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局外人》有什么感受?

 博采简纳 2019-05-26

读完《局外人》之后,我在想,也许应该先去看看《鼠疫》,也许那会更适合我的趣味。

一位诗人曾经说:“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局外人》所展露的真实于我而言,就是生命无法承受之多。

不过话虽然这么说,但在阅读之路上,《局外人》终究是一块绕不过去的里程碑。

我想用“现代性”这个词语来形容《局外人》。另一部我用“现代性”来形容的书则是卡夫卡的《变形记》。特别解释一下,我这里使用“现代性”,是想指一种现当代所特有的、并且至今仍旧时时刻刻包围着我们的感受与体验。

写于一战时期的《变形记》展示了在刻板的线性的现代时间维度下人性的扭曲与情感的泯灭。写于二战时期的《局外人》则进一步写出,不仅现代人在逐渐异化,世界也在逐渐变成一个异己的不可抗装置。

我们和世界的关系,渐渐演变成《海上钢琴师》里1900所说的:“我从一生下来就和这个世界擦肩而过。”

我们都成了孤独的怪物。

现代社会里,我想不止我一个人会有过加缪的感受——“世界只是一片陌生的景物。我的精神无依无靠,一切与己无关。”

“局外人”默尔索并不试图改变生活。他对于升职、结婚、交际都不在意,因为在他看来生活的改变只是习惯的问题,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他最常说的就是“在我看来都一样”。这既是不在意,也是无能为力。

我们选择不了世界,是世界在选择我们。

为了平息于处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默尔索(或许他本人都没意识到)极力地想要在人类同伴中寻求到身份认同感。

向上司请假时他并不打算为自己的错误辩解,因为“凡是人总得有点错误”;困在监狱之中的他还在极力地想向别人证明自己和别人是一样的,旁听者的另眼相看与异常的罪犯身份都让他感到无限恐慌。

这个一生试图和人类保持一致的人,最后被人类亲手判处了死刑。

故事停留在一个充满星光与默示的夜晚,默尔索决定了以死亡来和人类保持最后的一致。

这里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细节:默尔索帮助惩罚一个摩尔女人,误打误撞地杀了一个阿拉伯人。最后却和阿拉伯人关在一起,探监的则是许多摩尔人。

所谓人类同胞,也是一团混乱。

这种现代性并不是绝对的、普遍的。默尔索的某些品质还是有待商榷。他只是他所处的那个“上帝死了”的年代里,一个安静的绝望的虚无主义者。

加缪对默尔索是极为赞赏的,称他是“一个无任何英雄行为而自愿为真理而死的人”。但我更喜欢北岛的一首诗里对世界的态度:“我和这个世界不熟。这并非是我绝望的原因。我依旧有很多热情,给分开,给死亡,给昨天,给安寂。”

从《局外人》面世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世界在不停地变化。

虽然我们依旧和这个世界不熟。

我阅读的是柳鸣九的译本。柳鸣九在译者序中特别强调了加缪创作时对于社会问题的高度关注,主张通过社会学批评方法来研究这个文本。

加缪笔下描写出的所谓“现代司法制度”与“意识形态绑架”对人性的摧残,无疑是清晰而深刻,甚至于让人脊背骨发寒的。

然而我私心以为,任何一部经典作品最后都是指向人类命运这一永恒母题的同一或者不同方面。人和异己的世界之间那种日益紧绷的张力,才是这部小说的真正所指。

当然,经典毫无疑问是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解读的,我所讨论的不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这部被冠以“黑色幽默”之名的小说,其本质确是相当正经的。

像后来中国的王小波、莫言,无一不是在试图重现乃至超越“加缪式荒谬”。在那些滑稽离奇的情节与幽默戏谑的语言之下,覆盖着最现实的问题与最严肃的心。

阅读《局外人》,于我而言,并不是一次很舒适的阅读体验。

但是阅读的意义确确实实是无可替代的。

最后,我还要说,虽然我的读书随笔开头平庸,但是《局外人》的开头,其经典性是不输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 布恩迪亚上校将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