谓外三合。肩要摧肘,肘要摧手,腰要摧胯,胯要摧膝,膝要摧足。身子仍直立,不可左右歪斜。心气稳定,则心与意合。意要专凝,则意与气合。气要随身体之形式自然流行,不可有心御气,则气与力合。如此,则阴阳相合,上下相连,内外如一,此之谓六合也。虽云六合,实则内外相合。亦即阴阳相合,三体之内劲因此而生。

以上“三体式”之练法。此式之效在于使人内外相合,培育内劲,所谓“三体重生万物张”,实为拳术之总机关也。惟需注意的是,初练“三体式”时,后腿极为吃力,此时尤需坚持,越感吃力,心气越要平静,身体上下其他各处越要放松,后腿越要蹬住劲,不可将重心前移,使前腿分担。吃力时维持心静、形松、面目安祥,是练通此桩之关键,也是习者最难以做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