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昵称45943784 2019-05-21

    2017年9月27日上午在教2-411教室,“京师课程与教学论坛”第十二讲邀请到北京理工大学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决策国家重点实验室、自动化学院马宏宾教授做“人工智能与自适应学习”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定荣教授主持,课程与教学研究院的教师、博士生和硕士生以及其他院系的部分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马宏宾老师做“人工智能与自适应学习”专题讲座

    马宏宾老师长期以来关注控制论、自适应等问题,尤其对人工智能领域的问题颇有研究,此次讲座马宏宾老师便分享了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心得,具体从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人工智能与教育两大方面与大家做了交流。

    首先,马宏宾老师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讲起,以“从历史照见未来:从机械传动到人工智能”为标题与大家分享了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掀起了新一轮人工智能热,但马老师指出从历史的角度看,人工智能并不是个新鲜的事物,而是有源远流长的发展史,甚至在古代便有这方面的思想及尝试,因此回溯历史,可以给当下及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启示。马宏宾老师从春秋战国时期《列子·汤问》中记载的能充分反映我国古代人民对人工智能的想象的“偃师”神话传说讲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古今中外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文献记载、标志性人物及事件,让我们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马宏宾老师提出了自己对人工智能的思考,认为人工智能的内在本质是由人类设计、为人类服务、体现为机器、本质为计算、核心为数据;关键特征是有适应特性、有学习能力、有演化迭代、有连接扩展、有多样应用;与外在的联系是能感知环境、能产生反应、能模拟人类、能与人交互、能与人互补;根本局限是无创造能力、无直觉能力、无通用平台、无人类常识、无人类情感。马老师也提醒我们要对人工智能保持客观理性的认识,合理把握人工智能究竟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师生认真听讲座

    在对人工智能的历史发展及本质特征等做了介绍之后,马宏宾老师以“人工智能+教育:碰撞与冲击”为题,与大家交流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及其给教育发展带来的挑战。马老师在讲座中提到,根据NMC/CoSN(新媒体教育联盟和学校联网联盟)发布的最新K-12教育报告,AI和VR将成为未来四到五年内改变教育行业的两项最重要技术,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势在必行。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碰撞不仅仅体现在出现了MOOC、SPOC等在线教育形式,出现了以人工智能为技术支撑的智能学习产品,更在于它使得基于深度学习的自适应学习成为可能,自适应学习的关键在于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全面丰富的知识图谱和更个性实用的学习路径。此外,马宏宾老师指出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也带来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改变,甚至现阶段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客观上会形成对教师某些功能的替代,给教育带来冲击和挑战,但马老师也指出对教师某些功能的替代绝不等于说教师这个职业具有可替代性,只是未来教师的功能不在着重于教书而是人文关怀以及价值观的塑造。最后,马老师指出尽管“人工智能+教育”可能会带来一些挑战,但也会给教育发展创造诸多机遇,在人工智能浪潮下,教育必将在新的变革中焕发新的生机。

    马宏宾老师的报告内容丰富充实,让大家受益匪浅。胡定荣教授对马老师表达了真挚的感谢,并对马老师讲座中体现的科学精神与人文底蕴相结合的研究态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路径进行了充分肯定,之后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与体会。从一般研究的角度,胡教授指出了需要正确处理的几对关系供大家思考,一是研究选题过程中处理好“冷”与“热”的关系,以便为未来发展做些前瞻性研究;二是研究准备过程中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把握好研究的“源”与“流”,能在学术研究史上进行准确定位;三是研究过程中处理好“术”与“道”的关系,在技术研究中不能忽视哲学原理性思考。从课程教学研究的角度,胡教授也指出了几个可供大家进一步思考的话题: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学模式该如何突破?教学程序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的“革命”如何去理解?对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可能带来哪些突破?人工智能时代学生核心素养的重点培育方向有哪些等。最后,胡教授提议大家从马老师的讲座中学习并反思,拿起笔来写下自己的思考与体会,争取学有所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