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工作敲定后,清东陵文物保管所立即组建一支清理工作组。由于乾隆的地宫被盗过好几次,人们判定,只要顺着现有的盗洞进入地宫,之后的工作那就都好办了。可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1928年孙殿英盗取乾隆皇帝裕陵时的盗洞却找不到了。 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副所长郝春波,是清东陵文物保管所的第一批员工,各个陵墓地宫盗口的填砌工作,他都有参加。在裕陵高大的明楼后面,有个被大家叫做“哑巴院”的狭长的小院子,郝春波指定的位置,就位于哑巴院内琉璃影壁下的神道正中。 郝春波凭记忆找到自己过去填砌盗口的地方,但是在他的指点下,大家反反复复就是怎么也找不到洞口。工作人员从琉璃影壁向下挖了一人多高也没找到当年盗挖过的痕迹,最后在稍向北面的地方,人们挖出了一条通向地宫的盗洞。 杜清林和同事,拿着手电筒,率先钻进了盗洞,他俩小心翼翼地前行了十几米后,突然,他们在墙壁上触摸到一些奇特纹路,微弱的光线下,一道布满雕刻的巨大石门矗立在眼前。 第一道石门一推就开,穿过石门,杜清林他们发现,在周围的墙壁上,布满了精美的雕刻和神秘的文字。 第二道石门,也被轻易地推开。 第三道石门,众人无论如何也推不开了。大伙儿出主意,可以用枕木跟千斤顶一点一点打开缝,打开了缝让瘦人挤进去。等挤进去后一看,一具棺木竟牢牢地顶在了第三道石门背后,从棺木上的阳刻花纹图案来看,这具棺木就是乾隆皇帝的。 原来每到雨季,乾隆地宫里都会季节性渗水,积水到达一定程度后,乾隆的内棺就会漂起来,随着水流移动。当积水慢慢地渗下去后,棺材也就顶在第三道石门上了。 第四道石门,只留下了空空的门洞和躺在地上的两个门扇,其中东扇门较为完整,而西扇门碎成了多块。 穿越了四道石门以后,发掘队伍进入了地宫存放乾隆皇帝棺椁的最深处——金券。乾隆皇帝和他的五位妻妾,外棺均被拆散,散落的棺椁木板被堆放在金券东北角的棺床上。 这宏大的裕陵地宫内布满了雕刻,没有一处是空白的,令人眼花缭乱。这满墙的艺术杰作,无疑是清王朝留给后世的宝贵文化遗产。 地宫打开以后,后续的清理修缮工作急需展开,可这却让保管所的职工们犯了难。他们这才发现,和之前的探洞相比,修缮这座伤痕累累的地下宫殿显然是一项更为艰巨的工作。 为了地宫能早日开放,大家都不敢懈怠。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清理工作终于初见成效,乾隆的棺椁又被重新摆放在了棺床上。而随着清理工作进展过半,一场灾难降临在了华北大地上…… 改革开放后,被迫中断的乾隆地宫清理工作重新开启。在隧道内的砌砖拆除完毕后,大伙儿又开始投入到地宫内灰浆的清理工作。这时,有人提议,将地宫内的全部灰浆、垃圾抬出地面后,再用水像淘米一样筛洗一遍。 当年孙殿英的盗陵匪兵在掠取葬宝时,因为做贼心虚,十分慌乱。所以有人猜测,匪兵们出于心理上的惶惧,加之照明条件不佳,必然遗落有一些细小物品。 队员们忙活了好些日子,终于,有人从泥水里摸索出一件纯金的金龙!很快,又有人从中摸出一个小小的玉蝉,据记载,玉器通常为墓主人下葬时的口含之物,经过查证,这枚玉蝉的主人正是乾隆皇帝。 1978年春季的一天,新华通讯社通过强大的电波播发了一条爆炸性消息,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宫,已经正式开放,接待观众,四面八方的游人纷至沓来。 ![]() 来源:CCTV4《国家记忆》 |
|
来自: 袁承志dtau70na > 《考古文物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