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的生命与内外家功夫的真正区别

 九天凌霄阁 2019-05-23

太极拳延习至今,品种繁多,流派无数,可谓鱼龙混杂,如何选择合适的太极拳锻炼,以及如何练好太极拳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要练好太极拳,就得明白它的根本是什么?按三丰祖师遗训,太极拳的根本目的是“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而以武当宗风而论,亦是“内执丹道,外显金锋”,两者结合来看,太极拳的修习应该是以培元筑基,养育真元为上。在身体强健之后方可以追求技击,或者可以说,他的武技修行必须以健康、强壮的身体为基础。

可是现代的太极拳老师多以武技来论太极,而少有以内力出之,实大误矣。针对这点,一代丹医大师周潜川先生也说了:“不过一般练功(太极拳)的缺点,多数从武功制胜着眼而发展,反(而)对练气保健的注意不够,在医疗的运用上,需要加以改进。”【注:此段()号内的字是我加上的,便于读者更好理解】

那么知道了修习太极拳要以培元练气为核心,怎么去练气呢?这就得放下后天的执着,不能人为的去设定架子的大小,高低,现在很多太极拳套路搞了什么大架,中架,小架,这怎么能行呢?拳法动功与静桩是不同的,静桩是固定的姿势,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它下蹲的角度也会越来越大,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更何况动功呢?

习练太极拳,刚开始气血没有启动的时候,动作姿势会相对较小些,随着锻炼,气血活络开来之后,架子自然会开始增大。但是再练下去,体力不足了,架子就会自然减小,这是自然之理。架子小了以后,练着练着,气力缓过来了,架子又会开始增大,这种架子的大小变化体现在每一次练功之中,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并不需要人为的规定。

如果违背了这种人体的自我调节,累了困了你也强行大架练习,身体里面的真气他跟不上来,就会中断,自然就做不到拳经里说的“总须完整一气”。反过来说,如果体内气力充足,他想要充分伸展推动气血运行,你非得拘泥在小架子里,就会像2米高的大汉让他睡一米长的婴儿床,能舒服吗?

真正的太极拳功夫是要能感受到体内真气的运行需求,是大架还是小架不要去想它,纯任体内的真气推动。当然这种气推形动是建立在有一定功夫的基础上,并不是一练就有的。当功夫练到一定的时候,体内气机启动,一步迈出,到什么位置舒服,自然心中有数。手和足怎么摆放,放在哪个位置,动作的快慢,架子的大小高低,都会自知自感于功中。

可以说,这种自知自感是太极拳生命的初始,有了这种感受,你才能顺应他的运行,这就是“以心行气,务令顺遂”,如此才能让体内真气得以增长壮大。如果始终执着于外观的漂亮好看,而不是寻求内力的循行,那么就会永远徘徊在功夫的门外,不能浏览到门中的风景。

太极拳的生命在于循经,只有能实现循经才算开始步入功夫的大门。而这种建立在潜气内循基础上的气推形动是循经的必经阶段,或者也可以说,真正的武技修行也必须建立在这种气与力合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这种气与力合,那么就不可能做到“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身形动作就会散乱,僵硬而落入下乘。

拳经中所言的“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如以太极推手而论之,是以对手的快慢来调节自我的动作速度,是舍已从人之风范。但是自我行拳时,则是体内气机与形体的有效结合,是内气与动作的完美统一。体内真气运行急,则推动形体运动快;体内真气运行缓则自然动作慢。

世人所谓的外家拳与内家功夫的分化多在于这一步,如果进一步修行,使体内真气继续深化进入循经导脉而实现混元气化,太乙循经则是内功;如果始终执着于气与力合,则是外家。很多人现在练的拳法或硬气功,连气与力合都没有,多以后天的拙力,僵力出之,不可以称之为外家。

如喜欢此文,敬请关注,收藏,点赞,评论!

武当太乙铁松派代14代传人

武当先天太极拳代19代传人 凌霄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