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颤证 【复习点睛 】颤证是一种肢体经络疾病,应重点掌握其辨证论治。 考点一:颤证的概念及历史沿革 1.颤证的概念 颤证是指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仅有头摇或手足微颤,重者头部振摇大动,胶体颤动不止,甚则四肢拘急,生活不能自理。本病又称为“振掉”、“颤振”。 2.颤证的历史沿革 (1)《内经》无颤证病名,但有类似记载。《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其中“掉”字即指肢体震颤摇动。 (2)明·孙一奎《赤水玄珠·颤振门》认为血虚亦可以引起颤证,治法宜“清上补下”。 (3)清·张璐《张氏医通·颤振》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其预后有了较全面的阐述。 ►考点点拨 此考点了解颤证的概念及历史沿革等。 考点二:颤证的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颤证首先要辨清标本虚实。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属虚;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为标,属实。病久多标本虚实夹杂,临证需仔细辨别其主次轻重。 治疗原则:本病的初期,本虚之象并不明显,常见风火相煽、痰热壅阻之标实证,治疗当以清热、化痰、息风为主;病程较长,年老体弱,其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等本虚之象逐渐突出,治疗当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调补阴阳为主,兼以息风通络。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多在本虚的基础上导致标实,因此治疗更应重视补益肝肾,治病求本。 分证论治: 记忆歌诀 证型口诀:痰热风动风阳动,阴虚阳虚气血亏。 方药口诀:痰热导痰羚羊汤,风阳天麻镇肝汤,阴虚定风阳地黄,气血人参养荣汤。 1.痰热风动证 临床表现:头摇不止,肢麻震颤,重则手不能持物,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口苦口黏,甚则口吐痰涎。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平肝息风。 代表方: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2.风阳内动证 临床表现:肢体颤动粗大,程度较重,不能自制,眩晕耳鸣,面赤烦躁,易激动,心情紧张时颤动加重,伴有肢体麻木,口苦而干,语言迟缓不清,流涎,尿赤,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法:镇肝息风,舒筋止颤。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合镇肝息风汤加减。 3. 阴虚风动证 临床表现:头摇肢颤,持物不稳,腰膝酸软,失眠心烦,头晕,耳鸣,善忘,老年患者常兼有神呆、痴傻。舌质红,舌苔薄白,或红绛无苔,脉象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育阴息风。 代表方:大定风珠加减。 4.阳气虚衰证 临床表现:头摇肢颤,筋脉拘挛,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懒言,动则气短,自汗,小便清长或自遗,大便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治法:补肾助阳,温煦筋脉。 代表方:地黄饮子加减。[提示: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颤证之髓海不足——填补精髓,育阴息风——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加减。] 5.气血亏虚证 临床表现:头摇肢颤,面色㿠白,表情淡漠,神疲乏力,动则气短,心悸健忘,眩晕,纳呆。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滑,脉沉濡无力或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濡养筋脉。 代表方:人参养荣汤加减。 ►考点点拨 此考点历年考题不多,但今后出题的可能性还是很大,复习时应主要掌握其分型及方药。 真枪实练 01 下列各项中,属于颤证诊断要点的有(多选) A.肢体颤抖 B.项背强直、肢体抽搐 C.头部摇动 D.记忆减退,判断力差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AC。此题旨在考查证的诊断要点。诊断依据:①头部及肢体颤抖摇动,不能自制 ,甚者颤动不止,四肢强急。②常伴动作笨拙,活动减少,多汗流涎,语言缓慢不清,烦燥不寐,神识呆滞等症状。③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一般呈隐袭起病,逐渐加重,不能自行缓解。部分病人发病与情志有关,或继发于脑部病变。此题采用排除法,B选项为痉病症状,D选项为痴呆诊断要点。 02 颤证初期的主要治法是(单选) A.滋肾、养肝、息风 B.益气、养血、祛风 C.清热、化痰、祛风 D.疏肝、健脾、化痰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C。此题旨在考查颤证初期的主要治法。 编辑:芩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